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異特龍非常聰明,會圍攻大型獵物,是一種龐大、兇猛的肉食性恐龍。
在獸腳亞目之中,異特龍的頭顱骨、牙齒與身體的比例適中。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依據一個長度為84.5公分的異特龍頭顱骨,估計該個體的身長為7.9米。每塊前上顎骨各有5顆牙齒,牙齒的橫剖面呈D形,而每塊上顎骨約有14到17顆牙齒;異特龍的牙齒數量與骨頭大小並不呈正比。而每塊齒骨約有14到17顆牙齒,平均數量為16顆。越往嘴部深處,牙齒就越短、狹窄、彎曲。異特龍的牙齒都為鋸齒狀。這些牙齒很容易脫落,所以它們會不斷地生長、替代,並成為常發現的化石。霸王龍嘴裡有60顆牙齒,異特龍牙齒更多,有70顆,而且每顆牙齒像匕首一樣鋒利,所有的牙齒向後彎曲,用於撕開獵物的肉。異特龍頭骨化石
異特龍被認為是種主動攻擊的大型掠食者。根據蜥腳類恐龍骨頭上的異特龍齒痕,以及與蜥腳類化石一起發現的零散異特龍牙齒來判斷,異特龍可能以蜥腳類恐龍為獵食對象,或是搜尋它們的屍體為食。另外有明確證據顯示異特龍曾經攻擊過劍龍,例如一個異特龍的尾椎上有個部分痊癒的傷口,這個被刺穿傷口的形狀符合劍龍的尾刺;另外,在一個劍龍的頸部骨板上有個U形的傷口,與異特龍的嘴部形狀符合。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Paul)提出異特龍不可能以蜥腳類恐龍為食,除非採取群體方式獵食;因為異特龍的頭部大小屬中型、牙齒相對較小,體型也無法與同時代的大型蜥腳類恐龍相比。另一個可能則是異特龍以幼年蜥腳類恐龍為獵食對象,而不獵食完全成長的蜥腳類恐龍。90年代與2000年的研究可能解答了這個問題。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將異特龍與一些生存於新生代肉食性哺乳類相比,發現類似的適應演化,例如:顎部肌肉的縮小、頸部肌肉的增大、以及將顎部左右撐開的能力。雖然異特龍的牙齒並非如這些哺乳類呈軍刀狀,巴克提出了另一種異特龍的攻擊方式:上顎的短牙齒會形成類似鋸子的小型鋸齒表面,可切入獵物肉體。這種型態的顎部可使異特龍採取撕咬方式攻擊大型獵物,消耗獵物的體力。異特龍捕食橡樹龍情景再現
埃米莉·雷菲爾德(Emily J. Rayfield)等人使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異特龍的頭顱骨,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根據其中的生物力學研究結果,異特龍的頭顱骨非常強壯,咬合力相當大。異特龍的咬合力可以達到3-8噸,而且它們的頭顱可承受約55000牛頓來自於齒列的垂直壓強。這個研究也提出異特龍使用頭部來撞擊獵物,並張開大口、撕咬獵物。這個研究認為異特龍的頭部結構允許它們採取不同的獵食模式來攻擊不同的獵物:它們的頭部較輕型,可攻擊較小、較靈活的鳥腳類恐龍;但頭部有足夠的強度承受撞擊,可允取它們採取伏擊方式攻擊較大型的劍龍科與蜥腳類恐龍。
長久以來,半科學文獻與大眾讀物都將異特龍描述成以群體方式獵食,並以蜥腳類恐龍與其他大型恐龍為獵食對象。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從脫落的牙齒、大型獵物的被咬過骨頭研判,異特龍具有親代養育的社會行為。巴克認為成年異特龍將食物帶到巢穴中,以供幼年異特龍食用,並防止其他肉食性動物找到它們的食物。
異特龍的原型標本(編號YPM 1930)被發現於科羅拉多州卡農城北方的花園公園,由一小群破碎骨頭所構成,包含三節脊椎、一個肋骨碎片、一顆牙齒、一個趾骨、以及右肱骨主幹部分;而右肱骨最常被後來的研究提及。在1877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根據這些化石,把這種生物定名為異特龍,並把其模式種正式命名為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種名fragilis來自拉丁語,意即“脆弱的”,是指它們脊椎骨的輕盈特點。
在競爭的過程中,科普與馬什並沒有持續地進行他們與他們下屬的挖掘工作。舉例而言,班傑明·福蘭克林·馬奇(Benjamin Franklin Mudge)在科羅拉多州花園公園發現異特龍的原型標本後,馬什便轉向懷俄明州進行新的挖掘工作;而在1883年,M. P. Felch重新開始花園公園的挖掘工作後,卻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異特龍化石,以及數個部分骸骨。另外,科普的一個挖掘工人H. F. Hubbell,在1879年於懷俄明州的科摩崖發現了一個異特龍標本(編號AMNH 5753),但他沒有提到化石的完整程度,所以科普從未看過這個化石。在1903年,科普死後數年,這個標本被發現是當時最完整的獸腳類恐龍之一,並在1908年開始展覽。在一個由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所繪製的圖畫中,編號AMNH 5753的異特龍跨越在一隻迷惑龍身上,吞食著迷惑龍的屍體。雖然這是第一次將獸腳類恐龍描繪成站立姿態,但當時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大艾爾”復原圖
異特龍名稱的重複使得研究變的複雜,並隨者馬什與科普的競爭而惡化。在當時便有一些科學家,例如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提出有太多相關名稱被重複建立。在1901年,威利斯頓便指出馬什自己也無法分辨出異特龍與Creosaurus的差異。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在1920年嘗試將這些複雜的名稱整理、歸類。吉爾摩爾認為萊迪用來命名腔軀龍的尾椎,其實跟異特龍的尾椎一樣;因為腔軀龍較早命名,所以取代異特龍。在接下來的50年,腔軀龍取代異特龍,成為正式的名稱,直到詹姆斯·麥迪遜在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新的異特龍化石,並出腔軀龍的化石材料無法鑑定,發現地點也不清楚,應該採用異特龍這名稱。腔軀龍為非正式的用法,只用在區分吉爾摩爾與麥迪遜兩人重建的不同形態頭顱骨。
早在1927年開始,猶他州艾麥里縣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恐龍採石場便有了零散的發現,威廉·斯托克斯(William J. Stokes)在1945年於《科學》雜誌描述了這個採石場,但直到60年代,才開始了大型的挖掘計畫。在1960年到1965年期間,在接近40個機構的合力挖掘之下,該採石場出土了數千塊骨頭。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著名原因包含:大部分骨頭都屬於脆弱異特龍,例如在2006年,73個出土的恐龍個體中,至少有46個屬於脆弱異特龍;這些化石不呈天然狀態,而且互相混合;將近有10多個科學研究討論了該地點的化石埋葬狀況,形成不同、互相矛盾的解釋。對於該地的成因,包含大群動物深陷在泥濘之中、乾旱導致大群動物困在水窪之中。無論正確的成因為何,當地發現的大量異特龍化石使得科學家可以詳細地研究它們,使得異特龍成為了解最多的獸腳類恐龍之一。該地所出土的異特龍化石几乎包含各種年齡與大小,身長範圍從1公尺到9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