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年黃河上中游徑流量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方式

近300年黃河上中游徑流量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方式

《近300年黃河上中游徑流量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方式》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潘威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300年黃河上中游徑流量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方式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潘威
  • 依託單位:陝西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研究擬重建黃河上中游多個站點1736年以來的逐年汛期徑流量演進關係,探討黃河上中游不同河段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方式。基於黃河上中游清代志樁水位、雨分寸等多種歷史文獻和樹輪寬度等資料以及近現代器測水文記錄,使用“累計漲水高度-徑流量”、“面降雨量-徑流量”等回歸模型建立新的青銅峽和三門峽1736年以來的逐年徑流量,同時修正以往的蘭州斷面汛期水量。得出黃河上中游4個站點(唐乃亥、蘭州、青銅峽和三門峽)1736年以來的逐年汛期徑流量演進過程式列。使用黃河下游(開封、徐州等站點)志樁水位記錄和洪峰規模驗證序列準確性。在此基礎上,利用小波和交叉小波方法分析其周期性和不同河段流量變化同步性。根據學界目前已有的溫度(含海溫)波動序列,使用交叉譜和交叉小波方法,揭示黃河上中游不同區段對小冰期向現代暖期轉換這一大氣候背景的回響方式,探討黃河上中游汛期徑流量等水文特徵在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可能出現的情景。

結題摘要

黃河上中游水量的變化對於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預測未來可能氣候情景下黃河水量的變化趨勢,有必要對其過去變化歷史進行必要的研究。本研究重建黃河上中游3個站點1766年以來的逐年汛期徑流量演進關係,探討黃河上中游不同河段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方式。基於黃河上中游清代志樁水位、雨分寸等多種歷史文獻(志樁水位記錄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獻記錄,本項目進行中搶救和整理了大約4萬件清代志樁水位記錄奏摺,確保了這一套史料能夠傳承)和樹輪寬度等資料以及近現代器測水文記錄,使用“累計漲水高度-徑流量”、“面降雨量-徑流量”等回歸模型建立新的青銅峽和三門峽1766年以來的逐年徑流量,同時修正以往的蘭州斷面汛期水量。得出黃河上中游4個站點(唐乃亥、蘭州、青銅峽和三門峽)1766年以來的逐年汛期徑流量演進過程式列。使用黃河下游(開封、徐州等站點)志樁水位記錄和洪峰規模驗證序列準確性。在此基礎上,利用小波和交叉小波方法分析其周期性和不同河段流量變化同步性。根據學界目前已有的溫度(含海溫)波動序列,使用交叉小波方法,揭示黃河上中游不同區段對小冰期向現代暖期轉換這一大氣候背景的回響方式,探討了黃河上中游汛期徑流量等水文特徵在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可能出現的情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