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輪藏(頤和園景點)

轉輪藏(頤和園景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轉輪藏位於萬壽山上,西部緊靠佛香閣,與佛香閣西邊的五方閣一組建築互為對稱。此建築始建於乾隆年間,1860年和佛香閣一起被焚毀,光緒年間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轉輪藏
  • 地理位置:北京市頤和園萬壽山
  • 占地面積:277.2平方米
  • 開放時間:不開放
歷史沿革,環境布局,建築結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轉輪藏是頤和園中現存為數不多的乾隆建築,在1860年英法侵略者的大火中得以倖存但建築內的佛像供器都被英法侵略者搶掠一空。光緒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重修樓亭、遊廊、碑座、泊岸、牆垣、海漫,把殘破的建築外表行了油飾見新。光緒二十八年(1902)再一次修理,但因財力所降,將佛樓內的陳設恢復到清漪園時期的水平。1943年轉輪藏因維修本、豁建築多半殘損。1948年時出現倒塌危險,禁止遊覽。1949年8月,查轉輪藏正殿向南傾斜6厘米,掛檐琉璃磚、獸頭等缺損187塊,曲廊天橋支柱10根柱根腐朽,天花板及木樓板腐朽20平方米,欄桿缺7處,牌樓支柱腐朽兩根,石階走錯傾斜破損四處,東南牆角龜裂40平方米,地面上漲40平方米。1950年開始進行全面搶修,1953年和1954年整修油飾時,重新刻補南轉輪經架上的人形雕刻。1983年整修油飾。1994年,建築下架油飾、維修。

環境布局

佛香閣東側的轉輪藏是一組佛教建築群,坐北朝南,由一座正殿和以飛廊連線的兩座配亭組成。建築仿照宋代杭州法雲寺藏經閣的樣式,殿頂作琉璃瓦三個勾連搭攢尖頂,配亭各上下二層,有木製彩油四層木塔轉輪藏經架,轉動木架可代替誦經。在正殿和兩翼環抱而成的庭院中心,聳立著頤和園中最大的一座石碑—萬壽山昆明湖碑。

建築結構

建築群的南面圍牆處修建一座牌樓為出入口,北面穿行假山洞道可通達佛香閣。入口牌樓為二柱一樓形式,硬山頂,正脊,上綠色琉璃瓦,有六吻獸仙人。大木三擦,斗拱七踩單昂雙翹,繪金龍和璽彩畫,額仿之間鏤空雕板為卷草。青石地面,青石台基,圓柱,扶手牆式台階共五十四步。夾桿石高1.52米與兩邊院牆相接。從牌樓門進入,上行七十四步帶扶手牆的台階,是一座巨大的青石須彌座,座高2米,有22個望柱、21塊欄板,長抱鼓高3.1米,帶勾欄式台階十六步。上面坐落著全部用石塊雕制而成的萬壽山昆明湖石碑,整座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額三部分組成,通高9.87米,建築面積9.44平方米。
轉輪藏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碑文四面陰刻,皆為乾隆皇帝御筆。碑陽正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碑陰為記述疏浚昆明湖始末的《萬壽山昆明湖記》,全文共447字,是研究北京水利發展史和頤和園歷史的重要文獻。碑兩側為吟詠湖山的乾隆御製行書詩文。碑文字型端莊秀美,氣韻流暢,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萬壽山昆明湖碑北為轉輪藏,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高兩層三重檐,建築面積277.2平方米,周圍有廊。綠色琉璃瓦頂,有十二吻獸仙人。長方形連三寶頂各四脊攢尖,寶頂上有彩色琉璃福、祿、壽三星。井字天花,繪金龍和璽彩畫。圓柱,青石柱礎。匾額“轉輪藏”,原有楹聯“藻繪春風萬物資始,發揮天運四序成功”、“泰山喬嶽運動無跡,祥風和氣長養為心”。前、後檐金里裝修,一層明間四扇步步錦隔扇,次間步步錦支摘窗。二層平台琉璃掛檐板,里側倒掛欄桿,大垂柱間一有四個小一幣柱,卷草鏤空雕花。屋頂與二層檐椽有倒掛欄桿與垂柱,內有固定步步錦窗山}}I1為步步錦支摘窗,二層為四扇隔扇門,中間帶簾架框:青石階條}i台從hE}左右與爬山廊相接。
正殿的兩翼各以四間飛架在山宕上的弧形遊廊連線東西兩座配書,廊的建築面積為277.2平方米,進深1.3米兩面坡頂,鋪綠色琉璃瓦。明造天花繪旋子彩畫,木板地,梅花方柱子。前、後檐有倒掛媚子,扶手欄桿高1米,懸空地面外側飾琉璃瓦掛檐板配亭為八面閣形,各為上下二層,內有木製彩油4層木塔貫穿其中。木塔八n1可以貯藏經書和佛像,中間有軸,地下設機轉動木塔可以代替誦經,建築形式與法器“轉經桶”相似,轉輪藏因此得名。兩座配亭的建築面積為322.4平方米。八角脊攢尖圓寶頂
轉輪藏(頤和園景點)
有垂吻獸、合角獸及仙人。井字天花,繪金龍和璽彩畫。金磚地面,圓柱,青石八角形柱礎。前檐東、南、西、北四面均有雙扇步步錦隔扇門,其他四面為隔扇窗。外檐有坐凳媚子,二層為琉璃掛檐板里側有倒掛式垂柱與欄板,二層檐柱有扶手欄桿。青石階條石台基。清漪園時期,木塔上面供有數十尊銅胎佛、鐫胎佛及銅鐘、銅瑪尼,帝後到此禮佛時,輕輕一推,上下相貫的木塔即可轉動,用這種簡單的形式表示誦讀了塔上的經文。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頤和園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