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輪藏(佛教法器)

轉輪藏(佛教法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庋藏佛教經書於八角經櫃中,櫃中心有軸,上支於梁架,下承於地面,推之可轉動。佛教徒認為轉動此櫃可獲得和念經同樣的功德。經櫃裝修華美,頂上常飾以天宮樓閣,並專建一殿,以容此經櫃,稱為轉輪藏(zàng)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轉輪藏
  • 形態:可以迴轉的佛經書架
  • 用途:放置佛教經書
  • 位於:八角經櫃中
名稱意義,文化遺產,河北正定,福建浦城古剎,制度習俗,

名稱意義

輪藏是佛寺中之一種可以迴轉的佛經書架,又稱轉輪藏。亦即將書架作成八角形的書棚,中心立軸,使書棚得以旋轉,俾能撿出所需經卷;此種書架即稱輪藏,與民間的走馬燈相似。輪藏之制,起自轉藏。所謂的“轉藏”,就是轉讀大藏經之意,這和“看藏”不同,“看藏”是指讀經時每天閱讀,自首徹尾一字不漏,而“轉藏”則只是讀經文中每卷之初、中、後數行而已。

文化遺產

河北正定

現存的最古老的轉輪藏位於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整座小樓的設計就是為一個轉輪藏而構成的,這個轉輪藏是中國現存惟一第十世紀的真正可以轉動的佛經的書架。宋朝一共建有9座轉輪藏,其中有一座記載在北宋建築師李誡所編修的《營造法式》中。長沙開福寺的轉輪藏一共有五個輪子共同轉動,蘇州南禪寺甚至還有一個類似剎車系統的裝置,漢學家至今不能確定它運作的方式,而歐洲至少要到800年後的15世紀李奧納多·達文西時代才最早出現同類裝置.中國現代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正定前後考察過四次,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就是攜夫人林徽因同游的第二次。在戰亂紛飛的年代,梁思成不僅給隆興寺做了詳盡地測繪、判定了主要建築的年代,還為後來的修舊如舊提出了寶貴意見和提供了詳細資訊。正是他這種“為國寶出一份力,也是作為現代中國人的一份榮耀”的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基本完整的隆興寺。
河北正定轉輪藏河北正定轉輪藏

福建浦城古剎

閩北邊陲的浦城縣水北街鎮觀前村是一座歷史文化名村,村西北深山裡,有一座千年古寺——禪寂寺。該寺始建於唐至德年間(756-758)。史料記載,該寺最珍貴的建築就是寺內建有輪藏殿,殿中建有轉輪藏,故寺廟又名“輪藏寺”。
在《浦城縣誌》中對於“轉輪藏”也有記載:“轉輪藏,高二丈,共三層。下層八大金剛浮雕;中層諸尊佛浮雕;上層小龕諸佛。藏中空,內八向。每向一十六層,每層放經書八箱,每箱二十卷,共藏經書二萬餘卷。底座為鐵圓盤,直徑丈許,盤中有鐵柱。藏體外圍立四個巨柱,手推可旋轉。”
村民挖出轉輪藏基座村民挖出轉輪藏基座
2012年底,由於當地修路,終於使“轉輪藏”基座遺址得以重見天日。經博物館人員確認,發現的遺址正是被埋沒在廢墟長達半個世紀的“轉輪藏”基座。基座由幾十塊方石環鋪而成,是一個直徑5.5米寬的圓面,圓心位置,則是一個直徑1.4米寬的井坑。整體看去,砌工講究。但是整個真身的模樣還是只能憑空想像。
當地村民已經成立寺廟理事會,準備將募緣重修轉輪藏這一計畫制訂在冊。福州市民宗局政研室主任李林洲先生表示,“轉輪藏”在全省都還沒有發現過,在全國範圍內都屬罕見,這次發現填補了福建省佛教建築的一個空白,由此可以窺見到當時的一段歷史,具有很高的調研價值。比較遺憾的是,只有一個基座而沒有全型。如果能復原,重現當時模樣,必然是佛教不可多得的一個勝景。

制度習俗

佛教轉藏制度,始創於南朝梁代的雙林大士傳弘(一稱傳翕,即善慧大士)。在《神僧傳》卷四中記載:
“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不礙,謂之輪藏。(中略)從勸世人有發於菩提心者,能推輪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實始於此。”
宋時期進士、觀前籍“南京光祿大夫”張巨偕妻重修輪藏寺為。在現存《張氏宗譜》內,確有兩張“輪藏圖”,一張類似於軸測圖的總圖,另一張類似於正立面的大殿圖。從大殿圖中可以看到,輪藏寺的“輪藏殿”是一座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建築,明間室內露出兩棵盤龍柱,柱間有平面為六角形的轉輪藏。
另外,為輪藏設立的專殿,俗稱為“藏殿”。或作塔式建築,如現今北京西郊頤和園內萬壽山之前,有為帝後禮佛誦經之處,正殿為兩層樓閣,兩側各有雙層八角形配亭。亭內有木塔貫穿樓閣,儲存經書佛像。塔中有軸,地下設有機關,可以轉動。輪藏首創於江浙一帶,故以南方寺院特為盛行,爾後乃推及至北方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