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翻譯學

辭賦翻譯學,是以辭賦作品的翻譯為最終目的,以辭賦翻譯的方法為研究課題,進行理論上的整合與探索,形成一門以辭賦翻譯為目標,跨學科、跨語種的辭賦學術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辭賦翻譯學
  • 學術類型:辭賦理論
  • 提出時間:2015年5月1日
  • 提出人物:蔣紅岩
翻譯解析,古今翻譯,中外翻譯,技術瓶頸,注評範例,理論構想,

翻譯解析

辭賦翻譯是將辭賦文字轉譯為可理解的文字語言。需要說明的是,此種翻譯不僅包括辭賦由古典體式翻譯成現代體式,也包括了辭賦文字翻譯成外文,比如將辭賦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等外國文字。
關於辭賦翻譯,筆者認為:辭賦翻譯是指需要理解辭賦本身內容的情況下,將辭賦文字轉譯成可理解的語言。當前,辭賦翻譯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辭賦古今翻譯,將深奧的辭賦文字翻譯成容易理解的白話文;二是辭賦中外翻譯,將辭賦文章內容翻譯成外國文字。

古今翻譯

辭賦翻譯,是將辭賦作品轉譯成可理解的語言文字。據此,辭賦翻譯首要的課題是——辭賦古今翻譯。從辭賦翻譯學角度看,由於古代辭賦名篇已經多有注釋和譯文,因而不是辭賦翻譯學的重點。前面提到:“辭賦古今翻譯,將深奧的辭賦文字翻譯成容易理解的白話文。”
實際上,古代辭賦文句翻譯現代文字時,由於受到文學修養、文學理論、知識面的多重影響,譯者很難做到完全準確。文化學術需要精益求精,敷衍塞責會導致”失之一毫謬之千里”,以致於以訛傳訛。這種情況下,辭賦翻譯學就起了決定作用。
在浩若煙海的古代文獻里,繁體豎版辭賦文章比比皆是。文章中出現的生澀字詞自不必說,僅是句竇(為古文斷句加標點)就十分繁瑣,對於某些生字的辨音和釋讀,就更需要藉助大量的工具書來完成,其複雜程度無異於”考古”。想完成這些勞動,就涉及到了一門學科——訓詁學。
所謂”訓詁”,往往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併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引自:中文百科
綜上所述:辭賦古今翻譯,需要“辭賦句竇”、“辭賦訓詁”兩門學問。從語言的社會功能講,不為了理解和翻譯古代文獻,而從事“辭賦句竇”和“辭賦訓詁”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辭賦翻譯學的理論課題,實際包含了“辭賦句竇”和“辭賦訓詁”。

中外翻譯

隨著社會的發展,辭賦文學在中國本土的影響力在逐步加強,能否從小眾文學走向大眾文學還是未知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辭賦名篇佳作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在此情況下,辭賦界的有識之士認為:“辭賦作品應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於是,辭賦作品如何能翻譯成外文提上了日程,成為辭賦學者重要的研究課題。
漢語是世界上表意最清晰,也是最難的語言。對於英文翻譯家來說,將一篇優美散文準確地翻譯為英文很難,將一首精美詩詞準確翻譯為英文更難,將辭賦文章翻譯為英文更是難上加難。跨語種翻譯,語言瓶頸問題顯得非常突出,涉及語言規範化的問題。若不規範,勢必造成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翻譯的錯誤版本造成謬種流傳,亦很令學人所痛心。因此,對文學語言的對外翻譯進行規範化,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辭賦作品與現代漢語的語法差別很大,對於有古文學功底的人來說,不翻譯成現代文字也不難理解。但是,中國古代散文是不能直譯成英文的,更不要說有對仗句法的辭賦駢文。因此,辭賦作品翻譯成外文必須經過兩個步驟:第一步,先將辭賦作品翻譯成現代漢語;第二步將翻譯好的現代漢語翻譯成外文。
綜上所述:辭賦中外翻譯,辭賦作品翻譯成現代文是前提條件,文學辭彙翻譯標準外語辭彙是必要條件,只有滿足這兩項條件,辭賦中外翻譯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技術瓶頸

語言作為文化交流載體,文字的可讀性占首要地位。試想,詞采華美的文章若看不懂,作為讀者會是什麼感受?或許慨嘆自己文化淺薄,或許瞻慕作者水平高深。仰望空中樓閣,形成一種無法跨越的距離感。於是,華美的文章便形同雞肋,束之於高閣,其閃光的哲思蒙上塵埃,從而失去固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於辭賦翻譯,前面講過兩個方面:一是辭賦古今翻譯,一是辭賦中外翻譯。實際上,辭賦作品若想走向世界,首要任務並不是轉譯成外文,而是辭賦古今翻譯,就是把辭賦作品從深奧的文學象牙塔中請出來,華采古奧的文言文轉變為現代白話文。
前面提到:“辭賦古今翻譯,需要辭賦句竇、辭賦訓詁兩門學問”。從文學研究上看,辭賦訓詁和古文訓詁的性質相同,辭賦從屬於古代散文,只是有駢偶句式兼或韻律而已。我們將辭賦訓詁單列出來,是為了研究辭賦文化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對辭賦文章中某個辭彙訓詁,實際就是尋找典籍出處,代表了幾種涵義,在此種環境下表示的意義。釐清訓詁知識,對於理解和翻譯文章大有裨益。
高中語文里有蘇軾的《前赤壁賦》,書里有相關注釋,對某些生字也會注音。這裡的注釋和注音,實際上就等同於訓詁。文學研究里的訓詁要繁瑣一些,而講解課文就要簡單得多,解釋辭彙涵義即可。
關於辭賦注釋,筆者想起以前寫過的一篇百科文章,篇名是《辭賦注評》,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辭賦的注釋可以使讀者充分理解所注辭彙或語句的含意、典故或出處,對辭賦做必要的注釋是非常有價值的。對辭賦的評論,則最少一人,多則數人對於該篇辭賦的語言、思想進行各自的評論。由於辭賦正文之後,多是先排注釋,後排評論文字,因此稱作辭賦注評,而不是辭賦評註。
解析辭賦文章,就要突破生澀辭彙的技術瓶頸。可以說,辭賦訓詁、辭賦注評是突破瓶頸的利器,掌握並運用好它,就能正確地理解辭賦作品,翻譯成白話文就很容易做到。

注評範例

關於“辭賦古今翻譯”,從望文生義的角度看,是把古代辭賦翻譯成現代文,而現代人寫的辭賦文章不包括在內,這樣理解不正確。筆者認為,這裡所言之“古”並古指古代,而是代表了古代文化傳統。當代很多人模仿古人寫賦,雖不能與古文匹敵,但其文章卻富於古典氣韻。此類辭賦屬於復古派辭賦,按理應歸入“古”的範疇。
二十一世紀初,于海洲編寫出版了《當代百家辭賦評註》,在辭賦界影響很大。書中每篇辭賦作品後都加了注釋和評語,這是于海洲對辭賦界的重要貢獻,值得充分肯定。
為了便於理解辭賦注評的形式與作用,筆者從《當代百家辭賦評註》選了一篇短小賦文如下,以饗讀者。
《豕德頌》 作者:袁第銳
天生萬物,惟人最靈。何以為家,有豕即成。居無求安,土石為鄰。食兼生熱,何計粗精。可委身而飼虎,每舍己以循人。資萬眾之一利,雖九死而如生。薄楊朱之為己,類孔孟之成仁。既悟乎彭殤之一體,抑何羨乎龜鶴之遐齡。芸芸萬類,其鑒斯心。悠悠千古,此義永存。
【注釋】
[為家句]:家,本義是豬圈。許慎《說文解字》釋“家”字曰:“豕居之圈曰家。故從‘宀’從‘豕’。後借為人居之家。”
[楊朱句]:楊朱,戰國初哲學家。主張“貴生”、“重己”之說。《孟子·盡心上》:“楊子(楊朱)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孔孟句]:《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彭殤句]:彭殤,猶言壽夭,指壽命的長短。彭,彭祖,姓錢名籛,傳說故事人物。生於夏朝,活到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古文觀止》註:“《莊子·齊物論》:‘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此一死生之說也。‘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此齊彭殤之說也。”
【于海洲評】作者生肖屬豬,作《豕德頌》以言志也。此頌亦同賦體,故兼收之。從“說文解字”入筆,言豕不可輕;再從“食”上論之,贊其“舍己”精神,引用典故,以明豕之合乎聖人之道;再從哲學角度,“齊彭殤”則“何羨乎龜鶴之遐齡”,作達觀之說。非特詠物,直是聖人講學,哲人論道。

理論構想

推廣辭賦文化,使辭賦從小眾走向大眾,從中國走向世界,這是很多辭賦人的夢想。然而真正實踐起來,卻有如蜀道之難,以為把辭賦文章發表出去,就能走向大眾,這是很萌很天真的想法。辭賦文章走向大眾化,路途很遙遠。
辭賦的普及和推廣,需要提高民眾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是漢語,白話文只是漢語的基礎,古典文學則是漢語的深層次。辭賦是文學體裁的一種,由於其形式優美、辭采華美、思想旖旎而倍受文人青睞。
辭賦作品需要辭賦訓詁、辭賦注評、辭賦鑑賞,這些辭賦學術手段必將對推動辭賦文學的發展。筆者相信,辭賦作品翻譯成白話文會越來越多,辭賦白話文翻譯成外文具有可操作性,辭賦作品走向世界將成為現實。
筆者發表過《當代辭賦訓詁學的研究對象》一文,結尾寫道:將古典文學轉譯成現代文學,無疑是將古代文化思想毫無保留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其文化意義非常重大。
辭賦文學的研究日臻成熟,辭賦句竇、辭賦訓詁、辭賦注評辭賦鑑賞,這些學術研究逐步形成理論鏈條,必將推動辭賦翻譯學的誕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