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木畫

軟木畫

軟木畫,又稱軟木雕、木畫。 中國傳統民間雕刻工藝品。主要產於福建福州。它是一種“雕”、“畫”結合的手工藝品。色調純樸,刻工精細,形象逼真,善於再現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園林景色,使人觀後如身臨其境。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細鏤成花草樹木亭台樓閣、棧橋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鶴、孔雀糜鹿等鳥獸,根據畫面設計,粘在襯紙上,配製成立體、半立體的木畫,裝在玻璃框裡,就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品。其中借鑑中國園林“框景”的手法,構圖新穎別致,畫面層次分明,色彩古樸典雅。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軟木畫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90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英文名:cork picture
歷史源流,輝煌時期,日漸衰落,振興之路,傳承意義,製作方法,藝術特點,傳承人物,

歷史源流

軟木畫問世於本世紀初,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帶回一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木栓層作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松、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中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製成紋理纖細的複雜畫面,並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種亭台樓閣等。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樸,形象逼真,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遠奧高古,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軟木畫品種繁多,有雄偉壯觀的屏風掛屏、大擺件、小擺件以及與實用結合的產品、旅遊紀念品等,達二三百種規格,四五百個花色品種,作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山景山景

輝煌時期

福州軟木畫產生於1914年,由福州民間藝人吳啟棋首創。巧匠們利用軟木質地輕軟、紋理細密、色調柔和的特性,運用傳統的民間雕刻技藝,以刀代筆,將軟木精心雕鏤成中國畫式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等零部件,再根據創作需要,將這些零部件有機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觀,將中國民間精湛的雕刻技藝與中國繪畫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巧妙結合,軟木畫由此得名。 軟木畫曾經一度輝煌。
吳啟棋創造軟木畫後便回到家鄉福州西園村開設手工藝作坊,西園村人競相學藝,軟木畫由此成了西園村人的經濟來源之一。解放前,福州軟木畫已經暢銷海外,曾在世界博覽會展出。 建國後,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間手工藝品種,軟木畫工藝的發展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領導及社會知名人士曾親臨軟木畫的主要生產單位福州工藝木畫廠參觀。鄧小平同志在參觀軟木畫後留下“民間藝術精品”的題詞。
山景樓閣山景樓閣
這段時間,軟木畫創作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曾數次蟬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高獎金杯獎,一些優秀作品多次被選中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和台灣廳,還有一些作品被作為外交國禮走向世界各地。 軟木畫不僅在文化方面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還在經濟方面做出了貢獻。改革開放初期,軟木畫暢銷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值高達5000萬元以上,是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外貿出口創匯率最高的產品之一。

日漸衰落

然而好景不長,在短短几年內,軟木畫急轉而下,工廠相繼倒閉、大師封刀休藝、人員下崗改行,軟木畫行業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
黃世欽師傅1972年進福州工藝木畫廠,一直工作到1999年工廠倒閉,親眼見證了福州軟木畫從輝煌到衰敗的歷史。他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中國的外貿市場遭遇“寒冷的冬季”,主要依賴出口的軟木畫自然也遭受重創。1988年僅福州木畫廠的出口額就突破500萬元大關,可1990年,出口額卻跌至20多萬元。加之一些生產廠家和經銷商急功近利,為了保住成本,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並且相互壓價,導致一大批質量低劣的產品充斥市場,對軟木畫的信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時,有關職能部門沒有及時對軟木畫的生產經營予以有效的監管,從而丟掉了市場。說到這,黃師傅沉痛地嘆道:“藝術軟木畫蛻變成了江湖軟木畫。”
山景樓閣山景樓閣
時至今日,軟木畫行業的市場銷路依然打不開。就拿發源地西園村來說,據福州西園軟木畫協會會長吳傳福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福州軟木畫的鼎盛時期,西園村90%以上的家庭從事軟木畫生產,就連鄰村岳峰村也有近50%的家庭從事這一產業,從業人員高達15000人。而福州西園軟木畫協會與福州西園軟木畫研究技術發展中心裡頭,多半是些老藝人,年輕人很少,軟木畫面臨著傳承中斷的危險。

振興之路

作為福州市工藝美術行業的主管部門,市工藝美術研究發展中心的有關人士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除了政府部門在政策法規、組織機構、資金投入、尋找商機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要予以積極扶持外,這一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只有走向市場,才會有發展和壯大的機會,才能走向真正的振興。吳芝生是軟木畫老藝人中唯一在行業整體衰敗以來一直堅持創作並同時探索、踐行市場化的人,他自創了一個軟木畫創作中心。他認為,軟木畫的生產經營單位首先要結合民間工藝美術自身的規律,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組建一支懂得現代經營管理、了解民間工藝藝術的人才隊伍。
山景樓閣山景樓閣
其次,軟木畫技藝必須加大形式、內容、用途及技藝等方面的創新,因為單純以鑑賞和收藏為目的的消費群體畢竟狹小。吳芝生和他的創作中心對軟木畫的外觀形式、表現內容、創作題材及點綴裝潢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進,以跟上時代潮流和人們的審美情趣。比如說,他們改變了傳統軟木畫的外框總是黑色的套式,採用深綠色、褐色等多種顏色裝飾,使風格多樣化。同時,他們將軟木畫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結合起來,比如在筆筒上貼上軟木畫等,有利於打開軟木畫的市場銷路。再者,軟木畫要積極地去尋找市場、開拓市場。吳芝生就曾積極地利用在全國各地召開博覽會、展銷會的機會去推廣產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傳承意義

2005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福建省名優產品博覽會上,吳芝生的軟木畫工藝品十分暢銷,產品一賣而空,後續訂單紛至沓來。他還在北京、武漢和廣州等地開辦經銷點,並以旅遊景點為題材創作軟木畫,借旅遊文化來推廣軟木畫工藝品。吳芝生認為,軟木畫必須積極打造一個品牌,以此提高軟木畫產品的知名度。而在人才培養方面,不防打破傳統的師徒傳授的模式,嘗試走“院校派”道路,吸納藝術院校的人才,並爭取讓學校在課程的設定上跟軟木畫企業的需求對接,讓學校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以全面提高軟木畫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藝術素質,從而提高全行業的整體技藝水平。

製作方法

製作軟木畫的原料,主要是產自歐洲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櫟樹。軟木有不透氣、不透水、不起化學作用等優點,同時又具有質地輕軟、不易燃、抗腐蝕、耐磨和富於彈性,有細密的天然紋樣、色調純雅的特點。
為了將軟木切成不同薄片,近百年來軟木畫藝人發明、製作了許多因材施藝的工具,大大小小算起來有數十種之多。軟木畫看起來似乎只是輕鬆的案頭工藝,可做起來真不容易,比如一幢樓閣,窗欞、椽子、柱子等都細若髮絲,密密的屋瓦也不足一厘米,而松樹的松絲更是細超髮絲。
製作製作

藝術特點

內容大多反映山光水色、名勝古蹟和花草蟲魚,有200多個規格、400多個花色品種。工精藝巧,形態逼真,而且具有輕便、不變形、不脫膠、抗腐蝕等優點。國內外一些人士把它與脫胎漆器壽山石雕同譽為福州工藝“三寶”。現福州軟木畫有五百多種花色品種,產品遠銷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有的產品陳列於首都人民大會堂福建廳。
製作軟木畫,要經過選材、雕刻、拼接、裝框等工序。軟木畫妙在運用“以小觀大”的藝術手法,“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產品有平面浮雕多層次的壁掛、雙面座立透屏等。

傳承人物

吳啟棋——中國軟木畫開山鼻祖,福州郊區新店鄉西園村人。
宣統二年(1910年),啟棋入福建工藝傳習所雕刻班學習木刻。民國3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從德國帶一片軟木風景畫片,交給當時“工藝傳習所”的師傅陳春潤仿製。陳春潤便與吳啟棋、鄭立溪等人一起研究,用福州水松根代替“軟木”,雕刻成各種花、草、樹、山,按中國畫稿,貼上在厚紙板上,製成中國的第一件“軟木畫”,覺得特別精巧雅致。吳啟棋在“傳習所”3年畢業後,即改木雕生產為軟木畫生產,在總督後(今省府路)開業,風行國內外。民國25年文學家郭沫若特别致信吳啟棋,表示十分讚賞他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啟棋回西園村組織“軟木畫生產小組”,以後又改為“生產合作社”。1956年6月,吳啟棋以其軟木畫參加“福建民間美術博物展覽會”,獲獎,11月,又在“福建省民間美術工藝第一屆老藝人代表大會”上作關於軟木畫生產問題的專門發言。
寒山寺寒山寺
1957年吳啟棋逝世,年64歲。他的傳人有吳學寶陳錕陳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