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陳庭學序

送天台陳庭學序

《送天台陳庭學序》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為天台學士陳庭學所做之序。行文規整,在文中也透露出作者自身的豪氣和對知識的孜孜追求。和《送東陽馬生序》類似,都被教學大綱選入過教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天台陳庭學序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出處:古文觀止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宋濂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1,然去中州萬里2,陸有劍閣棧道之險3,水有瞿塘、灩澦之虞4。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5,肝膽為之悼栗6。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7,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8,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陳君庭學9,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10,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11,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12,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13、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14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15;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16,無所投足;逮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17!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18,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19?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川蜀:泛指今四川一帶。
2、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帶。寫此文時,宋濂正在河南龍門山講學。
3、劍閣棧道:棧道名,在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棧道:在山勢險峻無路可行的地方鑿石架木所構成的通道。
4、瞿塘:即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灩澦:即灩澦堆,在瞿塘口,是突出在長江江心的巨石,為長江上著名的險灘。虞:憂慮。
5、杳:深邃朦朧貌。
6、悼栗:顫抖。
7、波惡:形容波濤很大很兇。渦詭:指怪異的旋流。
8、糜碎:粉碎。
9、天台:縣名,今屬淅江省。
10、中書左司掾: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宮,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把政、軍、監察三權。中書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屬官的通稱。
11、擢:提升。指揮司:明代在各省設定的地方軍事機關。照磨:指揮司的屬官,主管文書。
12、揚子云,司馬相如:並為西漢時期有名的辭賦家;諸葛武侯:即諸葛亮,曾封武鄉侯,故後人亦稱之諸葛武侯。
13、射:指射箭,為古代六藝之一。
14、侈:大,多。
15、顧:不過。
16、四方兵起:指元末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反元戰爭。
17、耄:老。
18、顏回、原憲:都是孔子的學生,一生窮困而德行很高。
19、得無:豈不是。

白話譯文

西南地區的山水,只有四川最為奇異。然而它與中原地區遠隔萬里,陸路有劍閣棧道的險途,水路又有瞿塘峽、灩澦堆的憂慮。騎著馬,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常常是幾十天都看不到峰頂。站在高處向下俯視,高峻的山谷深不可測,令人膽戰心驚。從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兇險尖利,波濤旋渦詭異險惡,小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往往粉身碎骨,沉入江底而葬身魚腹。既然是如此艱險,因而那些沒有體能的官員不可以去遊歷,那些有文采而無材質(感受力)的人,即使去遊歷也不會有收穫。不是身強體壯的人,大多會老死在這個地方,為此,那些愛好奇異山水的人都會感到遺憾。
天台陳庭學君,擅長作詩,多次以中書左司掾之職而隨從大將北征,建有功勞,提拔為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經過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曾經在此生活過,英雄豪傑曾在此攻伐征戰、駐紮防守過,詩人文士也曾在此遊歷觀覽、飲酒射覆、賦詩吟詠。庭學無處不去遊歷觀覽,之後必定發而為詩,用來記錄這些地方景物和時序的變化,由此他的詩藝更加精湛。三年之後,庭學依慣例自己辭職歸來,在京師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語氣更加豪壯,志趣理想更加高遠,這大概是他得益於山水幫助的緣故吧。
我內心很是慚愧,正當我年少時,曾經立志要出遊天下,只是由於學業未成而不得空閒。等到可以出遊的壯年時,四方戰亂,我無處落腳容身。到現在聖主興起,天下太平,四海成為一家,然而我卻越來越老了。想要像庭學那樣遊歷天下,還有可能嗎?
然而,我聽說過古代的那些賢士,像顏回、原憲,他們都處在野草都長得埋沒了門戶的陋室之中,而志向和意氣卻始終非常高遠充沛,仿佛有一種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懷。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庭學大概就是嘗試著回去探索這方面的東西吧。如果庭學有什麼收穫,就要告訴我,那樣的話我將不只是慚愧而已。

創作背景

宋濂其人,身為“開國文臣之首”,好獎掖後進,對後進士子多有贈序加以勉勵。其所作贈序,常以自身經歷感受出發,娓娓而談,淺近生動,如話家常,以勉勵士子立志當高遠,學業騖精進。《送天台陳庭學序》即宋濂寫給天台陳庭學的一篇贈序。意在說明陳庭學宦遊四川以後,“其詩益工”,“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乃是得力於奇異山水的薰陶。

作品鑑賞

文章先敘川蜀山水之奇,以“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開篇,領起下文,接著歷敘陸路、水路之奇險,以引出“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以襯出陳庭學為“仕有力者”、“材有文者”和“壯強者”,由此下文寫陳庭學在四川的遊宦則顯得水到渠成了。然後寫宋濂的夙願和感受,以及古聖賢的典故,以此來表明他對陳庭學的勉勵和期望。《送天台陳庭學序》主旨鮮明,措辭委婉,脈絡井然,序次有條不紊,語言簡潔不繁縟,不啻為古代贈序中的典範。
第一段從寫景著手,突出遊蜀之難。“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文章的第一句即從巨觀上進行把握,用一個“奇”字概括出川蜀之地的地勢、地形、地貌。接著,作者從微觀上寫出川蜀之地陸路水行皆十分不利,具體描寫川山蜀水是如何之“奇”。“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灩澦之虞”,在這種萬仞之巔,“累旬日不見其巔際”的山路上行走,稍不慎重,就會落人“波惡渦詭”的水中,為魚鱉所果腹。按理說,作者自己並沒有到過四川,文中對蜀地險惡形勢的描繪一方面是出於作者豐富的藝術想像,另一方面大概受到李白《蜀道難》一詩的影響。宋濂是個典型的儒家人物,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對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之就注定了他的這段文字偏重於寫實而缺乏李白詩中那種神奇怪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李白寫蜀山道路之險用的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有神話傳說,有藝術誇張和奇特的想像。而宋濂的“劍閣棧道之險”一句則顯得很平實。寫山勢之高,李白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詩句,而宋濂的“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則平實得多了。儘管如此,宋濂畢竟是一代大手筆,他把借鑑和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簡練的文字把川蜀之地的艱難的地勢地貌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出來,這段文字的精采之處不在於作者對蜀地自然景物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在章法上為下文贊陳庭學游蜀作了鋪墊。川山蜀水如此之險峻,“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而陳庭學能游蜀,表明他可以歸入“仕有力者”、“材有文者”之列。
文章第二段寫川蜀之地自古人文環境優越.陳庭學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俱佳的境界中,娛情山水,潛心學習,“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不小的成就,以致於詩歌創作中“氣愈充”、“語愈壯”、“志意愈高”。作者在文中特意提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傑出歷史人物。一方面突出了神奇的巴山蜀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俊傑風流,另一方面含有對陳庭學褒獎的意旨,而作為一個長輩對後學的讚揚,又表現得很得體,無虛飾之辭。
作者在第三段中表達了自己因不能游蜀而產生的遺憾。他追述了自己的生平,流露出對川山蜀水的嚮往。當他年輕時,因自認為學無所成,故爾無暇遠遊;壯年時適逢兵荒馬亂,無法遠遊;而大亂平定,天下歸一之後,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欲如庭學之游”也已力不從心了。
如果說作者在第三段中還稍有一點自謙與自憾的話,那么作者在第四段中所流露出來的則是有點自矜了。在這一段中,作者委婉地向陳庭學提出勸勉,遠遊固然能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但居家未必不能成大氣候.作者希望陳庭學向孔子的高足顏回、原憲學習,安貧樂道,提高自己的修養。同時又在不經意中含有自矜的成份.文中作者雖沒有直接把自己與顏回、原憲相對比,然而從他對陳庭學的勸勉以及“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和“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兩句的語意中,還是能領悟出作者的不語之辭的。
《送天台陳庭學序》與作者的另一篇贈序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的立意相近,既對年輕人的學識人品進行了必要的讚揚,又對他們提出了希望,要求他們扎紮實實,勤勤懇懇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只是在文章的結構與章法上更具特色。《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以自身如何刻苦學習的經歷諄諄告誡東陽馬生,在學習上須花大功夫。而這一篇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作者在寫法上則比較委婉。因為陳庭學所仕游之地是川蜀,這就為作者的創作提供了方便。文章的第一段從川蜀之地的自然環境落筆,寫出了游蜀之難,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環境如此之險峻,不是泛泛平庸之徒則不能游蜀。這就為下文寫陳庭學游蜀埋下了伏筆。而文章第三段遺憾自己未能游蜀的內容又從側面讚揚了陳庭學之游蜀。層層相因,環環相扣,前後彼此牽掛勾連,表現出作者在謀篇布局方面的嚴密性。按照慣例,文章還應有對所贈人物勸勉的內容,這樣才符合贈序這種文體的寫作要求。於是就有了作品第四段的內容,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者在勸勉陳庭學的過程中又不動聲色地隱含著自矜與自負,這是出人意表的。至此,整篇文章結構合理。布局精當,既層層相因又渾然天成,表現出作者在寫這類文章時的高超的技巧。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明代詩人、書法家。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今浙江金華)人。出生於金華潛溪(今金華縣傅村鄉),後全家遷居浦江青蘿山下。少時就學於金華聞人夢吉,後慕名至浦江東明精舍從吳萊學,又遊學於柳貫、黃晉之門。著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等。後人將其詩文合輯成《宋學士全集》75卷。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亦廣為流傳。
宋濂宋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