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柏

軒轅柏

軒轅柏,陝西省黃陵軒轅廟中的“黃陵古柏”,又叫“軒轅柏”。據傳為軒轅皇帝親手所植。軒轅柏聳立在橋山腳下的軒轅廟內,側柏屬,樹高20米以上,胸圍7.8米。側柏為單種屬植物。雖經歷了5000餘年的風霜,至今乾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達178平方米,樹圍號稱“七摟八鳰半,疙里疙瘩不上算”。由於世界上再無別的柏樹比它年代久遠,因此英國人稱它是“世界柏樹之父”。經專業人員實地考察,它有5000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軒轅柏
  • :植物界
  • :柏科
  • :側柏屬
  • 分布區域:陝西省黃陵軒轅廟
  • 壽命:5000餘年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樹齡研究,郵票圖案,黃帝陵,歷史傳說,古柏保護,神州名柏,

形態特徵

軒轅柏柏科,側柏屬常綠喬木。又稱柏樹、扁柏、香柏。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樹高一般可達20米。樹皮紅褐色,縱裂。小枝扁平。葉鱗片狀,小形。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球果近卵形。種子長卵形,無翅。側柏喜光,但幼苗、幼樹有一定耐蔭能力。木質軟硬適中,細緻,有香氣,耐腐力強,多用於建築、家具、細木工等;種子、根、葉和樹皮可入藥;用種子榨油,供制皂、食用或藥用。 側柏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枝、葉有小毒。人、畜中毒引起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口吐白沫,有時發生肺水腫、強直性或陣攣性驚厥、循環及呼吸衰竭等症狀葉提取物有中樞鎮靜作用,小鼠腹腔注射葉的水煎劑LD50為15.2g/kg,灌胃石油醚提取物LD50為24.38/kg(均相當於葉重)。
軒轅柏軒轅柏
形狀
樹冠廣卵形,小枝扁平,排列成1個平面。葉小,鱗片狀,緊貼小枝上,呈交叉對生排列,葉背中部具腺槽。雌雄同株,花單性。雄球花黃色,由互動對生的小孢子葉組成,每個小孢子葉生有3個花粉囊,其內的小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許多不具氣囊的花粉粒。
雌球花僅由4對互動對生的珠鱗組成,但只有中部的2對珠鱗各生1~2個直立的胚珠。珠鱗和苞鱗完全癒合。球果當年成熟,種鱗木質化,開裂,種子不具翅或有棱脊。

生長環境

較耐寒,抗風力較差。耐乾旱,喜濕潤,但不耐水淹。耐貧瘠,可在微酸性至微鹼性土壤上生長。生長緩慢。壽命極長。

分布範圍

在中國分布極廣,北起內蒙古、吉林,南至廣東及廣西北部;人工栽培範圍幾遍全國。

樹齡研究

有個英國人研究軒轅柏樹齡有3700年,國內有科學家研究說有2000年左右。得《陝西古樹名木》一書,用統計分析的方法研究陝西柏樹生長速度,推知這棵老柏樹的樹齡如下。 書載,除黃帝陵內柏樹(林業分類為側柏)外,陝西有樹木年齡和胸圍數據的側柏一共128棵,樹齡數據部分來自於歷史記載或訪問調查,部分來自於科學測定,出入可能有些,估計不大。128棵樹的樹齡合計是106754年,胸圍合計為376.25米,平均283.73年生長1米。軒轅柏1999年測得胸圍7.6米,那么樹齡就是2156年,是在公元前157年種下的,那年西漢文帝和景帝交接班。
軒轅柏軒轅柏
這個分析有些籠統。陝西南北跨度大,氣候不同,尤其秦嶺南北,冷熱差別大,柏樹生長速度肯定不同。書載陝南側柏42棵,樹齡合計20519年,胸圍合計112.97米,平均181.63年生長1米,這比平均數快了102年。其餘關中(陝北只有個別樹)有側柏86棵,樹齡合計86235年,胸圍合計263.28米,平均327.54年生長1米,比陝南慢了近146年。按照這個速度,軒轅柏的樹齡為2489年,為公元前490年所植,在春秋晚期,比傳說晚了一倍多。黃帝陵里另一棵名樹漢武帝掛甲柏胸圍4.5米,按照這個速度樹齡是1474年,是在公元525年所植,那時是北魏孝明帝年間,是武帝時代後面600多年。
關中渭北的側柏生長速度的確太慢了。327年胸圍放大1米,直徑增加31.8厘米,那么一年直徑增加還不到1毫米。人的性子太急,陪不住,所以歷史上所有的人都死了,樹還活著。
不要說一棵樹活5000年,2000多年也都是奇蹟了,人類生生死死,樹卻活了下來,沒有遭遇山火,沒有旱死也沒有澇死,沒有受蟲災,沒有被雷劈,也沒有被缺柴燒的鄉民砍了,沒有被貪婪的財主伐去做棺木,只能說這是大自然的特別眷顧,歷史的偶然遺存,這一點本已足夠讓人景仰。

郵票圖案

郵票上的古樹名木:樹名木,是中國珍貴的自然遺產,同時它們大都還具備了人文背景,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國曆年發行的郵資票品中,出現了許多聞名海內外的古樹名木,其中不少都具有千年左右的歷史。國家郵政局把部分中國古樹作為郵票圖案。除此以外,黃帝陵軒轅柏既是其一。還有:
軒轅柏郵票軒轅柏郵票
黃山迎客樹特57《黃山風景》(16-2)(圖1)、1997-16《黃山》(8-1)、YP2《黃山風景》(10-1)、《黃山迎客松》普資片(2枚)。九華山鳳凰松1995-20《九華勝景》(6-6)、《九華山鳳凰松》普資片。嵩陽書院將軍柏1998-10《古代書院》(4-2)嵩陽書院。
榕湖古榕T53《桂林山水》(8-4)。廬山石松T67《廬山風景》(7-6)(圖3)。九寨溝迎客松1998-6《九寨溝》小型張。太清宮古木2000-14《嶗山》(4-4)太清宮。方寸間的古樹名木還有:T.100《峨眉風光》中的古洪椿樹、T.130《泰山》中的漢柏、YP10《天津風光》中的盤山迎客松、FP4《山西風光》中的靈空山油松、FP9《福建風光》中的千年古榕等等。這些古樹名木及所有的森林樹木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黃帝陵

黃帝是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 “漢武仙台” 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軒轅柏軒轅柏

歷史傳說

橋山柏和軒轅柏的來歷:黃帝在橋國住了很長時間,一天正要啟程離去,忽然有個人匆匆奔來攔住他的車乘。黃帝問:“你有什麼事?”那人說:“我叫羌尚,一向在海外求仙,曾經得到一個聚寶盆。我日日聽到人民頌揚你的功德,決定把此寶獻給你,好為天下人造福。當時你在南方跟蚩尤大戰,山高路遠,千里迢迢,我怕寶物被蚩尤得知奪去,路經這裡時,就暗自將寶埋在橋山之上,前不久我聽說你在此地教化人民,所以特地趕來獻寶。昨天我上山挖寶,準備把它奉獻給你,不料登上橋山,只見此地原先荒草遍野,不長樹木,如今柏樹成林,寶物已經無處可尋。我只好帶上一顆柏苗前來領罪,請你降旨派人上山尋寶。”
軒轅柏軒轅柏
黃帝問:“你埋寶時,可曾作有記號?”羌尚回答:“有記號,小民怕日後忘記,特地在埋寶處載一柏樹,以便日後尋找,不想如今遍山都是柏樹,已無法辨識了。”黃帝驚異地問道:“果有此事?”
此時,前來送行的橋國人民紛紛證實說:“這人所說都是實情。橋山原本有草無樹,後來遍山突然生滿柏樹,不可數計,我們過去很是驚異,不知原因,沒想到卻是埋寶的緣故。”黃帝大喜,對羌尚說:“不用尋找了,你埋的寶物已經顯靈了,這滿山的柏樹,就是你獻給我的寶物。”“來”黃帝接過羌尚獻上的那顆柏苗說,“讓我把它栽下,日後咱們子孫好用它造房蓋屋。” 黃帝當即在車旁挖坑掩土,栽下柏苗。當他要獎勵羌尚獻寶之功時,羌尚不受而去。黃帝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決定百年之後葬在這裡,於是命兩個兒子留守橋國護寶,然後繼續北巡而去。
相傳橋山上的古柏,就是當時羌尚埋寶後生長的。黃陵縣軒轅廟裡的那棵“軒轅手植柏”,相傳就是黃帝那時栽下的。它歷經五千年,至今濃蔭遮地,高可凌霄,柏樹已有“七摟八柞半,疙里疙瘩還不算”。被稱為群柏之冠,“世界柏樹之冠”。
黃帝手植柏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虬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餘年。諺云:‘七樓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說,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株,稱為“柏樹之王”,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傳說黃帝為了教化橋山群民從洞穴中走出,住在陸地上的房子裡,便指揮大家大量砍伐樹木,以至橋山及周圍樹木全被砍光。在一次山洪暴發時,居住在半山腰的人和房子全部被沖走衝倒了,悲痛的黃帝看到漫山遍野的溝溝窪窪,立誓今後再不亂砍樹木了,並親手栽下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深受感動,紛紛效仿,不幾年,橋山林草茂密,鬱鬱蔥蔥,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延續了下來。
軒轅柏軒轅柏

古柏保護

橋山古柏面積1335畝,有古柏8.3萬餘株,其中有千年以上的古柏34600餘株,是我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相傳已有五千多年歷史的“黃帝手植柏”被稱作“世界柏樹之父”。這片護陵柏林也是全國最大的次生古柏群,樹種有側柏、雀柏、亞柏和麻花柏等,其虬枝龍化,形態各異,黛色參天,四季常青,壯觀異常。它與黃帝陵廟相互映襯,形成黃帝陵區特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極其珍貴的特殊文物,中華民族的稀世之寶。保護古柏是整修保護黃帝陵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橋山進行大規模人工植柏最遲始於漢代。經過魏晉與隋代,到了唐代,橋山古柏已經滿山遍野,鬱鬱蔥蔥,蒼勁挺拔。
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5),人工栽植松柏1400餘株,由於天旱雨少,成活率低,加之人為破壞,歷年損失很大。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仁宗趙禎於嘉六年(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派遣大臣前來橋山祭掃黃帝陵墓,大臣祭陵後報告:橋山柏樹栽多活少,損失嚴重。仁宗即令保護和增栽,並命坊州職官派專人看護。當地官員用10貫錢購買附近民眾家裡的大小柏樹1415株,種植於橋山。免除當地寇守文、王文政、楊邁三戶人家各種差役,令其專門看護橋山柏樹,防止火災和人為破壞。記載這件事的石碑現存廟內碑廊。
元朝對橋山古柏的保護措施頗為得力。曾有斫伐橋陵內柏樹林木之事發生,泰定二年(1325)泰定帝聖旨稱:
據見告省會,給榜文常訓,張掛禁約,無得似前騷擾。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治罪。明代對黃帝陵及其生態環境實行重點保護,並免除黃帝陵的地產糧稅。明太祖朱元璋降旨:黃帝陵設立五品護陵官二人。後來逐漸演變為黃陵縣令即為護陵官,對保護橋山古柏起了良好作用。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攻打黃陵縣城,歷經70餘日。地方官府守軍為構築工事,堅固陣地,砍伐橋山柏樹萬餘棵,致使鳳嶺山部分光禿、稀疏,一派肅殺。這是有史以來橋山古柏遭受到的最嚴重的一次破壞。
清代亦較注意對橋山古柏的保護,政府曾屢次提倡栽植柏樹,養護古柏。當地民眾視橋山古柏為神靈之物,傳說“山上柏樹盜伐者輒有災異”,在山上折枝撿柴燒,會越燒越窮。這些說法反映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敬畏和拳拳愛心。
民國二十七年(1938),黃陵縣縣長盧仁山、國民黨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余正東,兩人捐國幣20萬元,調動一個民團的團丁,調查並登記橋山古柏的準確數目。在兩位地方官員統一指揮下,將橋山劃為若干個地段,對所有柏樹逐一清查編號,查得橋山古柏共有61186株。這次普查前後共進行了19天。普查過程中還發現,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黨駐防某軍曾亂揮斧鋸,砍倒許多珍貴古柏。民國三十一年(1942),中部縣政府又對黃帝廟古柏進行了勘察統計。統計結果顯示,黃帝手植柏高5.8丈(19.3米),正身(即由根至分枝處)高4.1丈(13.7米),下圍3.11丈(10.37米),中圍1.9丈(6.3米),上圍1.67丈(5.57米)。漢武帝掛甲柏高4.5丈(15米),正身1.5丈(5米),下圍1.67丈(5.57米),上圍1.26丈(4.2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護橋山古柏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黃陵人民把保護古柏、養山護林作為保護陵廟及其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很大成績。可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和盜伐的柏樹就有200餘棵,加上此前幾次維修黃帝廟正殿門樓時採伐的幾十棵古柏,累計砍伐古柏269棵。1975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田醒農來黃陵檢查工作時,明確指出:“今後山陵上的古柏和倒伏的樹木應由文化部門負責處理,任何個人或其他組織無權自作主張;處理所得財產,由黃陵縣文管所保管,統一支付,走以山養山、增添新綠的路子。”橋山古柏與黃帝陵廟自“文化大革命”以來較長時期管理混亂、疏於保護的狀況逐漸得以遏制。
1976年,陵區管護人員發現20餘棵柏樹倒伏,從11月開始,對25棵枯死及倒伏的柏樹進行了清理,並恢復了專職護林員。
1979年,黃陵縣在恢復歷史上一年一度清明節祭掃黃帝陵墓的傳統活動的同時,還明確規定:每年清明節祭陵時必須在山陵上新植松樹100棵,且要保栽保活。
1980年4月18日,黃陵縣革委會向縣文管所指派3名工作人員,對歷年所伐橋山古柏樹茬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理,並一一編號登記,記錄在案,共清查出樹茬439個。黃陵縣將這一情況通報給有關部門,要求汲取教訓,保護好黃帝陵廟,保護好橋山古柏。
1983年3月,黃陵縣委、縣政府、縣人大召開領導班子會議,專門討論如何進一步管好山陵,保護黃帝陵和橋山古柏。會議作出三項決定:第一,要廣泛向民眾宣傳管好黃帝陵廟和橋山古柏的重要意義,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法和有關規定。第二,對縣文管所過去發現的偷砍亂伐古柏未做處理者要予以追究,一定要把這股歪風堅決剎住。第三,落實責任制,對山陵護林員要劃分每人的看護區域,明確要求,落實責任。如在本人管轄範圍內發生問題,看護人員應負全責。會後,5、6月間,《人民日報》、《新觀察》、《陝西日報》等相繼發表黃帝陵大批古柏被盜伐的訊息,一些全國政協委員也就砍伐黃陵古柏一事提出非常尖銳的批評,在國內外引起了震動。6月8日晚,黃陵縣委、縣政府在縣影劇院召開縣級機關千人大會,對於砍伐古柏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作了初步檢查,動員全體幹部職工積極行動起來,揭發檢舉砍伐黃帝陵古柏的違法行為,對如何做好以後的管護工作提出了十條意見。
1984年10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撥款70萬元,修繕黃帝陵過程中,給黃帝手植柏、漢武帝掛甲柏以及樹齡在2000年以上的13棵古柏,做了鐵圍欄和磚砌圍欄。
從1985年冬季至1986年春季,黃陵縣文管所抽調多名專職人員進行護林防火工作。縣財政局撥專款1萬元,專用於護林防火。縣上還成立了護林防火領導小組,加強對橋山古柏防火的領導與指揮。領導小組按照黃陵縣委、縣政府的指示精神,制定了確保森林全年無火災的目標。領導小組成員分片包乾,責任到人。除此而外,還在陵區周圍的村莊與居委會,指定了17名義務護林員,參與保護陵區古柏工作。
1986年5月下旬,黃陵古柏遭受明紋側柏松毛蟲災害,1300多畝古柏針葉遭到數百萬條側柏松毛蟲侵害,近400畝青翠的柏林開始發黃變枯,殘枝敗葉滿地,一片凋零景象。經鑑定,這種明紋側柏松毛蟲每年繁殖一代,其幼蟲一般在每年11月上旬群集於樹皮縫與石頭下越冬,次年3月開始上樹殘害柏葉,6月於地面結繭化蛹。由於這次成蟲發現得太晚,噴施藥物已不能奏效,用黑光燈誘殺大面積蟲害也十分困難。黃陵縣委、縣政府決定,立即動員全縣停止辦公、停產、停課,全力以赴,義務上山捕蟲。從6月10日開始,全縣出動數千人,經過20多天的努力,共捕捉松毛蟲1.23萬千克,約800多萬條,全部挖坑深埋。黃陵古柏遭受蟲害期間,中央和省地有關領導多次來黃陵察看;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撥款3萬元救災;旅居海外華人任龍媒還向黃陵提出防蟲建議,在信中他列舉了美國東部發生類似蟲情的防治過程,畫出詳細示意圖。9月中旬,陝西省民航局選派富有經驗的機長和機組人員,駕中國民航陝西局第八飛行大隊的專業飛機,從西安飛臨黃陵上空噴藥殺蟲。經過15架次的飛防,在橋山及其周圍13800餘畝古柏林與土地上全部噴灑了農藥。經檢查,噴藥後24小時,殺蟲率為84%;48小時後,殺蟲率為94%;72小時後,殺蟲率為99%。
同時,橋山古柏還受到了小蠹蟲與天牛蟲的侵襲,其中陵園區10多株柏樹和軒轅廟內的5株柏樹,災情尤其嚴重,有的瀕臨死亡。黃陵縣文管所採取重點古柏圍稈熏蒸、噴灑農藥、施肥、灌水等辦法進行防治。1988年4月,陝西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為了黃帝陵防蟲工作的需要補撥專款2萬元(其中1萬元為航防專款),用於對瀕危古柏的搶救工作。據統計,共防治古柏927棵,其中107棵古柏枯枝上的害蟲大部分得到清理,千餘畝柏樹恢復生機,重泛新綠。同年秋季,根據陝西省文物局專家的意見,黃陵縣文管所從9月14日至30日,對山陵南坡、西坡、陵內、陵頂公路兩側的大面積千年古柏以及新造幼林分別挖防蟲育林坑2000多個,施肥、清除雜草灌木,增加保護措施,以確保古柏的安全和旺盛生長。因蟲情複雜,個別樹體內小蠹蟲蟲害嚴重,導致部分古柏瀕臨死亡,難以挽救。為了控制蟲源,防止蔓延,徹底根治蟲害,9月6日,陝西省林業廳在給省政府的檔案《關於撲滅黃帝陵柏毛蟲等災害實施方案的報告》(陝林護髮(1987)250號)中提出,對因小蠹蟲危害所致瀕臨死亡而難以挽救的個別枯柏進行伐除。徐山林孫達人副省長批示:“同意林業廳報告及所採取的措施,撲滅蟲源;經林業部門和文物部門鑑定後,砍伐個別枯柏是應該的。”結合農牧漁業部植物檢疫實驗所副研究員徐國淦等專家的建議,黃陵縣政府成立了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的清查領導小組,組織林業、文物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對陵區蟲害所致的乾枯死樹進行了全面清查和鑑定,查出乾枯樹25株,合計蓄積8.5立方米,編號上報地區行政公署,並附乾枯死柏樹彩照25張,調查記錄表25份。這次調查記錄較1983年更為細緻、準確,從地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位、地下水及植被的種類、分布、生長情況、樹齡、樹高、胸徑、蓄積、枯死原因簡析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說明。
此後連續三年,黃陵縣分別投資6萬、5萬和4萬元人民幣,進行古柏群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效果,遏制住了害蟲對古柏的侵襲和破壞。20世紀80年代末,黃帝陵古柏保護工作加大護林防火的力度。黃陵縣委、縣政府經常進行護林防火、安全用火等宣傳教育工作,並設立四個護林防火望台、一個值班室,成立黃帝陵廟護林防火安全領導小組,成立黃帝陵區快速撲火隊,成立有石山、北坡底、孟原、呼家灣、上城居委會負責人參加的黃帝陵林區護林防火聯防指揮部。
1991年春夏之交進行了一次大面積的防蟲工作。根據省文物局科教處和陝西省文物保護技術中心的安排,這次防治的重點是小蠹蟲、側柏松毛蟲和天牛。4月25日,黃陵縣文管所成立了以所長劉雲峰為組長、護林組長蔡全德為副組長的防蟲領導小組。5月5日全面開始防蟲工作:共上勞力25人,其中職工10人,雇用民工15人,分兩個噴藥組、一個運水組,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經過10天的緊張工作,對陵園區500多畝、2萬多株古柏樹進行了噴藥滅蟲,這比上一年防蟲面積增加100畝,噴灑柏樹5000多棵,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軒轅柏軒轅柏
為了減少工業生產對橋山古柏的污染損壞,1992年,黃陵縣為距陵區較近的縣第二水泥廠投資80萬元,安裝窯尾除塵設備,收效顯著。為了更有效地防治古柏病蟲害,黃陵縣還加強了對古柏病蟲害防治的科學研究,其中早在1989年就邀請北京病蟲害防治專家徐國淦前來陵園區調查研究,尋找防蟲更佳途徑和手段。從1993年起,西北林學院專家劉銘湯和黃陵縣文管所合作,開展古柏蟲害防治專題研究。根據專家們的建議,黃陵縣還在陵園區懸掛鳥巢272個,以吸引害蟲的天敵來消滅害蟲,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993年秋季,黃帝陵古柏再次發生病蟲害。毛蟲密度每株平均為440條,最高密度達3641條,受害株率為96.8%,蟲害面積共1474畝。這幾項數字均超過1987年的毛蟲病害,為歷史最高記錄。黃陵縣委、縣政府迅即組織人力,落實款項,大力滅蟲,黃帝手植柏上滅蟲3360條,掛甲柏上滅毛蟲2088條,很快控制了蟲害的蔓延。
1993年12月9日,陝西省林業廳向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申報黃帝陵古柏病蟲害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1994年,省林業廳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承擔了此綜合治理項目。由於省科委、省林業廳科教處的重視和支持,在課題組西北林學院、陝西省文物管理局、陝西省文物保護技術中心、黃陵縣林業局、黃陵縣文物管理所等部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主要害蟲生活史及習性觀察研究,以及噴煙機防治毒蛾、明紋柏毛蟲試驗,雙條杉天牛、小蠹蟲防治試驗,招引益鳥鳥箱製作,天敵昆蟲飼養等項目。合計費用為18000元,其中省科委撥款10000元,省森防總站補助4000元,黃陵林業局、文物管理所籌集4000元。
1994年清明節後,黃陵縣又邀請本省、本地森林蟲害防治專家前來黃陵實地勘察,制定了航空防蟲滅蟲的具體方案。陝西省文物局和黃陵縣及時籌集了防蟲專款。4月27日,用飛機向古柏林中噴灑農藥,進行滅蟲。這次航防,共飛航10架次,噴藥8噸多,將害蟲消滅於幼蟲階段。在護林防火、保護陵區古柏安全方面,11月黃陵縣成立了“黃帝陵陵區護林防火聯合指揮部”,總指揮由主管副縣長擔任,辦公室設在黃帝陵廟院,並落實有專人值班。1994年11月1日,指揮部發文,再次明確黃帝陵古柏群護林防火責任區及各自任務:
(1)廟院防火辦公室:主要負責督促檢查陵、廟區護林防火工作,接收四個防火監測站的監測情況及火情信息,及時協調解決和處理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勤上山調查,勤落實措施。要實行機關領導包職工、學校包學生、村長包全村、工頭包工隊的辦法,切實控制人為火源,杜絕山林火災發生。
(2)孟家塬防火監測站:負責陵區北面林區上至秦漢城壕、下至石山居民區最高點的火災監測和預報。同時,還要注意消除孟家塬村南坡火情隱患,逢集要對過路行人進行宣傳,禁止在陵區放羊、放牛、堆放柴垛,特別是點火取暖。要求上山不帶火,行路不吸菸。
(3)二車場防火監測站:負責陵區西邊地帶,西以上城牆西邊為界,南以高石崖砭以東縣文管所家屬院上方(包括黨校周圍附近)以西本溝居民區;北往黃帝陵山上人行土路兩旁,車場以上至登道末端;東從天下第一陵牌至石山國小。值班員要對兒童及行人進行防火宣傳,負責防火期間車輛上山入陵的禁止工作。另外,還配合派出所進戶簽訂轄區內護林防火責任契約書。
(4)望塔防火監測站:負責漢城牆以內護林防火,並接收其他各站的火情監測預報和通訊傳遞,對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搞好護林防火宣傳,消除火災隱患。還應配合派出所簽訂石山村和呼家灣居住區防火責任契約書。
(5)北坡底防火監測站:負責從土產公司開始到監測站靠近古柏較近的居民戶、機關團體、工隊及閒雜人等區域。上至去孟家塬的大平台,下至居民區最高點。任務主要是監測和預報。逢集時,則是注意檢查各路口,勸阻行人吸菸,嚴禁帶火入林。另外還要同派出所配合,簽訂轄區責任契約書。
(6)巡查組:與監測站配合,深入各管轄區簽訂責任契約書。分為兩個組進行日常巡查,檢查各監測站的工作情況,督促、落實護林防火工作,巡視、登記山陵上流動人口、工隊、居民及閒雜人等,並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認真填寫巡查日記。
防火指揮部同上述六個單位分別簽署了《黃帝陵古柏群護林防火責任契約書》。此後,1995年11月1日,指揮部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和護林防火的要求,對上述責任區又作了調查,重新劃分為四個安全防火責任區和兩個巡查區,即孟家塬、二車場、望塔和北坡底四個責任區,上城—東溝和石山—呼家灣兩個巡查區。職責任務基本同前一樣。
1995年1月20日,黃陵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關於加強黃帝陵古柏防火的通告》,要求有關單位與人員,要認真做好護林防火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全民防火意識,切實做好林區防火的安全巡查工作。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犯有關規定者,依法嚴肅處理。次日,黃陵縣委、縣政府辦公室聯合發布了《關於劃分黃帝陵古柏防火責任區的通知》,根據橋山陵區地形、地貌特點及古柏防火的需要,共劃分八個防火責任區,指定了相應負責部門及各自的職責。
1995年11月1日,黃陵縣決定在原黃帝陵古柏群護林防火指揮部的基礎上,重新成立黃帝陵古柏群護林防火安全指揮部,指揮部總指揮由郭興才副縣長擔任,成員由有關鄉(鎮)政府、行政村、中國小、居委會等組成。下轄值班室、監測站、巡查組、滅火隊和聯防單位五家。除聯防單位外,其他四個單位編制84人,負責陵區古柏群與護林防火有關的所有工作。
1995年冬季到1996年春末,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氣候乾燥,氣溫較往年偏高,少雨多風,橋山陵區古柏受到火災的嚴重威脅。黃陵縣上下動員,全力關注陵區古柏安全。各責任區排班上山巡查,實行分時值班監控。縣政府辦公室、縣政法辦公室、縣商貿辦公室等單位,還專門發文,對責任區內的護林防火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並將值班人員從1995年12月1日一直排到來年的5月31日。各單位還成立起應急撲火隊,以防萬一。1995年12月1日,黃陵縣政府發布《關於黃帝陵區實行夜間封山管制的通告》,提出:在陵區火災易發期間的半年內,每天下午7時至次日凌晨7時為封山管制時間。為了徹底杜絕由於地面火引起的突發性火災,在原有護林模式上,首次探索性對古柏林雜草、灌木進行清理,共投資15萬元。清林後經西北林學院專家調查,古柏含水量比往年增長20%之多,枝條比原來增長2厘米,增強了古柏生命力,基本消除了地面火患,為護林防火工作和古柏復壯探索了一條新途徑。經過防護人員的齊心努力,嚴查嚴防,黃帝陵古柏終於安全度過了這段火災危險期。
1996年1月11日至14日,省林業廳森防總站、西北林學院、黃陵縣文物管理所等一行5人對黃帝陵古柏林側柏毒蛾進行調查,並上報省文物局。防火工作組於4月份購置鳥巢272個,採用生物方法引益鳥進行天然殺蟲。5月4日,對林區害蟲進行了航防,常量作業14架次,防治面積1337畝,防治效果85%以上。之後,又組織人員對航防漏噴區域利用高壓水泵、煙霧機進行人工化學防治,成蟲期採用高壓電網誘殺方法防治。8月份,由於氣候異常,古柏大面積遭受蟲害襲擊,護林組組織勞力40餘人次,利用高壓水泵、煙霧機、高壓電網等方法對部分重點區域進行人工防治,及時控制了災情。
1996年8月16日,整修黃帝陵工程陵區防火管道鋪設和陵道、神道建設開始實施,10月31日竣工,歷時兩個多月。修築給水幹道3000多米,造深水井1口,泵房1座,1300立方米高位水池2座,涉及地下消火栓18台,工程投資376萬元。10月份,第二次對全林區1500畝(含林區周邊50米範圍防火隔離帶)範圍的雜草、灌木等地皮復燃物進行了徹底清理。
1996年黃帝陵研究課題總支出經費7萬元,完成了害蟲觀察、害蟲的綜合防治等任務,其中省科委下撥經費2.4萬元,省森防總站補助2萬元,其餘由黃陵文物管理所籌集。同年,對陵園內主幹周長在180厘米以上的千年古柏,進行逐株照相登記,設卡建檔。為了進一步做好千年古柏定位管理,建立單株檔案,計畫兩年完成建檔工作。
1997年古柏發生病蟲害,4月中旬由20人組成了防蟲隊伍,採用高壓水泵噴藥的方法,分別對陵區、廟院等10餘處進行了防治,冬季又開展了第三次清林工作。
1998年已設“四站一室”24小時值班制,增補巡查人員在陵區巡迴檢查,防止遊人吸菸及野外用火。11月16日在文管所召開了護林防火聯防會,部署冬季第四次全面清林。同時對有寄生蟲卵的枯枝、半乾枝進行了清理。防蟲工作則在年初就對潛伏於古柏枝中占蟲口總數的60%的越冬成蟲進行了徹底清理。4—5月份在清理材料中放置誘餌,從而使得蟲口密度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至38頭,完成了黃帝陵區38目36科44種昆蟲標本的製作工作,建立了昆蟲檔案。
1999年為了防火防蟲,年初繼續對寄生蟲卵的枯枝、半乾枝進行了清理燒毀。古柏防火由單一的化學防治不斷轉化為生物與化學防治為主的綜合措施。4月份購置昆蟲滯育劑噴霧防治700畝,蟲口減退率80%以上。上半年,利用吉林農業生物研究所生產的赤眼蜂,對陵區側柏毒蛾一代卵進行了寄生防治,製作蜂卡2500多個,放蜂500萬頭,全林區的蟲口密度大大降低,蟲害情得到全面控制。冬季還進行了第五次清林工作。
2000年,冬季進行了第六次全面清林。
2001年,黃帝陵管理局成立,調整了古柏防火指揮部成員,在群防群治的同時,建成對講機基地,有效通訊範圍拓展至陵區周邊半徑為5公里的區域。購置護林防火指揮車1輛、巡查車1輛、吉普消防車1輛,組建了60人的快速撲火隊,制定了較為詳細的撲救預案,提高了應急撲救能力。冬季進行了第七次全面清理林區雜草的工作。
2002年,對古柏實行建檔立卡,對古柏群病蟲害噴灑藥物兩次,防治面積1500畝,殺蟲效果達到85%以上。配合二期工程中消防管網工程建設,完成了前期勘測丈量,並啟動消防管網工程,開始在陵區鋪設30公里的消防管道,管網覆蓋整個橋山柏樹林,為古柏的防火、防蟲工作奠定了基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增配了滅火器材、通訊設備,增設中轉台一部,重要地段設定18噸消防水箱1個,移動水車1輛,沙堆6處計110方。並請消防隊於11月中旬進行了實際指導,提高了消防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12月2日召開了黃帝陵古柏防火會議,對“八大防區”名稱、部分牽頭單位、防火責任區和黃帝陵古柏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進行了調整,明確了防火區域和職責任務。12月10日開始,用25天時間對黃帝陵1500畝範圍的古柏進行了第八次清林工作。
2003年,古柏防火實行安全管理責任制,在年初及進入冬季防火期由主管安全的副局長與各科室負責人分別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書與防火目標責任書。投資1276萬元的古柏消防管網完工並投入使用後,繪製古柏消防系統管網分布圖,及時增配相應的配套設施水帶25條、水槍4支,並從寶雞消防器材廠購回MSWB12型脈衝水霧滅火器4台、填充泵1台、防火演練服17套、消防基礎配套設施近300件(台)。3月25日至28日對林區病蟲害全面調查,3月底至4月中旬,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噴藥防治,面積達1500畝,殺蟲效果達85%以上。繼續完成古柏建檔工作,共確定古樹名木1015株,完成掛牌381株,拍攝圖片800餘份,完成文字資料1000多頁,繪製分區分布圖9份。扶正因水毀倒伏古柏40餘棵,採取打包工支架加以鞏固古柏30棵。12月13日在軒轅賓館西二樓會議室召開了黃帝陵古柏防火工作會議。冬季進行了第九次全面清林工作。

神州名柏

在中國的園林寺廟、名勝古蹟處,常常可以看到一株株虬勁蒼翠、偉岸挺拔的古柏。特別是那些名柏,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和文明古國的象徵,被人們譽為“國之瑰寶”、“綠色文物”,彌足珍貴。
掛甲柏陝西黃陵軒轅廟內“掛甲柏”,相傳為漢武帝掛甲之處,至今還有掛甲痕跡,柏液滲出,似有斷釘在內。這棵古柏至今枝葉繁茂,鬱鬱蔥蔥。
晉祠周柏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左側有一株著名的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此樹植於周朝,已有2000多年歷史,如今樹身分成為兩根,向南傾斜,與地面成45度角,仍是枝茂葉密,蒼勁挺拔。
張飛柏四川劍門地區有一棵“松柏同乾”的古樹,傳說是張飛鎮守閬中時所栽,也叫“劍閣柏”。
武侯柏四川成都武侯祠前一棵古柏,相傳為諸葛亮親手所栽。杜甫有詩詠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嵩山柏河南登峰縣嵩山南麓嵩陽書院的院內有兩株高數十米,相傳為周代所栽的古柏,至今蒼翠矯健,生機勃勃,為世間罕有。傳說漢武帝游嵩山時,見到3棵出類拔萃的高大柏樹,戲言封之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其中“三將軍”已毀於明末大火。“大將軍”、“二將軍”還依然蒼勁古樸,枝葉繁茂。
鄧尉千歲姑蘇鄧尉司徒廟中有4株千年古柏,雖歷經風霜雷擊,仍姿態蟠曲奇特,與各色梅花相映成趣。這4株古柏,相傳為東漢大司徒鄧禹親手種植,迄今已有1900餘年。史載,清乾隆皇帝巡察江南時,曾親駕於此,將這四株古柏御口命為“清、奇、古、怪”。
岱廟柏在山東泰安岱廟漢柏院內還有古柏5株,樹旁立有“樹種漢時”的隸書字碑,相傳為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登泰山時親手所栽,算來要比鄧柏早100多年,距今有2000餘年了。
秦樹柏山西省介林縣秦樹鄉有一株12人才能合抱的古柏,相傳是秦代時栽,因而,這個鄉得名“秦樹”。這棵樹雖已歷經2000餘年,但至今還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堪稱柏樹大王之一。
六祖柏位於嵩山少林寺西北約2公里的初祖庵大殿前,樹下有古碑,上刻“六祖手植柏,從廣東到此”,為少林禪
六祖慧能於唐初從廣東帶回種植,至今樹齡已逾1300年。
除奸柏北京孔廟大成殿前西側的一棵巨柏,高達20米,周長達5.25米。據說是元代國子監第一任祭酒許衡所植,距今700多年。相傳它曾掀掉過明代奸相嚴嵩的烏紗帽,人們說它“嚴懲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叫它“除奸柏”。
連理柏北京故宮御花園天一門內的“連理柏”是久負盛名的,它是忠貞愛情的美好的象徵,清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曾在“連理柏”前合影。
中山遼柏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南門外,巍然屹立著7棵參天古柏,它們鬱鬱蔥蔥的綠冠高達20餘米,枝幹盤曲蒼虬,主幹周長達6米。這裡原是遼代興國寺遺址,這些遺留下的古柏已有1000多年了,人們稱之為“中山遼柏”,又稱“七柏”。
中華古柏,飽經風雨,歷盡滄桑。它既是華夏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徵,又是錦繡山川優美的點綴,不僅能引發人們的思古幽情,而且能喚起人們“江山多嬌”的自豪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