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許縣

通許縣

通許,古稱鹹平,歷史文化悠久,現隸屬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開封市,通許縣地處河南省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地區,屬於豫東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狀。 北臨黃河,西望嵩山少林,東臨豫東重鎮商丘,南鄰歷史名城周口,西北距省會鄭州80公里,北臨古都開封40公里。位於國家戰略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區之內,是規劃中衡潢鐵路途經地。

通許縣下轄6個鎮、6個鄉,東西寬30.5公里,南北長34.8公里,總面積766.22平方公里。是黃河南泛衝擊而成的黃淮平原之一部分。全縣土壤面積963742畝,其中兩合土、沙土和淤土面積居多,占土壤面積的99.45%。河道屬淮河流域渦河水系,主要河流為渦河,縣境流長52公里。一級支流8條,二級支流6條,網系全縣各鄉。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氣象,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藏資源,交通,鐵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城市榮譽,地方特產,文化教育,古今人物,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春秋為許國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始置通許鎮,屬扶溝縣。宋太祖趙匡胤下詔疏浚蔡河。自京師至通許鎮,沿河設定閘門,按時開閘,調節水量,漕運暢通。取自汴京直通許國故地之義,故名通許。鹹平五年(1002年)置鹹平縣,以年號為名。
通許縣通許縣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其與鹹州路鹹平府同名,易名為通許縣,隸開封府。元屬河南江北中書省汴梁路總管府。明清屬河南省開封府。中華民國初屬豫東道;廢道後,屬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陳留專區;
1952年歸鄭州專區。
1954年改屬開封專區。
1958年9月,通許縣併入尉氏縣,改為通許鎮。
1962年3月,恢復通許縣建置,仍屬開封專區。
1983年劃歸開封市迄今。

行政區劃

通許縣2008年,轄6個鎮、6個鄉:城關鎮豎崗鎮玉皇廟鎮四所樓鎮硃砂鎮長智鎮馮莊鄉孫營鄉大崗李鄉邸閣鄉練城鄉厲莊鄉。309個行政村,611個自然村,62.46萬人。民族漢族居多,占99.2%,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0.8%。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通許行政區劃通許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許縣
通許縣北距古都開封45公里,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北,地處豫東平原,介於北緯31°15′-34°34′和東經114°18′- 114°38′之間。東接杞縣、西連尉氏,南鄰扶溝、太康,北交開封縣。東西寬30.5公里,南北長34.8公里,總面積766.22平方公里。當黃河自孟津向東所形成的巨大沖積扇的南部,是黃河南泛衝擊而成的黃淮平原之一部分。

地形地貌

通許縣境歷受黃河泛濫沖積的影響,成為自孟津向東黃河南泛沖積而成的肥沃的黃淮沖積扇平原的一部分。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斜。地面高程在57.6至66.5米之間,相對高差10米左右。坡度較小,一般為1/1000至1/5000。
通許人民廣場通許人民廣場
通許縣地質構造屬中朝準地台華北坳陷南部的通許隆起,處於中國巨型秦嶺-崑崙緯向構造體系與新華夏第二沉降帶、華北坳陷複合交接部位。沉積層為厚1000至5000米的湖相紅色岩系(第三系)和河流沖積、洪積相(第四系)地層。地質構造形跡大多隱伏在巨厚的沉積層下,地表形跡不明顯,地質構造較為單一。

氣候氣象

通許屬暖溫帶和東亞季風型氣候區,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乾旱蒸發大,夏季濕熱雨集中,秋涼晴和日照長,冬少雨雪氣於冷。年平均氣溫14.6℃,極端最高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16.7℃。年平均降水量657.9毫米。主導風向為南風和東北風,最大風速36米/秒。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河道屬淮河流域渦河水系,主要河流為渦河,縣境流長52公里,其一、二級支流網系分布全縣各鄉鎮。通許縣可利用的水資源,據1986~2000年測算,年均地面徑流有4408.5萬立方米,引黃水4815.1萬立方米,地下水的平均值為9891.5萬立方米。埋深0~50米,厚度20~40米,另外,在通許地下1200米處含有豐富的地下熱水資源,可供常年開發使用。

土地資源

通許縣土地總面積76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51457.7畝,占總土地的73.96%,人均耕地1.3畝。其基本特徵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便於開發利用;墾殖率較高,但人均占有量少,後備資源匱乏。潮土、兩合土和沙土面積居多,為主要土壤,占土壤面積的99.45%。

礦藏資源

2013年12月4日,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對商丘地區胡襄煤普查和睢縣西煤普查兩個地質勘查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審驗收。專家在評審後,建議將新發現的這一大型煤田命名為“通柘煤田”,因為煤田西起通許,東到柘城,且位於地質學上的“通許隆起”。該煤田的特點就是埋藏較深,普遍埋深在800米以下,除了胡襄勘查區部分礦區外,其他還不具備開發條件。
“通柘煤田”,是經過河南省18個地質勘查單位3年多合力攻堅,在豫東平原4900平方公里範圍內摸清了這條“巨型烏龍”的基本情況:在地下800米到2000米之間,含煤層從柘城一路向西,到杞縣一帶之後向北蔓延,形成了一個半環狀,這條“烏龍”蘊含著煤炭資源230億噸,其中,1500米以淺的煤炭資源有37億噸,查明24.5億噸。

交通

鐵路

通許縣西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60公里,北距新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45公里。地方鐵路朝杞線穿越境內,長達46公里;規劃中衡潢鐵路途經地。

高速公路

境內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遍布全縣,日南-蘭南(日照-蘭考-南陽)、大廣(大慶-廣州、即京開高速公路-北京-開封)兩條高速公路交匯與縣城東北3公里,內蒙古阿拉善旗至深圳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已開工建設的鄭州機場至商丘高速成公路穿境而過。

地方道路

境內有S218、S325、S326省道3條,全縣通車總里程已達1422.7萬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5.8公里,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村道路為脈絡的交通網路體系。

人口

2000年,通許縣總人口55236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7347、豎崗鎮 42564、玉皇廟鎮 52782、四所樓鎮 55891、硃砂鎮 61234、馮莊鄉 31834、孫營鄉 40126、 大崗李鄉 44868、邸閣鄉 37334、練城鄉 40035、長智鄉 42273、厲莊鄉 36075。

經濟

綜述

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7.94億元,同比增長11%。分別比全省、全市增速高出2個及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47.08億元、73.39億元和57.48億元,增速依次為4.5%、14.6%、10.3%;三次產業結構為26.5:41.2:32.3,與2012年相比,一產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三產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全縣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通許工業園區通許工業園區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32.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7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5.4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1.7倍、3.3倍、3.2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0757元、11825元,比2011年增加7693元、4832元。

第一產業

通許縣2011年新增溫棚1253座、食用菌棚3000座;有9個農產品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認證,面積發展到8000公頃。畜牧養殖業實現跨躍式發展。以生豬養殖為主,全縣新建養殖小區41個,總數達74個;新增各類規模養殖場897個,總數達1745個;規模養殖戶發展到5783個;全縣生豬飼養總量達142萬頭,增長42%;完成畜牧業總產值10.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規模養殖場、生豬出欄量均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全縣新打配機井30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66.67公頃;植樹456萬株,順利通過省平原綠化高級達標驗收。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紮實有效,全縣農民減負總比例達65.25%。勞務輸出成績顯著。全年輸出勞務人員13.6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6.8萬人次。

第二產業

2011年通許縣引進開封裕豐源食品有限公司、豎崗星海實業植物油有限公司、長智雙利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8億元,增長1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4.8億元,增長22.1%;新增規模以上企業9個,增長25%;完成工業增加值4.18億元,增長23%。全縣民營企業完成營業收入34.6億元,增長22%。新上、技改100萬元以上項目36個,5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5個。華銀紡織有限公司榮獲“省優秀民營企業”稱號。縣化肥廠通過依法破產、公開拍賣,成立了河南宏大化工有限公司。

第三產業

2011年,全縣統一戰線招商引資4.8億元。繼2010年台商投資的河南浚瓏鞋服有限公司落戶通許,實現通許縣台資企業零的突破後,建立了台商光電產業園區,又有煦景光電入駐,兩家台資企業計畫總投資32.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三是強化服務,營造環境。對非公有制經濟,在政治上給予引導、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在發展上給予扶持。台資企業河南浚瓏鞋服有限公司、煦景光電落戶通許的過程中,統戰部、台辦派專人負責,積極協調幫助台商辦理各種手續和證件,並在用電、招工等方面提供幫助,使台商有在家鄉辦企業的感覺。
文化生活文化生活

城市榮譽

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
全國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
全國第一批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試點縣
省級衛生縣城
省雙擁模範縣
省綜合治理先進縣
省信訪工作先進縣
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
省廉政文化建設先進縣
省職業教育強縣
省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
省勞務輸出基地縣

地方特產

通許花生的特點:個頭大、籽粒飽滿、果型長、紋路清晰、粒重好、形狀整齊、色澤潔白、口感無渣滓、細膩香甜、味道純正、無異味。 每100g 36粒莢果花生,在生長和收穫的晾曬期間花生仁不易靠近夾殼內壁,因此花生仁外包紅衣沒有黑色斑點、呈水紅色,紅衣里襯為白色、產量高、品質好等特點。通許小麥產量高。

文化教育

大專
高中
國中
國小
開封市中醫院學校(含中專部)
實驗中學(國中部)
實驗國小
通許縣實驗中學(高中部)
城關中學
小城國小
通許縣第三高級中學
下窪學校
晨光國小
揚坤中學(高中部)
回民中學
東水沃國小
通許縣麗星中學(高中部)
李莊中學
哈佛國小
麗星中學(國中部)
查拳武術學校
揚坤中學(國中部)
李莊國小

古今人物

王拱辰
王拱辰,開封鹹平(今河南通許)縣城東2公里之駱駝嶺村人,後搬居縣城內。字君貺 ,原名拱壽。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於宋哲宗元豐八年(1085)。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庚午科狀元。王拱辰中狀元時,年僅十九歲,深得仁宗賞識,賜以今名。
婁良
婁良,明代進士,幼家貧,刻苦好學,居官清廉,有膽識,不愛錢,不怕死,其事跡至今仍傳為佳話。
胡汝麟
胡汝麟(1881--1942)河南通許縣人,字石青。清末秀才。京師大學堂肄業後返豫,任河南高等學堂教務長,兼河南省諮議局書記長。1912年底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1938年經劉峙保舉為國民參政員,出席在武漢召開的第一屆國民參政會。1941年病逝於重慶。
侯連瀛
侯連瀛(1889—1968) 河南通許人。1919年畢業於保定軍校。曾任黃埔軍校主任教官、國民革命軍廣州工兵團團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後任中央獨立師師長。1930年參加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後任河南保全司令部參謀長、國民政府第十四軍高級參謀。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副省長,河南省第一屆政協副主席,民革第三屆中央委員、河南省委主任委員。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旅遊景點

曹植墓
曹植墓,在七步村,史料記載,曹植曾被封為東阿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遊覽,有安寢於此的願望,死後曹植的兒子遵照遺囑把其葬在了這裡。黃河幾次泛濫,因泥沙淤塞,墳冢幾乎成了平地,只剩下一個小土堆,院內建築也幾次成為廢墟。1998年,為加強對曹植墓園的保護,省文物局撥出專款,對曹植墓進行了修建,建成了陵園。
通許縣
通許八景
通許八景:羽墓春雲、蜀墳秋風、柏崗晚渡、雙溝夜柝、蜀墳秋風、上倉雪霽、鸑鷟、晴崗練城晚照。
子羽墓,在通許縣城東1.5公里。面積60平方米,墓高14米,未有保護措施,盜掘嚴重。內葬春秋時期鄭國行人(官名)。曾欲師從孔丘,因其形惡,孔丘未收。曾助公孫僑(子產)相鄭,是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羽墓春秋’被稱為“通許八景”之一。
蜀墳即五代十國時蜀主孟昶的墳墓,位於通許縣西北15公里,舊屬通許,現劃歸開封縣
東水沃遺址位於縣城北1公里之東水沃村,北距渦河故道150米,南距村莊5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300米。文化層呈灰色,深度15米左右。1984年8月,縣文物普查時,發現該村出土文物有新時器時代的石鋤、灶台和戰國時期的豆、鬲等器物。豆、鬲中有動物骨骼和各種陶片,還有巨大的動物骨角。
上倉城故址位於縣城西4公里之後城耳崗村。五代時後周世宗(954-959年)柴榮在此建倉,以存江浙水運而來的米糧。下倉城故址位於縣城北10公里之小城村。五代後周世宗伐南唐時所築,以貯軍餉。
從春秋至秦,通許境內曾建有牛首城(春秋鄭邑,在縣城東北)、石倉城(鄭莊公築此城積倉粟,在開封東南,縣城西)、斗城(春秋時鄭地,在縣城東北10餘公里處)、裘氏城(秦邑,在縣東3公里苗崗一帶)。以上遺址,歷經數千年歷史長河,今均已無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