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誌》是清代李锺峨編輯、錫檀增訂的四川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通江縣誌
- 作者:李锺峨、錫檀
- 類別:四川地方志
- 創作年代:清代
- 卷數:13
《通江縣誌》是清代李锺峨編輯、錫檀增訂的四川地方志。
《通江縣誌》是清代李锺峨編輯、錫檀增訂的四川地方志。創作背景四川地方志,十三卷。通江一地,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魏大統中置諾水縣。後經幾度興廢,至唐天寶元年(742)改置通江縣,相沿至今。因通江、小通江流經全縣,匯於縣...
通江縣,隸屬四川省巴中市,位於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總面積4116平方公里。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暖秋爽,夏熱冬冷,降水集中,雨熱同季,四季...
通江石雕有著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民間基礎。據《通江縣誌》記載:通江古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稱宕渠,西魏置縣,唐宋稱壁州。據《蜀中名勝記》載:“壁州神廟石刻,在今通江縣北有元光三年制書”。境內石雕鼎盛於唐,今位於通江...
張大威(1535~1613),湖南省邵陽市城步縣城步圖盤石(今屬白雲洞鄉)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選貢授四川保寧府通江縣知縣。潔己愛民,廉政不阿。因“直忤當道”,改任教諭。後又累遷廣東市舶司提舉、雲南祿勸州知州。在任...
回家後,與時任家鄉縣令陸仕炳一道,續修《保寧府通江康熙縣誌》,為通江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又在家鄉種植茶、柿、棗、梔、竹、梅各數十畝。並在梅園刻“梅園”二字於巨石上,藉以抒情明志。病重時,給子孫留下遺訓:“一、...
金童山亦稱“金童玉女山”。位於諾水河鎮西北角,前臨玉皇壩,後依鳳凰嶺,山頂雙峰相依,形如金童玉女,含情脈脈,卓然玉立,高聳入雲。清道光《通江縣誌》載:“金童山”出萬山中,亭亭如玉筍。江水繞之,山腰有石如印綬然。上有...
白石縣遺址位於,四川省通江縣文勝鄉白石寺村,距今1460年,兩座古樸而神秘的漢墓。墓四周松柏繁茂,千百年來墓頂寸草不生、飛鳥不歇。據道光《通江縣誌》記載,“縣百里有古白石縣,西魏廢帝(552年)置,以境內白石川為名,北宋神...
鄧天壁,號東洋,生於清同治元年(1862),卒年不詳。祖籍通江縣新場壩,後遷城南苟家灣。祖父鄧范之,道光中期任江安縣儒學訓導,返縣後受縣令錫檀所請,同陳瑞生據李鐘峨志稿增訂《通江縣誌》。鄧天壁幼穎慧,性淳厚,言無浮詞。
[道光]通江縣誌十五卷存十四卷 (清)李鐘峨 纂修 (清)錫檀 續修 (清)陳瑞生 (清)鄧范之續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三六三 第五冊 [嘉慶]成都縣誌六卷首一卷 (清)王泰雲 等修 (清)衷以塤 (清)楊芳燦 纂 清嘉...
清道光《通江縣誌》記載,“山有石如鼓,每逢夜深有鼓聲自山寨傳出,故村以寨名,其地扼通(江)達(州)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此處,講的就是擂鼓寨,其山頂為平台,範圍廣達數百畝。相傳張飛夜過巴州,曾於此山立寨,擂鼓...
李鐘峨一生,曾任《三朝實錄》、《方輿路程》、《國史》、《分韻近體唐詩》、《一統志》等各館篡修官,主編《盛京志》、《保寧府志》、《通江縣誌》,著述甚豐。李鐘峨尤長於賦律,為清初該體之肇端,影響深遠。乾隆以後,館閣...
他還耗盡心血,編修《通江縣誌》並為此作序。三年後,劉述元一方面因妻兒子女遠隔萬里之遙,另一方面又考慮到宦海無涯,風波險惡,便決定回歸故里,以耕作謀實為生。當他離開通江之時,百姓齊集道路兩旁熱情送行,有的為述元感泣,戀戀...
金溪、板橋口,皆有先人之墓誌”,道光《通江縣誌》存疑甘寧之蹤跡,自明代萬曆己未,誕生第一個進士始,至1912年近三百年間,這裡人文蔚起,科第蟬聯,先後考取4位進士,4位舉人,數十名秀才(貢生),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與追求...
楊繼清,1915年生,四川通江縣兩河口(原檬壩)鄉人。1932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轉業到地方任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黨委書記,大慶、山東勝利油田會戰總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指揮長等職。1955年榮獲三級...
根據《四川歷史》、《通江縣誌》記載,嘉慶二年(1797年)六月至嘉慶三年(1798年)春天,中國白蓮教川陝藍號義軍大本營設於該處。現有保存較為完好的石寨3處、寨門5道、石刻、門聯2幅、碑記1座。至誠監獄的生態農業、法制教育基地正...
畢業後,於1959年秋分配到通江中學任高中物理課。文革中,羅北平被調到沙溪區鹽井國小、永安“五·七”中學任教。1978年秋調回通中工作,1980任教導主任,1984年任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江縣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
民國《續修通江縣誌稿》記載:欒巴真人建欒巴寺,頌佛讀經,傳播佛教文化。清嘉慶五年置場鎮,建五神宮,集宮、殿、樓閣於一體。空山是巴人文化傳播最早之地,文化厚重,民間皮影、龍燈、獅舞、評書等文化活動十分活躍。祖輩優良的傳統...
據《付氏家譜》記載:據《通江縣誌》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地圖考,彎柏樹村民基本都是從湖北遷徙到此。土地資源 彎柏樹村屬中、低山區,呈“三山夾兩谷”之勢,三級階梯狀構造明顯,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區海拔1500~...
《通江縣誌》記載:“全縣盛產洋芋,種植歷史悠久...縣委、政府整合資源,優惠政策,把洋芋作為縣域業特色農業產業來抓,打造‘空山馬鈴薯’品牌。”馬鈴薯是巴中市域內的傳統產業,因其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糧、菜、飼兼用,長期以來...
至少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已有大規模人工種耳的記載,銀耳常常會伴隨黑木耳而生,且數量逐年增多,尤以陳河鄉霧露溪畔的銀耳生長量大,後來被當地耳農發現其清潤口感和滋補的營養價值,便開始有意識栽培銀耳,據民國《續修通江縣誌...
至此突起山巒,狀似鵝頭,四面峻壁,其上平衍,可容數萬人”(民國吳世珍撰《續修通江縣誌稿》)。在“萬山中崛起塹岩,四面峭絕,獨西南二徑,凌險轉折而上,誠一夫當關之勢”(明·曹學佺著《蜀中名勝記》)。城內肥田沃土,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