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質量的提高
一、提高造林質量的重要性
1.森林是國家的重要資源,一方面它能給社會提供木材及其它原材料,同時有吸儲溫室氣體、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溫室效應和氣候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林業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造林質量決定著造林綠化的成敗,是確保森林覆蓋率快速提高、實現再造秀美山川目標的一個關鍵。造林質量問題無小事,從採種、育苗、造林、撫育、管護到長大成材是一項周期長、連續性強的工作。其中的任何環節出了質量問題,都可能導致造林徹底失敗。因此各地必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嚴把關營造林工程的作業設計質量、種苗質量和造林施工質量,以及各地造林質量管理基本情況、質量管理制度建設。
3.隨著各地營造林意識的提高,全國造林面積大幅度增加,然而造林難以成林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在我國目前經濟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每年拿出幾百億元的資金建設林業工程,如果採取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浪費了國家對林業財力、物力的投入,也浪費了人們的辛勤勞動,因此,要真正想享受到造林給人類帶來的福利,如何提高造林質量就成為林業生產中的首要解決的問題。
二、如何提高造林質量的途徑
1.科學地做好造林規劃
在造林的前一年,就要做好造林規劃。各級管理部門、各單位或造林戶通過貫徹因地制宜的方針各司其職。根據林業用地現狀,合理搭配樹種,制定造林任務。雖不同地區的造林工作有不同的方向和任務。但都必須制定詳細的造林技術方案,包括整地方式、造林季節、造林品種、造林密度、苗木來源、苗木規格、管理措施、投資預算。
2.提高造林質量的主要措施
①因地制宜。
提高造林質量,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是基礎。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和氣候情況,來選用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適合造林地自然條件的鄉土樹種栽種,決不能違背造林樹種的生物特性和生長發育規律盲目“濫竽充數”。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求把握天氣,一般晴天起苗不超過1天,陰雨天可延長2天。苗木調運安排也要考慮勞力組織和道路狀況,確保造林進度不受影響。
②選用優質苗木,提高成活率是關鍵。
在造林綠化時要選用頂芽完好、無病蟲害的一級苗木,從源頭上遏制成活率低、林木生長不良、病蟲害嚴重等問題的出現。在樹苗栽種前要預先檢查好樹苗的主根側根是否完整無損。為了保證其根系完整,挖坑時一律深挖,在運輸過程中要用濕草覆蓋根部,裝卸要小心謹慎,避免造成機械損傷。另外還要儘量做到苗木隨到隨栽,避免假植喪失苗木成活需要的充足水分。苗根既不能失水也不能爛根,以免影響成活。
③遵循栽植要求,改善栽植技術,做好管護工作。
栽植時要嚴格按照栽正、疏根、提苗、踩緊、蓋鬆土的要求進行,起苗前要注意保證水分的充足,栽植中要掌握“挖大坑、栽正中、根舒展、莫中空、提提苗、踩踏平、澆足水、沉實成”的技術要領。栽植後,要對樹體、土壤和造林地進行管護。林木生長過程中,還要耐心地進行灌溉、施肥,每年進行1次鬆土除草,最大限度地促進林業生長。
④構建林業發展的保障體系。
在林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威脅,一方面是來自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人的破壞與傷害。為了防範自然火災,必須加強森林火災預警監測;防治病、蟲、鼠、鳥、獸害,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和防治減災體系建設,加大林業疫情除治力度,實行綜合治理。為了更進一步規範人的行為,應該通過法律甚至輔助以行政手段,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保護森林資源。
3.加強管理
政府要鼓勵把林業發展成商品性林業,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資源配置,但國家要以巨觀調控的方式輔助,由政府提供造林資金或是由政府出資購買現有林並按質論價,這樣,生產經營者都會為追求最大利益而重視人工造林的質量。進行管理升級後不斷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質量,實現效益和利潤最大化。
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
影響造林質量的因素很多,一個是非技術因素,另一個是技術因素。下面從影響造林的非技術因素和技術因素兩方面進行探討,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影響造林質量的因素
(1)非技術因素
①不健全的政策因素
無論項目是否適應當地情況,統統引進。造成浪費。每年繁瑣的檢查驗收,各級領導視察增加了基層單位的負擔。
②不健全的管理因素
③惡劣的自然環境
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土地貧瘠,嚴寒炎熱劇烈變化,造成造林質量低下。同時由於連續的乾旱,在造林投資不變的情況下,難以進行補植補造,造成造林質量下降。
以上幾個方面,嚴重製約著造林質量的提高。因此,調整造林政策和改革造林機制是搞好林業工作和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經之路。
(2)技術因素
①沒有充分做到適地適樹。立地類型劃分過於籠統。有時對於一個造林小班來說,立地條件複雜多樣,不能用一個立地類型或一個造林模型來表達。對於設計人員來說,設計程式化,概念化,不夠靈活。因此在樹種選擇上不能很好貫徹適地適樹這一原則,甚至出現樹種選擇錯誤的現象。
②良種化程度不高。目前林業建設項目很多,看到育苗有利可圖,出現了人人育苗的現象。苗木市場魚龍混雜,良種苗、低劣苗爭奪市場,人情苗、關係苗遍布各地,嚴重影響了造林質量。
③造林密度偏大。近年來由於大部地區林業項目是以生態建設為主,造林密度有所下降,趨於基本合理。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人為擴大的現象,超出造林密度的上限,給將來幼林的撫育帶來困難。
④樹種組成單一,林分結構簡單。喬、灌、草相結合是最佳的森林生態模式,混交林的生態效益遠遠大於純林,這一點人們已經達成共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營造的純林面積仍大於混交林面積的面積,這一局面仍然沒有改變。今後應大力推廣混交林。
⑤人工林經營粗放,管理落後。一是經營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道路、圍欄、營林房、通訊供電4方面相對於造林面積來說顯得十分滯後,遠遠滿足不了林業建設的需要,對今後的管理十分不便。二是幼林撫育跟不上,光造不管的現象比比皆是。上述兩方面也是造成林分質量下降的原因。
二、對策
(1)轉變觀念、端正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使林業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堅持按市場規律搞好林業建設
迸一步完善林業產權制度,調動社會各方面造林積極性,促進林業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依法嚴格保護林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維護其合法權益。對權屬明確並已核發林權證的,要切實維護林權證的法律效力。對權屬明確尚未核發林權證的,要儘快核發;對權屬不清楚或有爭議的要抓緊明晰或調處,並儘快核發權屬證明。退耕還林後,要依法及時辦理相關手續。已劃定的自留山,由農戶長期無償使用,不得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歸農戶所有。對目前仍未綠化的要採取措施限期綠化。分包到戶的責任山,要保持承包關係的穩定。對農戶不願意承包的,可交回集體另行處理。對目前仍由集體經營管理的山林,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積極探索有效的經營模式。
加快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對有能力的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私營企業、外國投資者、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幹部職工,都可單獨或合夥參與林業開發,從事林業建設。為非公有制林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切實落實“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
(3)嚴格項目工程管理
林業工程和其它項目工程相比,林業工程項目單一,時間較長,便於將來管理,工程建設內容與經營內容一致。但是其它工程項目周期短,目標具體,易出成果。另外林業提供的成果是半成品,需要穩定的管理隊伍。這些就決定了林業工程除按一般工程管理外,還應注意以下事項:一是既要關注結果更應該關注前期和過程。二是在項目實施中實行全面質量管理(PQC),即從任務落實、規劃設計、施工整地、苗木準備、造林栽植、護林防火、撫育管理等等實行全質管。實行按計畫管理,有多少錢乾多少活。
(4)認真搞好規劃設計
切實做到根據立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造林樹種、林種及施工管理。造林模式要多樣化,適當增加鄉土樹種造林比例。營造生態公益林以混交林為主,留足原生樹種。溝、川、梁、坡,統一規劃,綜合治理。
(5)規範施工
對於北方地區來說,每年要在雨季前完成整地,提高土壤含水量。活化土壤。有條件的地區,要搞超前整地。杜絕表土打埂、生土回填,邊整地邊造林的做法。實行工程招標制和專業隊施工。
(6)加強科技工作,提高科技含量
深入開展科技攻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造林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轉換率。建立健全科技推廣網路,加大科技推廣隊伍。利用成熟的林業技術,組裝配套,因地制宜,搞好建設。加大抗旱造林力度,大力提倡使用容器苗、生根粉、保水劑等抗旱造林綜合配套技術,以提高造林質量。在造林樹種選擇上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對於條件特別惡劣的地方,首先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這樣才能保證樹木成活。對於用材林樹種,選擇速生、豐產樹種。生態林建設要選擇生態、經濟效益兼備的樹種。
造林質量的評價
1.造林質量評價方式
造林質量的評價方式主要是根據營造林管理指標和質量指標來進行綜合評定被核查單位的造林質量情況。
所謂營造林管理指標是指人工(更新)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每項造林方式的以下管坪指標:
笫一,作業設計率:須有設計說明書、設計圖、表(卡)並符合各重點工程相應的要求。
第二,設計施工率:須按照作業設計的內容和要求進行施工。如實際造林小班與造林作業設計的優勢樹種、位置、範圍、造林密度等不一致,視為來按作業設計施工。
第三,檢查驗收率:須有檢查驗收成果材料,並能反映作業時間、作業地點、面積、樹種及作業質最等基本內容。
第四,建檔率:須有文字及圖、表(卡)等基本檔案資料。
第五,管護率:制定了管護措施、配備有管護人員,且小班(地塊)內沒有明顯的人畜破壞。
第六,撫育率:人工造林小班(地塊)至少經過一次撫育作業。工程造林小班(地塊)同時還應實施作業設計所要求的相應撫育措施。
第七,育林率:封山育林小班中進行過人工補植、補播、平茬復壯、除荸整地、沙障閻沙、抗旱澆灌以及點狀、團狀疏伐等人工輔助育林活動。
第八,質量指標:從2002年綜合核查實施以來,我國人工造林檢查驗收的重點指標一直是造林面積核實率、合格率和保存率。檢查的具體對象是被抽杏到的造林小班。採用樣行或樣地調查法調查成活率、株數保存率。
2.造林質量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
1)缺少對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和社會影響的評價。目前,世界林業的發展趨勢是全面進入森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協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林業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有助於提高項目的效益水平和持續性,提高決策水平,有助於我國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實現生態建設現代化,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因此,增加並完善社會、經濟、環境評價的內容和方法,可以保證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工程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有現實意義,而且還有長遠意義。但現在在營造林綜合核查中,經濟評價、環境評價和社會影響評價指標尚未建立。
2)缺少對造林質量評價的定量分析。用率作為評價指標只能判斷其有沒有存在,而無法對其質量進行評價。如作業設計,只要有就能得滿分,但其作業設計的質量卻完全沒有評判標準。近幾年在核查過程中已經發現諸多這方面的問題,像設計不合理、先造林再設計等情況就不能從核查指標中反映出來,而其又是影響造林質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國外林業項日部分評價方面已擺脫敘述性分析而趨向定量分析。定量分析能夠更客觀、更直接的對對象進行評價,避免了因主觀因素帶來的認識偏差。
3)對一些重要評價指標的缺失。
①造林密度。國家和各重點工程的造林技術規程都對造林主要樹種的初植密度範圍做了明確的界定。但是,目前生產上普遍採用的造林密度往往超出規程規定的密度上限而遠遠大於合理的密度範圍。在現行的綜合核查規程中只把未達到造林密度作為判定造林小班面積核不核實的一項因子,而合不合適,能否滿足造林需要則沒有相應的評價指標。
②造林樹種的多樣性。國家造林技術規程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都明確指出要選擇多樹種造林,防止樹種的單一化,增加生物多樣性。在生態公益林防護林建設質量評價指標中,還將物種的多樣性作為防護林建設質量考核的重要因子。但是現有的綜合核查技術規程中,只有“混交率”這一簡單指標,不能滿足對造林樹種的多樣性的評價要求。
③適地適樹。國家造林技術規程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對造林樹種的選擇均提出了要求。而現行的綜合核查技術規程中,無適地適樹的虛用狀況的調查與評價指標。
3.相關建議
1)豐富造林質量評價指標。林業項目的評價指標涉及到方方面而,在實際評價工作中,應當根據不同項目採取不同的評價指標和參數,如造林實績和造林成效之間,各重點工程之間都可以採用更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因此,可以增加部分核查因子來滿足對各營造林工程質量評價的不同需要。
2)增加造林質量影響評價。林業重點工程關係到國家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因此,增加與之相對應的影響評價分析有助於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進步,實現其發展目標,避免相關風險,提高項目的效益水平和持續性,我們可通過選取典型觀測點,採用delphi等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來對造林質量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社會影響評價方面,應包括新技術推廣套用情況、對人民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影響影響等,因此可選取就業率、林業占生產總值比重、對林業重點工程認識程度等因子。經濟影響評價方面,應分析評價該工程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涉及就業、分配、技術進步、地區經濟發展、行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改善結構、提高效益)等方面,可選取資金投入、木材產值、林副產品產值等因子。環境影響評價,主要評價自然資源利用情況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可選取森林覆蓋率、林地蓄水量、CO2 固定量等因子然後對各個觀測點進行實地調查,得出各個評價因子的觀測值,再進行化轉換來進行比較評價。
3)完善造林質量評價體系。在林業重點工程項目質量評價方面,已開發國家有相關法律規定,有明確的管理機構、系統的方法和程式,並且已經形成一個有效的和完整的質量管理循環和評價體系。但是我國目前相關法律和評價體系也還有待健全和完善。為此,我國應儘快組織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度、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質量評價管理體系。同時,為加強項目評價的管理和組織實施工作,應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具有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技能的評估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