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壁

鄧天壁,號東洋,生於清同治元年(1862),卒年不詳。祖籍通江縣新場壩,後遷城南苟家灣。祖父鄧范之,道光中期任江安縣儒學訓導,返縣後受縣令錫檀所請,同陳瑞生據李鐘峨志稿增訂《通江縣誌》。鄧天壁幼穎慧,性淳厚,言無浮詞。20歲時,能默寫唐宋詩文300餘篇。光緒初,文思大進,由秀才、廩生而至拔貢。歷任通江縣勸學所長、壁山書院山長、高縣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鄧天壁
  • 字號:號東洋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時間:1862
執政高縣時,秉公斷案,不循私情。時苛捐繁重,賦稅特多。鄧天壁免除部分苛捐,減輕賦稅。對鑽營兢奔的市儈風氣深惡痛絕,不願獻媚取寵于軍閥門下,上任一年半就被排擠下台。離任時,社會團體送“德及生民"的“萬年傘"以頌其德。
民國2年(1913),鄧天壁以通江縣視學身分被推舉赴日本留學,考察教育,研習新學制。民國5年,仿日本學制創辦諾江鎮高等國小堂,任堂長。自製粉筆,為縣使用粉筆於課堂的第一人。鄧天壁十分重視女子教育,力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於民國9年在城南創辦女子國小堂,推薦肖福春任校長。民國11年在縣城張家祠堂創辦模範國小堂,任名譽校長。力圖辦好新型的示範學校,推行新教育制度。至民國12年,縣城有4所學校,為民國初通江教育事業最興盛時期。
在鄧天壁的苦心經營下,全縣推行新教育,培養了一批人才。歷任成渝兩地軍醫院長的李芳圃,任三台、通江、南江教育局長的黃烈臣,任保寧聯立中學校長的李寶成,在北京大學畢業後任通江中學校長的張榮策等,皆是諾江高等國小堂和模範國小堂的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