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六經法言表》是唐代韋處厚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進六經法言表
- 作者:韋處厚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進六經法言表》是唐代韋處厚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
《進六經法言表》是唐代韋處厚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作品原文進六經法言表臣聞三皇講道,五帝講德,三王講仁,五霸講義。所講不同,同歸於理。理道之極,備於《六經》。雖質文相變,忠敬交用,損益因時,步驟不一,然而釋三綱...
《全唐文》收錄有韋處厚的十一篇文章:《答李德裕丹箴詔》《進六經法言表》《代裴度論淮西事宜表》《論裴度不宜擯棄疏》《論左降官準舊例量移疏》《請明察李逢吉朋黨疏》《駁張平叔糶鹽法議》《對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上宰相薦皇甫書》《翰林院廳壁記》《興福寺內道場供奉大德大義禪師碑銘》。《全唐詩》...
路隨曾監修憲宗、穆宗二朝《實錄》,重修《順宗實錄》。與韋處厚合撰《六經法言》20卷,自撰《平淮西記》1卷。親屬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路隨為西漢名將路博德之後。路博德的遠代子孫路嘉,在晉朝任安東太守。路嘉的孫子路藻,生有二子路纂、路建。高祖:路節,越王李貞府東閣史祭酒。曾祖:...
穆宗即位,召為翰林侍講學士,撰《六經法言》二十卷,遷中書舍人。寶曆元年(八二五),李逢吉欲加害李紳,處厚上疏救免,遷翰林承旨學士。二年,敬宗遇害,處厚與樞密使王守澄等擁立文宗,以佐命功拜相。引裴度入朝為相,聯袂主持朝政,用兵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討伐李同捷叛亂。撰《大和國計》二十卷。大和二...
這和他對司馬遷的批評:“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其主導思想是一致的。後來王逸反對班固對屈原和《楚辭》的評價,認為屈原及其作品從思想到藝術都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和聖人經典的。他說:“夫《離騷》之文,依託五經以立義焉。”...
遵逝乎歸來,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建《乾》、《坤》之貞兆兮,將悉總之以群龍。麗鉤芒與驂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觸。敦眾神使式道兮,奮《六經》以攄頌。隃於穆之緝熙兮,過《清廟》之雍雍;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既發軔於平盈兮,誰謂路遠而不能從?其十二月羽獵,雄從。以為昔...
中國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的學術 精髓。國學範疇 讓我們先明白什麼是“國學”。“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經部 古稱六經或六藝,後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
照《六藝略》所著錄,西漢時期關於六經的著作有47家,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學系統。其對經典的注釋,大都尋章摘句,字字詮釋,而且愈來愈繁雜,如班固所說:“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漢書·藝文志》)從而形成了經學中的章句註疏之學和訓詁考據之學。漢代興起的經學,就其所傳授的本子說,又分為...
穆宗即位,召為翰林侍講學士,撰《六經法言》二十卷,遷中書舍人。寶曆元年(八二五),李逢吉欲加害李紳,處厚上疏救免,遷翰林承旨學士。二年,敬宗遇害,處厚與樞密使王守澄等擁立文宗,以佐命功拜相。引裴度入朝為相,聯袂主持朝政,用兵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討伐李同捷叛亂。撰《大和國計》二十卷。大和二...
”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
范淶:唯揚子云深沉聖學,體撰契神。其諸賦尚且勿論,論其大者為《法言》,又為《太玄經》三摹九據,悉根於性命天道,泄羲、文、周、孔所未泄,即中原、稷下群儒瞠乎其後,猥雲雕蟲能之乎?說者猶疵其擬《易》,殆淺之乎?口耳窺也!劉師培:荀孟不復作,六經秦火余。篤生揚子云,卜居近成都。文學窮...
《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經體系是華夏文明繼承和發展的源頭。“《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
清·姚鼐:《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藝之囿”及“翱翔書圃”之語,此文法之借行游為喻,言以天道為車馬,以《六經》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歷山川以為觀覽乎?(《古文辭類纂評註》)近現代語言文字學家駱鴻凱:《河東》、《羽獵》並法《上林》,而諷諫之意益切,此則變古之深心,不僅以描摹聲貌為能...
至於其《藝文志》,更是先 六經 ,次 諸子 ,次 詩賦 ,將文學與六藝、諸子的學術著述明確分開。第二,和先秦時期較零碎地散見於諸子著述之中的文學評論相比,漢代的文學批評不僅在各種文章著作中更加頻繁地出現,涉及內容更為豐富,而且在一部著作中有關文學批評論述也相對系統、集中,如揚雄的《法言》、王充的...
白本隴西⁹,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伏羲造書契後,文章濫觴者《六經》,《六經》糟粕《離騷》,《離騷》糠秕建安七子。七子至白,中有蘭芳,情理宛約,詞句妍麗,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瞠若夫後耳。白久居峨眉,與丹丘因持盈法師達,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動京師,《...
論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此萬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極、贊天道也。宋·羅勉道《南花真經循本》:《莊子》 為書, 雖恢譎佚宕於六經外, 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常運, 而風雲開合, 神鬼變幻, 要自不可闕, 古今文士每奇之, 顧其字面,自是周末時語, 非復後世所能悉曉。宋·林希逸《...
5、傳:解釋儒家六經的著作稱之為“傳”。引號中的句子見揚雄《法言·淵騫篇》。夷、惠:指伯夷、柳下惠。可否之間:採取中間態度。意即既不學伯夷的過分偏狹,也不學柳下惠的一味隨和。6、居身:處世,立身。珍:珍視,看重。7、誠:果真。枕山棲谷:喻在山野隱居。8、擬:模仿。跡:行為。巢、由:巢父和...
楊雄作《準易言》五萬言,《法言》十三章而彰之。晉、宋、齊、梁、陳並時而亡,王綱毀矣,人倫棄矣,文中子《續經》以存之。釋老之害甚於楊墨,悖亂聖化,蠹損中國,吏部獨立以排之。……《六經》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存。楊、墨辟,孔子教化行。《法言》修,莽惡顯。《續經》...
然則孔子雖有“六經”,而大道萃於《春秋》。若學孔子而不學春秋,是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學《春秋》當從何人?有左氏者,有公羊、榖梁者,有以“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者,果誰氏之從也?曰:上折之於孟子,下折之於董子可乎!孟子之言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故學...
建初四年(79)參加章帝在白虎觀召集的諸儒會議,辯論六經今古文同異,以史官兼任記錄,編成《白虎通德論》(亦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隨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勝利後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作銘辭以記漢之威德。永元四年(92)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受牽連...
《孝經》實乃“六經”之綱領,義理之管鑰。書名來歷 “孝經”的得名,歷史上至少有三種說法:一說“孝乃天經地義”之事,故稱《孝經》。 《漢書·藝文志》: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日《孝經》。” “夫孝,天之經”云云,見《孝經》...
宋忠著有《太玄經注》九卷,《周易注》十卷,《法言注》十三卷。人物生平 宋忠,一作宋衷,字仲子,南陽章陵(今湖北棗陽)人,是當世大儒。王肅、尹默、李撰、潘濬皆師從於他。劉表據荊州時,辟宋忠為五業從事。東漢末年,關西及兗、豫二州的學士紛紛投奔荊州。劉表建立學校,博求儒士,並讓宋忠與綦毋闓...
獄中上樑王書》夜溫《長楊賦》輿中讀《上林賦》漢魏賦訓詁精確聲調鏗鏘韓文與《六經》對韓文的領悟文章與情韻聲調韓文技進乎道“周情孔思”乃為文之本韓文的兩篇相配現象氣不在義理字句間柳宗元山水記文境最高蘇東坡以文章為鼓吹歸有光文不足以發揮奇趣讀《湯文正集》瀆洪亮吉《上成親王書》讀梅伯言等人的文章...
淵哉若人!實好斯文。初擬相如,獻賦黃門,輟而覃思,草《法》纂《玄》,斟酌《六經》,放《易》象《論》,潛於篇籍,以章厥身。述《揚雄傳》第五十七。獷獷亡秦,滅我聖文,漢存其業,六學析分。是綜是理,是綱是紀,師徒彌散,著其終始,述《儒林傳》第五十八。誰毀誰譽,譽其有試。泯泯群黎,...
中書侍郎劉逖上表薦德源:弱齡好古,晚節逾厲,枕藉《六經》,漁獵百氏;文章綺艷,體調清華。恭慎表於閨門,謙捴著於朋執;實後進之辭人,當今之雅器。由是除員外散騎侍郎。後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陳。及還,待詔文林館,位中書舍人。齊滅,仕周為宣納上士。因取急詣相州,會尉遲迥起逆,以為中郎,德源辭...
《河圖》、《洛書》因其文采而盛傳於世,聖賢六經因其文采而傳誦歷代,君子以禮樂教化為美德,辭藻文采又有什麼妨害!以我的愚笨,尚且以革子成反對文采的過失為恥,何況那些比我賢能的人呢!”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後,廣漢太守夏侯纂請秦宓出任師友祭酒,兼任佐吏之首,尊其為仲父。秦宓假託有病,...
中書侍郎劉逖上表薦辛德源說:弱齡好古,晚節逾厲,枕藉《六經》,漁獵百氏;文章綺艷,體調清華。恭慎表於閨門,謙捴著於朋執;實後進之辭人,當今之雅器。由是,除員外散騎侍郎。後兼通直散騎常侍,禮聘南陳。及還,待詔文林館,位中書舍人。齊滅,仕周為宣納上士。大象中,因取急詣相州,會尉遲迥起逆...
然則「幅巾大袖,高視闊步」,豈其行也哉﹖伏望特降指揮,裒集遺書,便於學者傳習,羽翼《六經》,以推尊仲尼、孟子之道,使邪說者不得乘間而作,而天下之道術定,豈曰小補之哉!《呂氏童蒙訓》曰:伊川嘗言:「今僧家讀一卷經,便要一卷經中道理受用。儒者讀書,卻只閒讀了,都無用處。」又曰: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