病因
本病呈常染色顯性遺傳。致病基因位於染色體19q13,很可能位於19q13.1-13.3,標記定位在此區的DL9S425(58.7cM,19q13.1)和DL9S900(67.1cM,19q13.2)間,致病基因約位於32cM區:並與DL9S868(55.9cM,19q13.1)和DL9S57l(87.7cM,19q13.4)相鄰。
臨床表現
1.症狀
起病緩慢、隱匿,因四肢長骨受累,故常表現為肢體疼痛,肌無力。因大多數於嬰兒期發病,所以身體發育差,步行晚,步態不穩,呈“鴨步”,消瘦、矮小,不能跳躍、奔跑。病變部位腫痛消退後,因
骨質增生出現局部膨隆,常累及雙側骨骼或先以一側開始,繼而波及對側。
本病一般呈進行性發展與惡化,但病程進展速度不一,無自愈可能。
2.體格檢查
檢查
1.生化檢查
(1)血紅蛋白降低,血沉增快,血鈣、磷正常或低血鈣、高血磷,血PTH、CT正常,血ALP增高,血清骨鈣素(BGP)、Ⅰ型前膠原C端前肽(PICP)增高。
(2)高血磷時,尿磷低、尿羥脯氨酸正常。
(3)少數病人免疫球蛋白A、G、M增高,T淋巴亞群CD4降低。
本病的生化指標與骨病變有密切關係,測定骨代謝指標可反映骨病變病情,其中Ⅰ型膠原N端前肽(NTX)、Ⅰ型前膠原C端肽(PINP)、骨鈣素(BGP)或骨源性ALP的意義較大。
2.X線檢查
(1)長管骨內、外骨膜骨化而附加於原皮質表層,致使骨皮質增厚、硬化,以骨幹中段顯著,髓腔狹窄或完全消失,但可有斑片狀密度減低區,可見骨周圍軟組織萎縮。受累骨骼的發生頻率依次為脛骨、股骨、肱骨、尺骨、橈骨和腓骨。典型者為對稱分布,通常乾骺受累較輕,偶爾累及骨骺。
(2)短管骨跖骨常受累,病變較輕,其病變形態與長骨相似,皮質增厚,骨幹增粗,雙側病變基本對稱。
(3)顱骨、顱蓋骨肥厚,主要為內、外板增厚硬化或板障狹窄、消失、顱底骨硬化、顱底神經和血管通過的孔道狹窄。
(4)個別可見脊柱椎板較緻密,亦可累及肋骨、鎖骨及骨盆。病變的主要表現是皮質骨增厚、硬化。
診斷
1.具備肌無力、骨痛、矮小、消瘦身材等典型症狀。
2.X線示長骨內、外膜增厚,骨髓腔變窄,骨骺及乾骺端、關節面受累。
3.血沉增快、
貧血,ALP、骨鈣素、PICP增高,PTHH、CT及尿羥脯氨酸正常。
治療
1.一般治療
包括加強營養和適當運動。因患者多處於生長發育狀態,病變影響到骨髓的造血,常有不同程度的
貧血。需補充蛋白、維生素C,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鈣劑和鐵劑。
2.止痛常用的藥物有以下幾種
(1)解熱止痛劑 非特異性的消炎止痛藥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羅昔康(炎痛喜康等)、水楊酸類(阿司匹林、索米痛片、非那西丁等)。
(2)糖皮質激素治療PDD的作用有兩個方面 ①抑制成骨細胞,減少骨髓腔狹窄所造成的骨畸形,從而達到止痛目的。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細胞亞群CD4增高,所以疼痛可能有免疫因素的參與。
3.骨畸形及其他併發症的處理
骨畸形嚴重者或影響功能可行截骨矯形術。由於顱神經受壓引起的
耳聾,可行耳蝸移植,重建聽覺。
顱內壓增高引起的視盤
水腫的病人,可行顱內減壓。
預後
治療中由於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作用而止痛,但可的松及其類似物雖能提高痛閾,減少疼痛,但並不能改善病變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