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介紹
1.農地邊際化過程中的農戶行為回響模式
在農地邊際化過程中,伴隨著農地生產能力的降低,農戶會作出不同的回響。 一些人可能會努力提高生存能力以同邊際化現象抗爭。相反,另一些人則可能會減少利用或者完全棄耕拋荒。 從歐洲農戶的行為回響來看,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表現特徵
2.農地邊際化在區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現特徵
農戶行為回響的結果將導致區域土地利用特徵發生如下變化:
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變化。
在市場經濟競爭關係中,農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理想經濟人”。 在農地利用過程中,他會根據R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農地利用行為,即根據每年農地純收益的變化來不斷調整各生產要素物質。勞力與土地等生產要素之間的投入比例以使自己獲取最大收益,顯然如果R小於或等於零’農戶在經過,觀望與決策’後通常就會在以後的農地利用過程中減少物質與勞力成本的投入從而導致農地利用的集約度下降(也有農戶會通過變更土地利用用途"如在城郊區的農地由種植稻穀改種花卉或大棚蔬菜等手段增加成本要素投入從而保證農地邊際收益正增長此時農地利用集約度將明顯上升。
農作物種植面積變化
不同種植業生產因其生產過程。市場供求與價格波動等方面差異它們對,邊際化現象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在農地低端邊際化過程中如果該種植業用途處於邊際化狀態"此時該農作物已淪為邊際化作物,那么生產者就會減少該用途的耕種面積從而導致農作物播種面積發生明顯變化(極端情況下農戶完全停止耕種農地利用出現棄耕撂荒現象、
土地用途轉移
在農地高端邊際化過程中如果該種植業用途的集約邊際低於其他可考慮的用途時生產者的行為回響結果將導致農地利用用途轉移。一般來說有兩種情形一是在農地利用系統內部不同用途之間的轉移從而導致土地利用的農業結構發生變化。二是農地去農化轉移即產業間的轉移如農地向城市建築用地轉移。當然能否轉為其他用途還要看轉移成本。
土地經營制度變化
受農地邊際化影響有些農戶離開土地進入非農領域而另一些農民接管這些土地後為擴大經營規模,土地經營權與所有權將開始重組,從而催生新的土地經營模式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