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通仙橋村,屬於。距離村委會1.5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2.89平方公里,海拔1846.00米,年平均氣溫0.00℃,年降水量877.4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有耕地331.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0畝;有林地352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09戶,有鄉村人口335人,其中農業人口331人,勞動力2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1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109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09戶通電,有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31.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3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00萬元,有固定資產16.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通仙橋村小組新農村建設,因人口多,村間道路較長,村小組集體經濟薄弱,難以啟動。2、進村的“蜈蚣橋”右側下踏嚴重對村民人身安全財產造成危害。3、用於生產的溝道路線較長,對整個村的灌溉面積難以解決。4、農戶建房沒有土地。。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爭取啟動新農村建設,硬化機耕路路面。2、對“蜈蚣橋”的修復。3、擴大勞動力輸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規化土地,解決農戶住房建設問題。5、規模化無公害蔬菜的種植。。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小組交通道路雖然已通,但仍是一條彎曲、狹窄凹凸不平的土路,路面大坑、小坑,雨季天車都無法通過,小組無任何能力維修,村間道路更是無法行走。
2、1997年修建的地下水池也損壞,管道斷裂、無法使用。
3、因私人企業石灰石放炮危害私人房屋20多戶。
4、小組照明電變壓器容量供電不足。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重點扶持和發展種植業,逐步實現種植專業化和規模化,與此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全村農民的生活質量為根本,爭取在國家“十五”計畫內使該村呈現出業新、民富、人和、人居環境優良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和新氣象。
名字由來
安寧八街的八街河流經谷德邑村頭的河道上,有座“通仙橋”。說起“通仙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傳說。
據說橋剛造好之時,還沒有放人通行。有天早上,突然從橋的南頭過來一位騎著毛驢的老仙翁,正忙著要趕路,工匠們卻非要等放過鞭炮剪了彩之後才讓人通過,可老仙翁卻偏要急著過橋趕路,相持不下,工匠們又不肯通融放行,老仙翁只好耐心地等待放過鞭炮,剪了彩之後,才騎著毛驢過橋。老仙翁一邊過橋一邊念叨:“通仙橋,通仙橋,這頭走,那頭搖。”老仙翁剛過完橋,橋身就真的嘩啦嘩啦地搖了起來。
此橋就因為曾有仙翁經過這段故事,因而取名為通仙橋,數千年時間過去了,直到今天,人們依然是這樣叫。
自然資源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9畝(其中:田37畝,地122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擁有林地38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5畝,主要種植李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畝,其中養殖面積3畝,其他面積5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通水、通有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7戶通自來水。有47戶通電,有2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6.81%和78.7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戶(分別占總數的38.3%和4.26%)。
該村到連然鎮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是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4公里。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全村共擁有汽車13輛,農用運輸車1輛,機車1輛。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9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鋼)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8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9萬元,占總收入的4.27%;畜牧業收入95萬元,占總收入的4.5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0頭,肉羊75頭);漁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19%;林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0.48%;第二、三產業收入1873萬元,占總收入的89.79%;工資性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0.67%。農民人均純收入773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人,在省內務工1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三產業,主要產品為石頭。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7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9.79%。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擁有企業11個。
人口衛生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有農戶47戶,共有鄉村人口159人,其中男性71人,女性88人。其中農業人口159人,勞動力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52人,彝族2人,苗族1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4人;享受低保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通仙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寶興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7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5人。該村建有文化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