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清政府改革官制,將原來的練兵處併入陸軍部,其軍令司改為軍諮處,附於陸軍部。下設總務廳,置軍咨使二人,以副、協都統或正參領充...
1907年7月21日,陸軍部軍咨處,任副使、陸軍正參領,正使馮國璋。1909年7月15日,軍咨處脫離陸軍部,成立軍咨府任副使,正使馮國璋。同年,參加籌組禁衛軍,任...
韓麟春(1885年—1931年),字芳宸,奉天省遼陽縣(今屬遼陽)人。歷任北洋軍軍咨府參事,北洋軍陸軍次長,後補陸軍中將,東三省兵工廠總辦,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第二...
羅序和,字儀程,1878年出生於福建閩侯,1898年10月畢業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第六屆駕駛班,後留學美國。曾任清軍咨府第四廳第一科科員。...
胡龍驤(1888--?):字百城,湖北黃陂人。早年畢業於湖北將牟學堂,後任黎元洪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標隊官,1909年9月畢業於軍咨府軍官學堂(陸軍大學前身),曾任教練...
而軍事上的所有問題也不由內閣總理大臣負責,而是由軍咨府大臣載濤負責。中文名 清朝責任內閣 外文名 Responsible cabinet of the Qing Dynasty 別稱 皇族內閣、...
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咨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
為了把軍事管理和指揮分開,1911年年決定把它升格為獨立於陸軍部外的軍咨府。 [22] 但清帝國沒來得及看到這些改革的成效就壽終正寢了。...
載濤(1886-1970),清醇親王奕譞第七子,光緒帝之弟,溥儀之叔,過繼為鐘郡王奕 嗣子,襲封貝勒,宣統二年(1910年)受賞郡王爵章,三年任軍咨府大臣。....
宣統帝生父,攝政王,襲醇親王。 第六子:載洵,側福晉劉佳氏所生,清末海軍大臣。 第七子:載濤,側福晉劉佳氏所生,一開始過繼給貝子奕謨為嗣,清末軍咨府大臣。...
直到10月27日,清廷下令調回蔭昌,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節制調遣水陸各軍,而且軍咨府、陸軍部不為遙制,戰事完全由袁世凱全權處理,並撥給內帑100萬兩白銀作為經費。...
畢業後不久,清廷興辦新軍,張文應徵入伍,後被選送廣東講武堂學習,結業後,以優異成績考進設在保定的軍咨府軍官學校(民國後改為陸軍大學)深造。在軍官學校期間,曾...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同盟會員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
我和馮系前清軍咨府老同事,認識最早,交情也很深,但擔任中行總裁,卻是梁、王的主意,不是馮自己找我的。王克敏和張嘉璈在中行在1918年到1928年間,中行總處...
全權督辦湖北剿撫,馮國璋改任第一軍總統官,段祺瑞任第二軍總統官,蔭昌並未返京,而是隨第八鎮一起參加反攻;11月1日袁世凱組閣,蔭昌任軍咨府大臣仍暫管陸軍...
民國成立後,被孫中山任命為大總統府軍咨府(後改參謀本部)第五局局長。1913年任國防考察委員,曾赴蒙古、新疆實地考察。回京歷任陸地測量總局局長。1916年1月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