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政府經濟職能的變遷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這對政府職能的轉型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型期政府經濟職能的變遷
  • 論文作者:蒲國蓉
  • 導師:胡代光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位級別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6
國家行政機關 經濟職能 經濟轉型期
館藏號
F123
館藏目錄
2009\F123\6

中文摘要

一直以來,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或者說政府的經濟職能都是一個倍受關注的問題,從不同的情況出發將導出不同的結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政府應該而且能夠在經濟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這對政府職能的轉型提出了現實的要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政府經濟職能的內容和方式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政府經濟職能的內容與邊界與政府的內涵和政府權力的來源密切相關。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政府的出現與國家的出現密不可分。公民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權利形成公共權利,國家則代表了這種公共權利,並使這種權利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成為權力,由政府具體行使。政府權力的來源確定了政府的服務性,並限定了政府職責的邊界。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取了市場經濟模式,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由於政府地位的特殊性,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才能正確行使政府的經濟職能。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一般認為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政府是一隻“看得見的手”,兩隻手的結合使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關於這兩隻手之間的關係的理論,也經歷了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的不斷爭論。不過,各學術流派都沒有否認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所爭的不過是市場多一點還是政府多一點的問題,並在各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主張。馬克思主義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角度論證了市場失靈,並指出政府經濟職能的基本內容(對社會進行管理、根據社會需要制定生產計畫並組織生產、進行消費品的分配),進一步從發展的角度推導出政府經濟職能將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步弱化,由社會逐步承擔起自己管理自己的職能,扮演自己管理自己的角色。總的來說,所有這些理論都支持了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履行經濟職能的一般理由是市場失靈。市場失靈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市場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兩個特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之所以具有這兩個特點是由於排除他人使用的成本太高,以至於消費它的人不願為之付費,生產它的人無法收費或者收費的成本太高,因此,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上存在“免費搭車”問題,從而使得私人部門缺乏足夠的激勵去提供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公共物品。但是公共物品又是一個經濟體系良性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即使是私人物品的有效提供也是建立在相應的公共物品基礎上,因此,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公共物品就成為政府經濟職能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次,自由市場機制下,共有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如果界定產權的成本為零,那么所有資源的產權都能得到明確界定。但是,由於產權的明確界定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正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產權不可能得到完全界定,因此,在任何一個經濟體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共有資源。共有資源普遍存在在於現實經濟生活中,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個體必然會對共有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攫取,導致“公有地的悲劇”,物種的滅絕、公海魚量的迅速減少等等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在此,政府的介入必不可少,對共有資源進行保護、管理並有效開發利用成為政府經濟職能的重要內容。 再次,市場的自由運行會產生外部性問題。外部性的產生是由於個體的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該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之間出現了偏差,外部性可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由於負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個體的經濟行為造成的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使生產者或消費者在行動時沒有得到足夠的成本約束,利己的行為主體就不會將全部的成本考慮進去,從而產生大於社會需要的經濟行動。而正的外部性不會給行為主體帶來相應的收益,從而不能對個體提供足夠的激勵,因此產生正外部性的行為就會減少。當外部性引起市場達到一種無效率的資源配置時,政府可以通過直接管制或者提供政策激勵來解決問題。 最後,市場不能有效解決信息問題。信息的特點使得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能力就會受到限制。缺乏信息會給生產者帶來盲目性:有些產品生產得太多,另一些產品則生產過少。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也可能會因為缺乏信息出現失誤:錯過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卻購買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並且,信息問題的存在會使有些市場根本不能產生,或者即使產生也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政府的職能提出了要求。再加上市場本身所固有的其它缺陷(壟斷勢力、合成謬誤、經濟波動、社會公平問題等等),為政府的在市場經濟中行使經濟職能提供了空間,同時也為政府經濟職能的邊界進行了界定。 市場失靈為政府的經濟職能提供一個存在的理由,這是一個一般性理由,凡是選擇市場經濟道路的國家,其政府都具有這些經濟職能。但由於事物發展既具有一般性,還具有特殊性,因此,在經濟轉型期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對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提出了客觀要求,這決定了我國政府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經濟職能。轉型期作為一個過渡時期,又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些獨特的客觀環境決定了政府的經濟職能具有過渡性、二重性和複雜性以及不確定性,這些性質使政府經濟職能的內容除了彌補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失靈以外,還包括特殊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調節經濟體制的轉換秩序、著力培育市場並部分地替代市場等。 在對政府的經濟職能進行了理論分析以後,分別對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後起國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的經驗和教一訓進行分析研究。首先對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經濟職能的演變歷程進行分析,選擇美、日、法、德這兒個國家為代表,分析這幾個國家政府經濟職能的內容和特點,以及行使經濟職能的方式方法,並對它們的市場經濟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指出對我國政府行使經濟職能的借鑑意義。 接著對後起國的發展經驗進行分析。後起國發展經濟中存在的障礙對政府的經濟職能提出要求,同時,後起國的後發性也為政府履行經濟職能創造出有利條件。由於後起國的發展參差不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極大,本文將後起國分成發展型市場經濟和轉型期市場經濟這兩種類型,對於發展型市場經濟以發展水平較高的韓國和巴西為例進行研究,轉型期市場經濟則主要分析俄羅斯的發展。並從這些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導出後起國政府的特殊經濟職能。 在與其它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政府經濟職能進行縱向比較,對我國轉型期的具體問題和政府在轉型過程中經濟職能履行情況進行實證分析,並從我國政府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變遷的必要性。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的制約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轉型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計畫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統制模式進行分析,成為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型的邏輯起點。從我國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現實狀況來看,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政府職能的錯位,錯位又可細分為越位和缺位,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政府經濟職能轉型提出了要求。政府經濟職能的轉型既包括內容的轉型,還包括行使經濟職能的手段和方式的轉型。 前面的分析指出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存在著缺陷和弱點,會出現市場失靈。市場的失靈為政府的經濟職能提供了依據和空間,但政府在行使經濟職能時有必要注意避免出現錯位現象。政府經濟職能的目標模式是構建一個有限的服務型政府、一個運行有效的企業型政府、一個規範有序的透明型政府、一個調控有力的領航型政府,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總的來說,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在於彌補市場機制的弱點、矯正市場失靈、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民族產業、培育市場體系等方面。同時,在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避免政府錯位對經濟發展的阻礙。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