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2004年,美國在
伊拉克 的戰爭仍未有結束的跡象,而前方戰士的傷亡則一直在增加……美國海軍陸戰隊
上校 邁克(凱文·貝肯 Kevin Bacon 飾)接受了一項任務:護送
一等兵 錢斯的遺體回鄉安葬,儘管邁克與錢斯素不相識,後者又並非他的下屬,但參加過
海灣戰爭 的邁克認為有責任幫助這位
科羅拉多 同鄉入土為安。與此同時,錢斯和戰友們的遺體從
歐洲 的機場開始了回家之路,在凝重的氛圍中,他們的遺體被仔細的清理、編號,小心翼翼的擺放在靈車中……經過了相關禮儀的培訓後,邁克踏上了護送的路途,一路上,他感受到了形形色色美國民眾對於戰死他鄉的戰士的敬意,這不單是一次護送,同時也是邁克與死者的一次無聲對話……
幕後製作 美國士兵的歸鄉之路 2004年,年僅20歲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 隊員錢斯·
菲爾普斯 在伊拉克戰爭里不幸身亡。按照慣例,他的靈柩要由一名軍方人員護送到他的家鄉。這時,已經是行政官員的上校麥可·史特伯爾主動請纓,要求擔任這一職責。由於他的軍銜過於顯赫,美國軍方在研究之後,同意了他的請求。 史特伯爾說:“我參加過海灣戰爭,參加過
沙漠風暴 的行動,知道戰爭是個什麼東西,也知道士兵的遺體對於他的家人、對於整個國家有多么重要。而且,我也厭倦了每天在電腦前查閱陣亡士兵的數字,然後寫一份分析報告了。這種工作不需要我這樣的接受過正式軍事訓練的人做,找個軍校的學生來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主動要求護送錢斯回家。他的家鄉在科羅拉多,我一開始以為我能回到科羅拉多,因為我的家鄉也在那裡。但是他的父母都居住在
俄亥俄州 ,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和他們在一起,所以,我只好護送錢斯回俄亥俄”。
影片裡表現了護送途中普通美國人對
陣亡 士兵的尊敬和愛戴,那么他們真的是像影片裡所表現的那樣么?對此,史特伯爾上校說:“雖然沒有影片裡那么誇張,但是我還是在很多小的地方、小的細節里體會到了美國人是非常尊敬我們這些軍人的。比如說在飛機上,機場裡的那些工作人員都非常尊敬士兵的遺體,
空中小姐 和
機組成員 專門為我提供了一些便利。最讓我感動的是在高速公路上,那些素不相識的人們在看到我們的靈車的時候自覺地減速,打開車燈並且鳴笛示意。那些機場的裝卸工在搬運錢斯的遺體的時候,充滿了莊嚴的肅穆……還有很多事情,都非常讓我感動”。
帶著敬意拍電影 雖然本片是
羅斯·卡茲 的長片處女作,但是編劇經驗豐富的他自然知道該怎么把這個故事說出來。
羅斯·卡茲 說:“是的,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而且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故事。所以處理起來,我就使用了一些浪漫的手法。畢竟影片是有顯示依據的,而且還有一部紀錄片聲名在外,所以,我們也不會太過於藝術化地處理這個題材。無論怎么樣,我們是帶著對死者極大的敬意在拍攝這部影片的。影片裡的那些對屍體和遺物經行清洗的鏡頭,我們對大限度地減少了直接拍攝。因為我覺得,我的影片是在說運輸死者的途中的故事,沒有必要把對屍體的處理過程表述的那么詳細,但是適當的展示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們隊亡靈的尊重”。 在影片裡主演史特伯爾上校的著名演員
凱文·貝肯 表示自己對塑造這個角色一直心存敬意。他說:“先不論我們的政府是不是應該發動這場戰爭,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只關注那些陣亡士兵的遺體是怎么被安置的。我願意按照史特伯爾上校日記里描述的那樣,一個一個地方去重新走過他在護送途中走過的地方。去實際地體驗他所經歷的東西,我想這么做遠比我們呆在劇組裡討論和排練重要得多。”
伴隨著
凱文·貝肯 這種“實地考察”的精神,劇組從
新澤西 輾轉來到了
蒙大拿 。在這些史特伯爾上校曾經走過的地方拍攝了影片。凱文·貝肯說:“這種對生命的敬畏感,的確讓我覺得我們在拍攝一個大題材的影片”。導演羅斯·卡茲也表示說:“如果說拍攝這部讓我學習到了什麼的話,那么毫無疑問,我學習到了如何敬畏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彌足珍貴的,每一個士兵都是一個家庭成員,敬畏生命是我們必須學會做的。其實不僅如此,我更是學會如何帶著敬意拍攝電影”。
護送錢斯海報 影片段預告絮 ·影片改編自第8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影片《回家行動:記錄戰火》。·本片是2009年“
聖丹斯電影節 ”的參賽片,並獲得了劇情類“最佳評審獎”(Grand Jury Prize)的提名。·影片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其來源是海軍陸戰隊隊員麥可·史特伯爾上校的日記。本片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劇組沒有專門為影片單獨配樂,影片的音樂來自於
HBO 的音樂素材庫。·本片是導演羅斯·卡茲獨立執導的長片處女作。·影片裡,為錢斯的遺體拍照的攝影師用的是
尼康 的D2H的數碼
單眼相機 ,為了避免廣告的嫌疑,劇組用黑色膠布將尼康的商標和相機上的標誌貼了起來。錢斯的撫恤金被用來成立一個為退役的士兵提供服務的
基金會 。為了在影片中體現出美國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劇組跨越了大半個美國,從
新澤西 一直拍攝到了
蒙大拿 。
主要角色 凱文-貝肯(Kevin Bacon)飾演麥克-斯特布爾
中尉 (LtCol Mike Strobl)
湯姆-阿爾德雷吉(Tom Aldredge)飾演查理-菲茨(Charlie Fitts)
觀後感 美國經歷過
911 ,我們也經歷過
汶川大地震 ,美國如今深陷伊拉克泥潭,我們更是歷經過百年的磨難,我們對生命價值的體會和尊重理應不比任何人更差。雖然有種種歷史的原因和遺憾,我們過去做得很不好很不夠,但我們終於認識到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性,認識到了對生命價值的重視。
就
主旋律 一詞而言,本應是褒義色彩,自然也包含人本精神及衍生的一切真善美,給人以振奮和希望,是我們所大力弘揚追求的。不過主旋律的概念,也不光光是頌揚和讚美,不僅僅只展示光明的一面。追求光明的前提是承認還有黑暗存在,如果總是說得周圍已經一片光明,那還追求什麼呢。因此主旋律同樣包括對陰暗醜惡的警示,對現實差距的鞭策,包括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防止倒退的因素和理念,這才能使我們始終不偏離正確的主軌道。可當前我們常常是將主旋律教條化、
公式化 、庸俗化、僵硬化,一味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搞
鴕鳥政策 ,以至於使主旋律一詞變得南轅北轍,竟成了一種諷刺和反語。
我們所期望和追求的主旋律,肯定不是強權勢力所強加定義的指鹿為馬式的主旋律,而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基於人類共同的良知和理性的普世價值——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互利、公平、包容等。國內的氛圍和情緒距這種我們真正希冀的主旋律相去仍有距離,既有以前遺留下的固有的條條框框限制,又有新環境下盲目燥動的偏執和偏激。而可喜和欣慰的是,理智和有建設性的聲音畢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我們也越來越能夠以包容的心態看待世界的潮起浪涌,並參與搏擊其中。作為主旋律,如何拍出正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品,恐怕還有賴於體制上更深層次更徹底的改革。只有如此,主旋律才能真正起到歷史發展的路標的作用。
另外多八卦兩句,拍電影也像打仗,戰略上藐視,戰術上卻非要有高明之處才能打得贏。比如
恐怖片 ,
日本 韓國
泰國 並不與
好萊塢 拼血漿,但嚇死人的效果強於好萊塢十倍。中國也並非不能拍
災難片 ,但別光想著和好萊塢叫板特效,而且指名道姓要和人家《
後天 》比,劇本卻爛到扶不起來。吃一塹長一智,
馮小寧 同學,下次注意了,嚎。
6、中國軍人的回家之路
家,大約是人的意識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結。所以,我們說落葉歸根,就像
趙本山 對他的工友的承諾,不遠千里想盡辦法也要將他運回家鄉。對於軍人,我們說馬革裹屍,雖然後來我們也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中國五千年交匯融合的歷史,戰爭始終是主線之一。
華夏文明 從最初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到今天定型的960萬平方公里中國國土,每一處土地上大約都有犧牲者的奠基。而那些以今天的國境線看來,埋骨異鄉的將士,還有多少能被我們記起。
自漢以來,我們今天周邊的大多數國家都留有
中國軍隊 征戰的痕跡。從大的方面簡單來說,如戰於今天
蒙古 境內的
漢軍 (擊
匈奴 )、
唐軍 (平
突厥 )、
明軍 (征
北元 )、
清軍 (定蒙古)、
北洋軍 (1919年
北洋政府 出兵收復半獨立狀態的
外蒙古 ,1920年外蒙古王公貴族勾結
沙俄 白軍發動叛亂,
蘇俄 支持的
蒙古人民黨 亦在蘇俄紅軍支援下向中國軍隊宣戰,中國軍隊敗退回國,蘇俄隨即策動外蒙獨立,外蒙古獨立之禍自此失控);戰於今天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等中亞諸國境內的唐軍(掌握
西域 控制權,保障
絲綢之路 。後來唐軍敗於崛起擴張的
阿拉伯 軍,此後唐朝自身因
安史之亂 元氣大傷,逐漸衰亡,再無力爭奪西域。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蒙古和
俄羅斯 的興起,至明清兩朝的中國再未重新恢復在
中亞 的影響力);戰於今天
尼泊爾 境內的清軍(清乾隆年間,
廓爾喀 王國入侵
西藏 ,清軍反擊,維護了西藏邊疆的安寧和領土完整);戰於今天
緬甸 境內的元軍(元滅
蒲甘王朝 ,征服緬甸,緬甸得名由此始)、明軍(明
嘉靖 萬曆 年間,緬甸
東吁王朝 入侵雲南,明軍反擊,戰爭前後持續約半個世紀)、清軍(清乾隆年間,緬甸
貢榜王朝 再犯雲南,清軍反擊,最終中緬議和)、
國民革命軍 (1942年
國民政府 為支援盟軍,保衛
滇緬公路 ,抽調國軍精銳之師組建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其後國軍先踣後起,歷經3年浴血苦戰,犧牲將士數以十萬計,終將
滇西 緬北之日軍殲滅,打通
中印公路 ,與盟軍一起收復緬甸);戰於今天日本境內的元軍(
忽必烈 兩次出征兩次因颱風失敗,既有軍事指揮上的客觀原因,也算日本的運氣實在好),次數最多的大概得算我們的兩個傳統鄰居,
朝鮮 和
越南 ,從漢、隋、唐、元、明、清直至
中國人民解放軍 ,征戰無算。這眾多征戰的性質各有不同,有武力征服,也有保家衛國,還有協御外侮,相同的是都留下了無數中國軍人的鮮血和身軀。
一個有意思的探討,如何界定蒙古軍的位置,
蒙古族 建立的
元朝 作為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環節,其軍隊當然也該屬於中國軍隊。但在那段亂世里,後人眼中如日中天的赫赫武功,其實多半該歸功於
成吉思汗 領導下的
蒙古汗國 。當時的中國,北有
金 、
西夏 ,南有
南宋 、
大理 ,蒙古本是外族。成吉思汗的西征橫掃亞歐,建立起幅員空前遼闊的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死時,位於中國本土的金、宋政權尚在,蒙古汗國按他的遺囑一分為四,分封給他的四個兒子,分別建立起
欽察汗國 、
察合台汗國 、
窩闊台汗國 和
伊利汗國 (
伊兒汗國 )。後來成吉思汗的三子
窩闊台 ,他的四子
拖雷 的長子
蒙哥 、四子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孫子們),先後繼任蒙古大汗,統領整個蒙古汗國,也繼承了西征南下的戰略方針,蒙古疆域盛極一時,橫跨歐亞,但其實與中國本土無必然關係。後來各汗國的繼承者之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蒙古大汗國事實上已經解體,忽必烈雖號為蒙古大汗,拿其它幾個汗國也無可奈何,轉而專心經營中國。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元”,標誌著原來的蒙古汗國轉而成為中原王朝。雖然後來成吉思汗被追封為
元太祖 ,拖雷被追封為
元睿宗 ,窩闊台被追封為
元太宗 ,蒙哥被追封為
元憲宗 ,但真正意義上中國的元朝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的。1276年元軍陷
臨安 ,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中國進入了元朝時期。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其它幾個子孫的汗國也還各自存在著,直到後來各自消亡。
這裡要釐清的是,元朝建立前的蒙古軍是否也能算是中國軍隊。如果算,那么簡直可以一直追到歐洲去了。如果不算,畢竟元和蒙古血脈相承,而且後來隨著滿清的大一統,蒙古徹底融入了
中華民族 之中(外蒙的分裂獨立完全是因
蘇聯 一手造成,中國本可避免這一悲劇)。況且當時除了蒙古,北有金、西夏,南有宋、大理,誰可代表中國,還是都能代表。中華歷史本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過程,譬如再向上推,五胡亂華的
東晉十六國 時期,
南北朝 時期,又究竟誰代表中國,這些都是有趣的歷史研究話題。不過能肯定的是,元軍征過緬甸、越南,也遠征過日本,這無疑是中國軍隊的範疇。
回到原題,中國自宋以來長期秉承
崇文抑武 的政策,與
西方國家 相比,軍隊地位較低,缺乏社會認同感,以致民間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說。社會對於犧牲者尚無足夠普遍的重視和尊崇,國家也往往因能力所限,更不是每一個犧牲者都能回家,對逝者的記憶往往也漸漸模糊漸漸空白。就逝者而言,時間把一切化為灰燼帶去,或許回家與否已不重要,他們曾為之戰鬥爭取的正是我們今天享受的安寧幸福。但在我們心中,應該永遠記得紅場無名烈士墓前的碑文: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與世長存。
影視作品中,《
集結號 》執著於給烈士們的歸宿一個交待,《
我的團長我的團 》再現塵封的
中國遠征軍 官兵歷史。現實中,中國軍隊自1990年重出國門參加
聯合國維和行動 以來,已有8名軍人犧牲。欣慰的是,我們已有能力給予勇士們應有的至高榮譽,迎接他們魂歸故土。另據2009年3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答記者問訊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在
巴布亞紐幾內亞 的中國抗戰將士遺骸問題,我們將以隆重莊嚴的方式予以紀念。這方面的準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2009年3月7日,
台灣 舉行“巴布亞紐紐幾內亞國民黨軍人陣亡將士總牌位”安靈典禮,總計636名可辨識姓名的國民黨軍人將士英靈入祀忠烈祠。(二戰期間,包括部分死守
四行倉庫 的共一千多名國軍官兵戰俘被日軍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做奴工,其中六百多人未及勝利客死異鄉,埋骨荒冢六十年幾被遺忘)。
影片結尾應該是錢斯·費爾普斯生前真實的影像資料,一個陽光男孩,2004年4月,他的生命永遠停在了20歲。截至2008年底,駐伊美軍死亡人數超過4200人,相當於損失一個整建制旅。而據不完全統計,伊拉克平民因戰亂、恐怖攻擊、疾病和飢餓,死亡人數可能已在百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