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

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

《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是2008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韋鴻。

基本介紹

  • 書名: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
  • 作者:韋鴻
  • ISBN:9787109125599
  • 頁數:273
  • 定價:25.00元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4-01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農地利用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農地利用規劃研究,農地利用一覆蓋變化研究,農地利用變化與可持續利用研究以及土地經濟學中的農地分區利用、農地集約利用和農地規模利用等研究上。農地利用規劃研究主要從技術層面研究農地如何配置使農地生產的生物量最大,忽視了農地利用類型變化的生態效應問題。農地利用一覆蓋變化研究主要研究了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環境的影響,雖然彌補了土地規劃學研究中對農地利用生態效應的忽略,但沒有注意到農業生產主體在農地利用中的成本一收益問題,忽視了農業生產主體微觀收益與巨觀收益的不一致問題。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雖然注意到土地利用中微觀主體的經濟收益與巨觀利益的不一致,但沒有考慮投入到農地上的勞動和資本的機會成本及其變化對農地利用的影響,沒有考慮農地制度及其變化對農地利用的影響。土地經濟學中的農地分區利用、農地集約利用和農地規模利用各自研究了地租對農地分區利用的影響、農地集約利用及最佳集約利用邊際、農業適度規模及其評價指標。研究中也沒有涉及農地制度、勞動和資本的機會成本變化對農地利用的影響。因此,本書從市場經濟的視角,分析了投人到農地上的勞動與資本的機會成本(由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均衡價格決定)及其變化、農地制度及其變化對農地利用的影響;分析了農地利用中如何做到農業生產主體的微觀經濟效益與巨觀社會效益(包括生態效益)一致的問題,即農業生產主體獲得經濟收益最大化的同時、也達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佳。本書的研究分為四部分共十一章內容。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組成,為導論、農地利用的概念、文獻綜述和本文提出的農地利用理論組成;第二部分是模型關鍵變數的解釋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組成。第四章是解釋模型中的關鍵變數??制度,第五章是解釋模型中的關鍵變數??投入農地要素(勞動和資本)的機會成本;第三部分為實證部分,由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組成。主要從耕地利用、草地和林地利用、水資源漁業利用中的事實,實證前一部分提出的農地利用理論。第四部分用農地利用理論引申分析了農地利用轉換和農地非農化等問題。最後給出了研究的結論和政策建議。各部分研究內容及其結論如下。第一部分中的第一章為導論,說明了研究的問題,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第二章是農地利用的相關概念、理論綜述與農地利用理論。該部分首先定義了土地、農地、農地利用的相關概念。其次進行了理論綜述。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核心理論??農地利用理論。第二部分是模型關鍵變數的解釋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組成。第三部分是實證部分,由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組成。我國耕地利用中的實證結論為:吉林、遼寧、西藏、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寧夏、山西、青海等省區耕地利用強度較大、排在全國平均值前列,廣東、江蘇、浙江及華南一些省份的耕地利用強度較輕、排在全國平均值之後。且吉林、遼寧、山西、貴州、雲南等省份的耕地利用強度越來越大。而北京、上海兩地的耕地利用強度越來越輕。從種植業的產品結構來看,上海、北京、廣東、浙江、天津、山東、江蘇等幾個發達省(市)的“其他作物”種植比例始終排在前列。從各地耕地受災情況看,內蒙古、吉林和甘肅三省或自治區的受災最嚴重,且增幅較大。其次是廣東和浙江,但廣東和浙江受災面積年間變動幅度不大。再次是青海和寧夏,雖然青海和寧夏受災的絕對面積不大,但增幅較大。北京、上海和天津受災面積不嚴重,增幅也不大。從耕地棄耕情況看,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其他省份如河南、山西、吉林、四川、重慶、陝西、內蒙古、福建、浙江和江蘇等省份的棄耕問題也存在。這些事實與理論推導的結論一致。草地、林地利用中實證的結論為:①北方牧區2124億公頃可利用的草原中,已明顯退化的面積有0.467億~0.667億公頃,其中有0.1333億公頃退化為沙漠,並以每年133.33萬~200萬公頃的速度在不斷擴大。表明草地、林地制度對草地、林地利用有重要影響。非排他性的草地、林地制度可能導致草地、林地的過度利用。也證實了“公地”是公地悲劇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為所有草地、林地都是非排他性制度(在國家範圍內),但只有部分草地、林地過度利用。②森林覆蓋率低。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3.2%,是世界森林覆蓋率26%的一半。與林業已開發國家差距更大,林業生產力也不高。這些結論與理論推導一致。水資源漁業利用中實證的結論為:①我國的海水捕撈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快速增長後,就一直處於下降階段,表明近海捕撈能力過強,漁業資源衰退未得到扭轉。②內陸水面中的湖泊利用率低。內陸水面中、湖泊可養水面面積很大,近200萬公頃,而已養水面為60多萬公頃,利用率約為1/3,大部分沒有得到利用。已養水面的單位產量也比較低,全國平均畝產10多千克。③局部水域存在污染,制約著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結論與理論推導一致,說明農地制度對農地利用有重要影響,也表明了漁業資源的產權創造的成本較高。第四部分用農地利用理論引申分析了農地利用轉換和農地非農化問題。從農地利用角度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隻有兩種情況:一是農地用途不變、由農地利用強度變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二是由農地利用類型改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第九章對兩種類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分析,認為農地利用類型轉化有較大的初始轉化成本,且農地利用類型轉化的外部性較大,外部性主要表現在對土壤破壞和對生態環境影響。農地利用類型不變,由農地利用強度變化??投人農地的資本和勞動的變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外部性較小,但人員流動性要大,否則受到較大的交易成本限制。從長遠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用固定農地利用類型、由農地利用強度變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於農地利用類型變化調整的農業產業結構。第十章根據農地利用理論分析了我國農地非農化問題。我國人口多,農地少,又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農地非農化問題非常突出且很重要。因此本章根據農地利用理論提出了農地非農化的最優原則: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據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結構最佳化情況逐年釋出一定量的農地供非農產業發展的需要。最後提出了本書的結論與政策建議。

目錄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選題的由來與意義
第三節本書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
第四節本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創新
第二章土地、農地、農地利用及其相關概念和農地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土地、農地、農地利用及農地利用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農地的基本問題
第三章農地利用的理論綜述與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模型
第一節農地利用的理論綜述
第二節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模型
第四章農地利用的經濟學分析模型
......
第十一章本書研究的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