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子悖論

輪子悖論

輪子悖論,也稱作“車輪悖論”,出自古希臘著作《機械》(Mechanica),提出者為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輪子悖論、車輪悖論
  • 外文名:wheel paradox
  • 提出者:亞里士多德
基本概念,悖論解釋,

基本概念

有兩個輪子,其中一個輪子在另一個輪子中間,它們有著不同的直徑。它們底邊上某點所走過的路徑都是直線,乍一看,這兩條直線似乎等於兩輪的周長。
但是這兩條直線有著相同的長度,因此兩個輪子的周長必定相同,這與兩個輪子有著不同的直徑是相互矛盾的,這就是所謂的輪子悖論。

悖論解釋

這個悖論存在的漏洞就在於,假定小一點的輪子的進行軌跡為其周長。事實上,對兩個輪子來說,想要做出完全相同的運動是不可能的。小一點的輪子並沒有如圖1所示從點3轉動到點4,而是被大輪子拽著沿著這條直線前進。
輪子悖論
圖1:輪子悖論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如果兩個半徑不同的同心輪子沿著一條平行線轉動,那么其中至少會有一個打滑。如果利用齒輪系統防止打滑,那么輪子就會出現被卡住的情況。
在當代類似的實驗中,這種情況通常會在司機將車停在路邊時無意中發生。實驗發現,儘管輪轂不斷轉動並發出刺耳聲音,但汽車外胎並沒有出現打滑的情況。
從數學角度來看,內圓的點的數量與外圓的點的數量是完全一樣的,即這兩個圓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射的情況(一種對應關係)。這並不能運用到輪子實體上,因為它們是由離散的原子組成的。因此在車輪的密度、寬度與厚度等都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只是他們之間的半徑),較大車輪的原子數量肯定要更多一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