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新譯經論表》是唐代玄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進新譯經論表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玄奘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進新譯經論表
沙門玄奘言:竊聞八正之旨,實出苦海之津梁;一乘之宗,誠入涅槃之梯隥。但以物機未熟,致蘊蒽山之西,經胥庭而莫聞,歷周秦而靡至。暨乎摩騰入洛,方被山川;僧會游吳,始沾荊楚。從是以來,遂得人修解脫之因,家樹菩提之業。固知傳法之益,其利博哉!次復嚴顯求經,澄什繼譯,雖則元氣日扇,而並處偽傳。唯玄奘輕生,獨逢明聖,所將經論,鹹得奏聞。蒙陛下崇重聖言,賜使翻譯,比與義學諸僧等,專精夙夜,無墮寸陰,雖握管淹時,未遂終訖,已絕筆者見得五部五十八卷,名曰《大菩薩藏經》二十卷、《佛地經》一卷、《六門陀羅尼經》一卷、《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一十六卷,勒成八袠,繕寫如別,謹詣闕奉進。玄奘又竊見宏福寺尊像初成,陛下親降鑾輿,開青蓮之目。今經論初譯,為新地新文,敢緣前義,亦望曲垂神翰,題制一序,讚揚宗極。冀沖言奧旨,與日月齊明;玉字銀鉤,將乾坤等固。使百代之下,誦詠不窮;千載之外,瞻仰無絕。
作者簡介
玄奘(600或602~664年)唐初高僧,佛經翻譯家。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玄奘為其法號。苦心研習佛家經典,四處訪師求學。在遊歷及研讀各派理論過程中,他發現疑難甚多,佛經譯本缺乏,屢見舛錯,遂決心西行佛教聖地——天竺求法解惑。於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過玉門關,穿越戰亂不已的邊境,經中亞,進入北印度,跋涉高山雪嶺,荒漠流沙,歷盡艱辛。貞觀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城)舉行的佛學辯證大會上,他為論主,獲譽甚高。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歷時10餘年,行程5萬里。回國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先後主持弘福寺和大慈恩寺的譯場,並修大雁塔,以保存佛經。主持譯經75部、1335卷。授業弟子數千人,成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大唐西域記》一書是他回國後,口述旅行中的豐富見聞,由弟子筆錄而成,是重要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