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構建中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的評價模型,描述與測度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的現狀與所處階段;其次從影響組織化水平的農產品流通主體、過程和服務出發,研究農產品流通組織主體的競爭、合作與協調,農產品流通過程的組織一體化以及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的最佳化;最後提出促進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21世紀初,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各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競爭與合作,農產品的流通依然是以分散的農戶和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和實力還有待提高,從事大規模經營的農場主和農業企業的數量偏少,農產品經紀人、運銷商、批發商、零售商等流通主體分散經營,惡意競爭。流通主體的組織低效,市場信息滯後,談判地位低,造成了流通不暢、效率低下,流通成本過高。另外,農產品流通過程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整合,市場信息滯後,流通效率低下,導致中間環節的層層壟斷加價,大幅度抬高了零售價格。所以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是提高農產品流通質量和效率,解決中國農產品流通“困局”,形成暢通高效的流通體制的關鍵,也是穩定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基於此,《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研究》研究了如何組織農產品流通,提高流通組織化的程度。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1)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有豐富的內涵。該書認為,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是農產品流通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整合再造流通環節和流通渠道,不斷最佳化農產品流通中資源配置的動態過程。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是流通主體的競合過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是流通主體市場化與企業化的權衡;農產品流通組織化具有階段性,是組織化程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過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是“自組織”與“他組織”共同作用的過程。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的目的在於最佳化農產品流通市場結構,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保證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暢通和農產品價格穩定,形成高效、暢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2)農產品流通組織化評價模型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包括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化、農產品流通過程組織化和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化三個子系統,在三個子系統之下又劃分了10個二級指標和38個三級指標,構成了三個層次,基本上可以較全面地描述中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的主要方面。在該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通過專家諮詢和層次分析法確定,當然在不同的農產品流通發展時期、不同的農產品品種或地區,在保證將流通主體的組織化作為評價重點的前提下,權重可以進行適當調整。該指標體系的設計既立足於中國農產品的流通現狀,又對未來發展有預測和指導作用。
(3)眾多的農產品流通主體之間競爭與合作關係的演化是一個動態的、重複的博弈過程,是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的結果。首先是影響每個農產品流通主體的行為和合作穩態的主要因素是合作的成本與收益,其次是代表共同利益和公平利益分配的長期契約和雙方合作的信用和信心。在存在監督懲罰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等相關機制設計的情況下,博弈各方基於長遠利益考慮,最終都會選擇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經紀人等流通主體的存在都有利於農產品流通組織化中合作穩態機制的建立與持久。
(4)農產品流通組織化過程的本質是農產品流通協調機制的構建過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的實現目標就是農產品流通協調機制下農產品體系的有序運行。農產品流通的協調機制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為獲得流通領域中的利益最大化而參與競爭並通過利益分配來協調自身與其他成員關係的過程。農產品流通協調機制應該包括三個維度:因競合博弈而形成的契約關係下流通主體之間的各種組織模式;內部化下流通企業的縱向與橫向組織一體化;政府調控與規制下的農產品流通組織化。
(5)提高組織程度成為改善農產品流通問題的關鍵,而組織程度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組織一體化。依據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業組織學派的組織一體化觀點,農產品流通過程組織化的主要方式可以分為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兩種。農產品流通縱向一體化主要是縱向兼併和縱向約束,縱向約束相比於縱向兼併,是較為鬆散的一體化,而且方式呈現多樣化,實施起來比較容易,關鍵是雙方契約安排的穩定。農產品流通橫向一體化主要是橫向兼併、戰略聯盟,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較好的實踐形式。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韓喜艷,1978年12月生,山東膠州人。2005年6月於天津財經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13年6月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