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咨府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清政府改革官制,將原來的練兵處併入陸軍部,其軍令司改為軍諮處,附於陸軍部。下設總務廳,置軍咨使二人,以副、協都統正參領充任。又設五司(測地司,第一——第四司),分任執掌。

1909年,清朝末期效仿德國,軍諮處奉旨獨立,脫離陸軍部,名稱不變,作為獨立的軍令部門,地位相當於輔佐攝政王載灃統率全國武裝力量的“總參謀部”。毓朗被任命為軍諮處管理大臣。
1910年清朝改制,撤銷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但不再管理軍事事務,轉由軍諮處負責,軍諮處直接向皇帝負責。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後,將軍諮處改為軍諮府。原管理大臣改稱軍諮大臣載濤、毓朗為軍諮大臣。
軍咨府下設7廳,分別為總務廳,第一廳(作戰),第二廳(情報),第三廳(交通與通信),第四廳(測量),第五廳(史志)與海軍廳,廳下設科。
其中成立於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的軍諮處第二廳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對外的間諜機構。第二廳下設五科:第一科“掌管日本、朝鮮之諜報及對其作戰法,並該國駐紮武官調查員事宜”;第二科的偵察對象是俄國;第三科負責“英、美與用英語國及其屬地”;第四科的偵察對象是“德、奧及用德語國及其屬地”;第五科負責“法、意及用法語國及其屬地”。該廳編有廳長1人,副官1人,科長5人,一等科員13人,二等科員13人,三等科員10人,一、二、三等錄事共15人,額外科員、錄事無定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