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賞中國古詩》主要講述了,“乾坤萬里眼,時序百代心。”詩歌,這株文苑中最先破土的樹苗,沐浴著千年歷史的風雨,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上成長為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守護著民族的精神家園。《通賞中國古詩》伴隨讀者穿越古代詩歌的千年王國,領略其博大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書中開闊的視野、深邃的分析、獨到的觀點、遒勁的詞句將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發、新的感受。
基本介紹
- 書名:通賞中國古詩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定價:36.50
- 作者:付民印 王樹海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4524833
- 品牌:長春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美思妙文(穿越千古的精神盛宴)
第二節詩心天地(博大豐富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載道教化(美政美俗的政治傾向)
第四節思與境諧(情景合一的完美意境)
第五節意在象中(象形文字的表達方式)
第六節韻外之致(大音希聲的美學境界)
第七節文質彬彬(嚴謹靈活的音韻格律)
第八節詩無達詁(見仁見智的藝術效果)
下編遠近離低各不同——名篇賞析
第一節愛情·相思(蠟炬成灰淚始乾)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北方有佳人/西漢·李延年
四愁詩/東漢·張衡
古詩十九首(其十)
迢迢牽牛星
上邪/漢樂府
燕歌行二首(其一)/三國·曹丕
雜詩七首(其四)/三國·曹植
西洲曲/南朝樂府民歌
相思/唐·王維
玉階怨/唐·李白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
長乾曲四首(其一、其二)/唐·崔顥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
竹枝詞二首(其一)/唐·劉禹錫
離思五首(其四)/唐·元稹
遣悲懷三首/唐·元稹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錦瑟/唐·李商隱
無題二首(其一)/唐·李商隱
無題/唐·李商隱
沈園二首/南宋·陸游
第二節友情·相知(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步詩/三國·曹植
寄徐陵/南北朝·庾信
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題大庾嶺北驛/唐·宋之問
渡漢江/唐·宋之問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唐·賀知章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留別王維/唐·孟浩然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雜詩三首(其二)/唐·王維
贈汪倫/唐·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把酒問月/唐·李白
靜夜思/唐·李白
餞別王十一南遊/唐·劉長卿
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
月夜/唐·杜甫
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唐·韋應物
遊子吟/唐·孟郊
秋思/唐·張籍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唐·韓愈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望月有感/唐·白居易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唐·柳宗元
寄江南故人/南宋·家鉉翁
客懷/南宋·何應龍
歲暮到家/清·蔣士銓
第三節勵志·感懷(晴空一鶴排雲上)
易水歌/戰國·荊軻
大風歌/西漢·劉邦
長歌行/漢樂府
短歌行/東漢·曹操
詠史八首(其五)/西晉·左思
於易水送人一絕/唐·駱賓王
登幽州台歌/唐·陳子昂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
將進酒/唐·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唐·李白
行路難三首/唐·李白
別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適
望岳/唐·杜甫
登科後/唐·孟郊
秋詞二首/唐·劉禹錫
劍客/唐·賈島
南園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致酒行/唐·李賀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其三)/南宋·陸游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南宋·朱熹
過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石灰吟/明·于謙
竹石/清·鄭板橋
獄中題壁/清·譚嗣同
第四節軍旅·邊塞(黃沙百戰穿金甲)
九歌·國殤/戰國·屈原
戰城南/漢樂府
從軍行/南北朝·盧思道
從軍行/唐·楊炯
雜詩三首(其三)/唐·沈儉期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二、其四)/唐·王昌齡
閨怨/唐·王昌齡
望薊門/唐·祖詠
使至塞上/唐·王維
涼州詞/唐·王翰
燕歌行/唐·高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岑參
逢人京使/唐·岑參
塞下曲六首(其三)/唐·盧綸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長歌行/南宋·陸游
第五節感遇·時事(俱懷逸興壯思飛)
詩經·王風·黍離
垓下歌/秦·項羽
秋風辭/西漢·劉徹
古詩十九首(其一)
行行重行行
蒿里行/東漢·曹操
七哀詩三首(其一)/東漢·王粲
怨歌行/南北朝·庾信/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三國·阮籍
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
/南北朝·鮑照
送魏萬之京/唐·李頎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唐·李白
蜀道難/唐·李白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唐·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
春望/唐·杜甫
浪淘沙九首(其八)/唐·劉禹錫
夢天/唐·李賀
南園十三首(其六)/唐·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唐·李賀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
貧女/唐·秦韜玉
江上漁者/北宋·范仲淹
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一、其四)
/南宋·楊萬里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其二)
/南宋·陸游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南宋·陸游
示兒/南宋·陸游
劍門道中遇微雨/南宋·陸游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
/南宋·汪元量
在燕京作/南宋·趙□
雜感/清·黃景仁
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
(其一百二十五)/清·龔自珍
第六節田園·牧歌(萬壑有聲含晚籟)
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其三)
/東晉·陶淵明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客至/唐·杜甫
村夜/唐·白居易
憫農二首/唐·李紳
村行/北宋·王禹偁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北宋·王安石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北宋·蘇軾
春雨/北宋·周邦彥
游山西村/南宋·陸游
新涼/南宋·徐璣
約客/南宋·趙師秀
田家即事/南宋·利登
第七節自然·閒適(樹陰照水愛睛柔)
江南/漢樂府
飲酒二十首(其五)/東晉·陶淵明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春曉/唐·孟浩然
鹿柴/唐·王維
竹里館/唐·王維
山居秋暝/唐·王維
終南別業/唐·王維
鳥鳴澗/唐·王維
辛夷塢/唐·王維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唐·劉長卿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魯山山行/北宋·梅堯臣
小池/南宋·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楊萬里
第八節山水·景物(千里鶯啼綠映紅)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漢·曹操
敕勒歌/北朝民歌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脁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隋·楊廣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涼州詞/唐·王之渙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夜宿山寺/唐·李白
望天門山/唐·李白
黃鶴樓/唐·崔顥
題破山寺後禪院/唐·常建
絕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省試湘靈鼓瑟/唐·錢起
楓橋夜泊/唐·張繼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唐·韋應物
城東早春/唐·揚巨源
暮江吟/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江雪/唐·柳宗元
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江南春/唐·杜牧
山行/唐·杜牧
清明/唐·杜牧
樂遊原/唐·李商隱
淮中晚泊犢頭/北宋·蘇舜欽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北宋·蘇軾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
登快閣/北宋·黃庭堅
春遊湖/北宋·徐俯
三衢道中/南宋·曾幾
春日/南宋·朱熹
野望/南宋·翁卷
遊園不值/南宋·葉紹翁
慶全庵桃花/南宋·謝枋得
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
/清·劉嗣綰
第九節詠物·抒懷(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經·小雅·鶴鳴
詩經·衛風·木瓜
野田黃雀行/三國·曹植
詠蟬/唐·虞世南
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詠柳/唐·賀知章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春夜喜雨/唐·杜甫
蟬/唐·李商隱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鷓鴣/唐·鄭谷
早梅/唐·齊己
山園小梅/北宋·林逋
梅花/北宋·王安石
畫眉鳥/北宋·歐陽修
北陂杏花/北宋·王安石
食荔枝二首(其二)/北宋·蘇軾
牡丹/宋·陳與義
悟道詩/南宋·某尼
次潘別駕韻/南宋·汪莘
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其五)
/清·龔自珍
第十節詠史·懷古(極目滄波吟不盡)
詠荊軻/東晉·陶淵明
詠史八首(其二)/西晉·左思
代悲白頭吟/唐·劉希夷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唐·王昌齡
蘇台覽古/唐·李白
金陵懷古/唐·司空曙
長沙過賈誼宅/唐·劉長卿
烏衣巷/唐·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唐·劉禹錫
石頭城/唐·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唐·劉禹錫
行宮/唐·元稹
何滿子/唐·張祜
金陵懷古/唐·許渾
赤壁/唐·杜牧
泊秦淮/唐·杜牧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唐·杜牧
賈生/唐·李商隱
馬嵬二首(其二)/唐·李商隱
隋宮/唐·李商隱
台城/唐·韋莊
己亥歲二首(其一)/唐·曹松
明妃曲二首(其一)/北宋·王安石
題滕王閣/北宋·王安國
書憤/南宋·陸游
姑蘇懷古/南宋·姜夔
越台懷古/元·薩都剌
把酒對月歌/明·唐寅
馬嵬/清·袁枚
第十一節敘事·長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陌上桑/漢樂府
木蘭詩/北朝民歌
兵車行/唐·杜甫
琵琶行/唐·白居易
圓圓曲/清·吳偉業
第十二節題贈·酬唱(沉舟側畔千帆過)
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
夢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韋應物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寄揚州韓綽判官/唐·杜牧
贈少年/唐·溫庭筠
戲答元珍/北宋·歐陽修
和子由澠池懷舊/北宋·蘇軾
第十三節諷刺(直把杭州作汴州)
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贈花卿/唐·杜甫
寒食/唐·韓擁
山中寡婦/唐·杜苟鶴
題臨安邸/南宋·林升
商歌/南宋·羅與之
戊辰即事/南宋·劉克莊
第十四節文論(意足不求顏色似)
戲為六絕句(其一、其二)/唐·杜甫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
/北宋·蘇軾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
/南宋·陳與義
論詩/清·趙翼
文摘
第一節美思妙文
中國是詩的國度。卷帙浩繁的詩歌,如目不暇接的畫卷,鐫刻在數千年的歷史長廊上;韻味雋永的名篇佳句,似千古不息的江河,奔騰在數百代人們的心胸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大氣磅礴,勢不可當;“青海殘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其四),“瀚海闌乾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雄闊奇麗,蒼涼壯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徐璣《新涼》),清新靜謐,別有情趣;“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比喻奇巧、大膽,令人耳目一新;更有詩句以生動、具體的形象闡述出深邃的哲理,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臨洞庭》)。翻開詩歌歷史的長卷,優美濃郁的詩意洋溢於字裡行間,絢麗多姿的形象躍然紙上,美思妙文目不暇接。
詩歌是中國古代雅文學的代表。寫詩不僅僅是詩人的事情,歷史上,很多政治家、哲學家、高僧、隱士也是詩人或詩論家,大多數詩人都身為官宦,有些還是朝廷重臣,漢武帝劉徹、隋煬帝楊廣等帝王也有詩作傳世。詩歌是中國精英文化的主要載體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歌是文學的源頭。據文學史家考證,詩歌源於原始人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聲。“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劉安《淮南子·道應訓》)在呼聲的節奏中插入簡潔的語言便成為表達一定意義的詩歌。在文字誕生之前,除流傳於巫史口頭中的祭歌祀語、部落史詩,絕大多數已經失傳。《詩經》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詩歌集,收錄了西周至春秋時反映先民生活的“十五國風”和王侯用於宴饗賓客、祭神祀祖的“雅”“頌”共305篇,被列為“六經”之首(見《禮記·解經》《莊子·天運》)。戰國時期,因直諫遭貶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在楚國巫歌的基礎上創作了楚辭。漢初朝廷設掌管音樂的官署樂府,兼采民間詩歌樂曲,形成樂府詩體。到東漢,文人進入詩歌創作,出現了有作者署名的文人五言詩。文人創作使詩歌進入到發展的黃金時期,迎來了魏晉南北朝的詩歌繁榮,建安風骨、正始之音、元嘉山水、‘永明韻律……詩人們大膽探索,使詩歌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創作領域不斷拓寬,為詩歌巔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是中國詩歌輝煌和驕傲的時期,留下詩歌近5萬首,各具風格的著名詩人有百餘人。蒼涼壯麗的邊塞詩,閒適靜謐的田園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一代“詩聖”杜甫,初唐的陳子昂及王、楊、盧、駱四傑,中唐的“元白…‘韓柳”及李賀、劉禹錫諸家,晚唐的杜牧、李商隱、韋應物等,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座座豐碑。寫詩,不僅僅是詩人的雅興,也是一個人才學、能力的標誌。唐代科舉以詩取士,自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黃巢的《菊花》等名篇都是科場應試之作。盛唐開始,禪宗風行,禪思、禪趣入詩,開創了新的領域和風格。宋代是古代詩歌的又一巔峰,產生了出於唐又異於唐的宋詩,詩人“生命本心的自然顯示演變為一種從旁從外宣示的理趣”,“這種深刻的理趣,亦是在對現實人生有所了悟,托於自然物而傳達出來的”,“宋詩則是唐代‘詩心的回歸’”(王樹海《自然性情的迂迴歸返——從王維到蘇軾》)。宋代又是詩歌評論、創作研究的繁榮時期。繼南北朝锺嶸《詩品》、唐皎然《詩式》、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後,宋代出現了以隨筆形式談詩論作的詩話體。郭紹虞先生《宋詩話考》中收錄的詩話就有130多部。書的卷首《題宋詩話考效遺山題絕句》之二云:“醉翁曾著《歸田錄》,迂叟亦題涑水聞。偶出緒餘撰詩話,論辭論事兩難分。”(醉翁指歐陽修,《歸田錄》即《六一詩話》。“迂叟”句指司馬光及其《溫公序詩話》)醉翁、迂叟,兩大朝臣開啟了詩論繁榮之門。詩人、學者、僧侶,以詩話為時尚。詩話風起,宋至明清,經久不衰,出現了嚴羽、楊慎、王士稹、胡應麟、謝溱、袁枚、趙翼等一代代名家名作,使詩歌創作、欣賞和評論水平不斷提高。宋代以降,詞、曲、戲劇、小說等新的文學形式相繼出現,但是詩歌一直活躍在文學殿堂上,詞、曲、戲劇的唱段是詩歌形式的嬗變和發展。章回小說的卷首往往以詩開篇,在關鍵時刻,常常用詩歌烘托氣氛,增強藝術效果。詩歌在文學史上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投影和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記錄,飽含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詩人的情懷,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培育民族脊樑的精神食糧。
序言
長久長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學藝術莫屬。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義,卻是以社會成員自甘情願、欣然領受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她使人們亂中有支撐,忙裡得從容,消閒時節有理想含慰藉。儘管學界時或有“文學邊緣化”“後文學時代”和“文學死了”的眾聲喧譁,此於文學藝術自身難通款曲,西方哲學大佬黑格爾使用“三段論式”進行邏輯推演,宣判了文學藝術的死刑,時至今日不得執行。歷史上大家大師誤論誤判是常有的事兒,鮮活的生活證明: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能消亡。她呵護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著心靈純美,啟迪人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從其生產考稽,打壓、支持全不奏效,誇飾、貶抑,幾無意義,文學以其不可思議的獨特魅力,展示著生靈的真善美。
“通賞”斷限“歷代”(以古代為主),析為A、B兩大系列,A部含楹聯、詩、詞、書畫、小說,B部則有神話、傳奇、說唱文學、民間文學、雜劇戲曲等:一種體裁樣式的通賞文學控制在30萬字以內,約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簡明交代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下編分門別類進行賞析,精選精賞的撰述原則貫徹到底。
從根底上說,文學藝術沒有國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觸碰,靈犀相通。然而,文學藝術的構成、鑑賞、表達傳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諸國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卻赫然有別。首先是哲學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層結構差異。中國傳統的情節結構、矛盾衝突模式,整體上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圓形曲線”,有類於“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諧共生——無論怎樣悲愴壯烈,不計如何可歌可泣,結局都歸於“大團圓”。而西方則是一種“垂直交叉”的直線韻律,幾近於“十字架”,平行展延與垂直運動的衝撞,勢必造就毀滅性結局,讀者抑或觀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心靈顛簸、善與惡的人性決鬥後,心智得以“升華”,道德贏獲提升,悲劇一直是西方最高級質的審美範疇。文化譜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學藝術各現靈光。
就具體的文學藝術樣式比較,益見各自擁居的優長缺憾。譬如詩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見長,中國則主要訴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間接手段,看似表現手法不同,實則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稱西方詩歌是“謀殺”,他們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讚美歌唱一朵花兒時,花兒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於掌,或置於案,或插於瓶,隨著那“啊”的一聲傳來,花兒已被誇張的美意所“謀殺”。而中國的詩人倘或要鐘情禮讚一朵花兒,作者就是那朵花兒,他要代她生根發芽,伸展枝葉,綻蕾開放,動搖於春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愛撫,甚或經受風刀霜劍的侵凌,其語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緻的通鑑通賞來理會其深幽不彰的詩意。誘惑似乎遠不止於此,古代詩論有“詩無達詁”說,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訓釋理解,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判斷”,它永久性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誘著你一步步走進文學藝術的縱深處。
關於“詩中詩”“藝中藝”的楹聯藝術,亦須藉此提醒記憶。倘或問詢西方乃至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缺乏什麼體裁,回答頗是簡潔,這簡潔的答案里滾動著沉雄的歷史足音。西方文學藝術的園林里品類繁多,葳蕤茂盛,應有盡有,唯少楹聯。她為母語漢語所獨生獨養,是漢文化體系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驕子。她與“戴著鐐銬跳舞”的律詩血緣最近,諸多規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長的方圓。她高貴亦平易,可長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銘”,概因世情;“紀勝紀地”,悉由勝意。“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一為創局,頓成巨觀”。在構成形式上,楹聯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辭格的對舉對偶對仗,上聯下聯營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圓融世界,“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體呈現著宇宙對稱守恆規律,忠實地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命脈生息,一副佳聯就是一個小宇宙。
小說乃至其前身,一直為人們所寵愛。西方小說催人讀的力量多半在於謎底的篇末揭示。後來興盛一時的“公案”“推理小說”將此推演到極致,當焦急的讀者一路追隨,趕到結局現場,看到了“嫌犯”是“誰”時,常常悵然若失,當讀者翻江倒海般記憶、串聯情節,一遍又一遍地“復盤”時,終覺不甚了了。而中國古代小說,往往一開局即告白結局,在其後的情節發展中,人們所尋覓的是那種導致成敗勝負、團圓結局的因果關聯是什麼,歷史的進步、局限?人性的光輝、暗淡?愛的飽滿、缺失?抑或智慧的蒞臨、缺席……于思十寸里穎悟,於穎悟中浸潤美善。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該是全人類尤其是當下國人的宗教。
將中西文學藝術進行比照,並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獲得一個參照系,亦使中國的古代文學藝術之“詩教”功用所呈現出的中國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學藝術體裁中雖只點到詩歌、楹聯、小說,卻也是“韻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觀。讀者可聯繫著自己的喜愛自我安排該叢書閱讀的輕重緩急。令策劃人、出版者充滿自信、備感欣慰的是該叢書所延請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飽學之士,性情中人,讀者與作者同賞、“通賞”,實屬一大快事,同賞共勉,“通賞”普濟,忙亦罷,閒亦罷,“達”亦罷,“窮”亦罷,賞吧!人生倘或沒有文學藝術的照撫,日子將會如何的慘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