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跳馬源於
羅馬帝國末期的騎術訓練。初跳真馬,後改為與真馬外型相似的
木馬,並配有
馬鞍。1719年將馬腿改為立柱,1795年德國的
維斯首先去掉木馬的馬頭,1811年揚又去掉馬尾,將兩端改為圓形,馬身用皮革包制。1836年德國的
施皮茨在學校體操節首次表演跳馬,1877年德國規定跳馬必須助跑6步,從正側兩個方向過馬和做1~2次支撐動作。馬長1.60米,男子跳縱馬,馬高1.35米,女子跳橫馬,馬高1.20米。跳馬決賽時每隊最多兩名運動員參賽,只有在團體賽中跳馬
成績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參賽資格。只比
自選動作。將運動員團體賽中
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總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跳馬決賽中自選動作的得分,作為最後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男、女滿分均為20分。從1992年奧運會起,團體分不帶入單項賽,僅以自選動作的比賽成績確定名次。男、女跳馬分別於1896年雅典奧運會和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隨著2001年至2004年體操新規則的執行,體操運動員做跳馬時用的“馬”也要換成新的。新馬的馬面是一段水平面和一段斜面的連線,總長為1.2米,
馬內有弓型鋼板以增強彈性,新馬的寬度為0.9米,男女跳馬從外形上完全一樣,只是在高度上不同,男用仍為1.35米,女用為1.25米。跳馬動作是由用木馬訓練騎術演變而來。如跨上跨下的動作演變為
鞍馬的單腿擺越;跳上跳下的動作發展為跳馬運動。1812年德國體操家F.L.楊在體操場上,設定了一種用作跳躍練習的無頭有尾有鞍的木馬。1820年,
瑞典體操學派創始人P.H.林的體操館中,除了有3匹有頭有尾的木馬外,還出現了
跳箱、“山羊”等跳躍器械。1836年,
德國體操家A.施皮斯舉辦的學校體操節中,第1次列入了男子跳馬表演。1877年德國舉行的體操比賽中,男子跳馬規定動作有6步助跑的限制,並規定了從正、側兩個方向過馬和撐手1~2次的動作。1896年,男子跳馬被列入國際比賽項目。1960年以前國際比賽男子用的縱跳馬長1.80米,高1.30米。以後改為長1.60米,高1.35米。男子跳馬的助跑距離為25米, 助跳板最高點高度為15厘米(外加1厘米厚覆蓋物)。正式比賽用的跳馬有具體
規格要求。
項目分類
由於男子體操運動也有跳馬項目,女子跳馬越來越多地運用男子的動作,因而女子跳馬也變得越來越精彩。今天,許多十一、二歲的女子體操運動員都可以完成許多以前只有男子運動員才敢嘗試的動作。男子跳馬與女子跳馬相似,也是一個馬上的翻騰動作。
助跑是不被判分的,但卻很重要。好的助跑(速度快、踏跳準)會帶來高的騰空,這對完成跳馬動作相當重要。跳馬運動員起跳後用手推馬,使自己二次
騰空,其他身體部位不能觸馬。動作難度越大,裁判越能放過一些小的不足。但有一點,特別是年輕運動員應該知道,如果你嘗試超過了你的技術能力範圍外的過難的動作,也會被裁判扣分的。
跳馬動作可根據人體騰越過馬時的姿態分為水平型和翻轉型兩大類。一個完整的跳馬動作是由助跑、起跳、第1騰空、推手、第2騰空和落地等緊密相聯又相互影響的 6個部分組成。跳馬運動能增強
肌腱、
韌帶和
關節的力量,對發展下肢和肩帶
肌肉的爆發力有特殊作用,在
體育教學和部隊訓練中這個項目常被採用。一般在做初級練習時使用的跳躍器械還有“山羊”、
跳箱。
女子跳馬:跳馬長1.6、寬0.35米、高1.25米,女子跳馬為橫馬。所有跳馬動作必須用雙手撐馬,助跑的長度根據個人安排。
男子跳馬:跳馬高1.35米。跳馬是由
助跑開始的,以雙腿併攏起跳完成的跳躍騰空動作,跳馬的助跑最長距離為25米,助跑允許中斷,但不允許返回重新跑,跳馬要求騰空有一定的高度和遠度。
技術特點
男子運動員在比賽中要做用
手臂支撐一下的跳躍動作,包括各種水平騰越、
手翻轉體、手翻接空翻和第1騰空或第2騰空加做轉體等。各種動作都有相應的難度。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跳馬動作以各種手翻、水平騰越、近端垂直騰越為主。60年代初,日本運動員山下治廣創造了手翻屈體、增加騰空高度的“山下跳”。山下在1964年奧運會上獲得了這個項目的冠軍。嗣後,日本運動員
冢原光男又創造了
側手翻轉體90°接後空翻,奪得了1970年第17屆
世界體操錦標賽的跳馬冠軍,這個動作也被命名為“冢原跳”。“冢原跳”開闢了側手翻接空翻類動作的新領域。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手翻接空翻類型的動作已普及。以後,日本運動員笠松茂又創造了“笠松跳”──側手翻接
側空翻轉體270°。
日本運動員在這個項目上一直保持著領先和創新的地位。1979年
古巴運動員也做出了
前手翻接前空翻兩周的動作。這項運動正向著多周空翻、多度數轉體的方向發展。女子跳馬為橫跳馬。比賽用的跳馬的長、寬與男子相同。1975年以前,馬高1.10米,隨著女子跳馬技術的發展,第 2騰空難度
的增大,從1976年起,馬高改為1.20米。助跳板規格與男子同。女運動員也要完成各種支撐跳躍動作。動作類型有:各種手翻,手翻接空翻,手翻接空翻並轉體,水平騰越,各種第1或第2騰空的轉體動作(圖4)。50年代初期和中期,女子跳馬動作以倒立轉體、手翻類動作為主。60年代,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進入70年代,有了空翻轉體和跳起轉體再撐馬等類型動作。1974年,羅馬尼亞13歲的N.科馬內奇,首先在巴黎國際體操邀請賽中跳出了當時只有男子運動員才能完成的“冢原跳”。以後,手翻接空翻和手翻接空翻並轉體類型動作遂在女子體操比賽場上不斷出現。
經典動作
程菲跳:學名——“踺子後手翻轉體180度接前直轉體空翻540度”項目——跳馬
2005
墨爾本世錦賽,
中國體操隊“兵敗雅典”之後參加的第一場國際大賽。處於低谷的中國體操隊需要一個亮點,一方面振奮軍心,另一方面重新回到媒體和公眾的視線,引起大家的關注。這個“亮點”,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最好是一個得到命名的高難動作,並且以此奪取世界冠軍,才是最佳的炒作題材。幸運的是,2005年就有一位天才運動員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吹響了中國體操隊在雅典後重新崛起的號角。她就是
程菲,而這個動作就是大名鼎鼎的“
程菲跳”。
觀賽禮儀
觀看體操比賽應提前到場,比賽結束後再退場。進出場地要有序,不要擁擠,要尊老愛幼。比賽時,不要隨意走動,最好在比賽暫停或休息時再走動。在場地內不要高聲說話,應舉止文明,不隨地亂扔雜物,禁止
吸菸。觀賽時應將手機關機或設定在振動、靜音狀態。學習必要的競賽知識,既要看運動員優美的動作,也要看其動作技術和風格。既要欣賞運動員精湛的技藝,也要感受他們的頑強作風和內在品質。既給該國選手加油,也給外國運動員鼓掌。做到熱烈而不狂躁,有激情而不失分寸。
運動員做動作前需要排除一切雜念,寧神靜氣,做動作時要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所要完成的動作上。觀眾此時應全神貫注地觀看,不要鼓掌加油,不要歡呼,更不要喊運動員的名字。拍照不要使用
閃光燈,因為閃爍的燈光會分散運動員的注意力,影響運動員對空間高度和時間方位的判斷,甚至可能造成比賽失誤或者受傷。在運動員即將出場時吶喊加油,在運動員動作結束時鼓掌,才是得體而恰當的行為。體操是由
裁判員打分的項目,當你認為有裁判不公的現象時,不要起鬨,不要衝動,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這種不公也許只是因為你對規則了解不夠,而鼓勵運動員、理解裁判員,繼續觀賞下面的比賽是最好的選擇。比賽結束,離開場館時,請將垃圾隨身帶出場外。
比賽規則
男女運動員跳馬的助跑距離最長為25米。所有跳馬動作必須通過用手推撐跳
馬來完成。第一次跳馬結束後,運動員應立即返回到開始位置,出示信號後,再進行第二次試跳。以男子跳馬(“A”分)為例,運動員在資格賽、團體決賽和全能決賽中必須完成一個跳馬動作。想獲得跳馬決賽資格的運動員在資格賽中必須跳兩個動作,這兩個動作必須是不同結構組的動作,而且第二騰空動作不能相同。
在完成每一次跳馬動作之前,運動員必須向A組裁判員顯示該動作在規則中對應的動作號碼。號碼顯示牌可由他人幫助完成,出現顯示錯誤時不對運動員進行處罰。
如發生下列情況之一,則A組裁判員和B組裁判員出示零分:
①運動員有助跑,踩了
助跳板和/或觸及馬而沒有做動作;
②助跑中斷,運動員返回第二次助跑,所跳的動作極差以至無法辨認或腳蹬馬;
③運動員任何一隻手兩次撐馬;運動員跳過沒有支撐過程,即兩手都沒有觸馬;
④運動員沒有用腳先落地,這意味著至少有一隻腳必須在身體其它部分之前接觸墊子;
⑤運動員故意側向落地;
⑥
靜止動作、分腿動作、第一騰空有空翻,上板動作前做動作;
⑦在資格賽中,運動員想獲得單項決賽資格及在單項決賽中,運動員在第二跳時,重複第一跳的動作。
世界冠軍
歷屆奧運會男子冠軍
奧運會年份中文姓名國家/地區
2008年北京
布拉尼克 Leszek Blanik 波蘭
1932年洛杉磯古列梅蒂義大利
歷屆奧運會女子冠軍
奧運會年份冠軍國家/地區
2000年
悉尼扎莫羅德奇科娃俄羅斯
1964年東京查斯拉維斯卡捷克
1960年羅馬尼克拉耶娃蘇聯
歷屆世錦賽跳馬冠軍
時間 比賽名稱 地點 運動員 國家
2005第38屆(單)澳大利亞墨爾本
德拉古萊斯庫羅馬尼亞 2003第37屆美國阿納海姆
李小鵬中國
2001第35屆荷蘭根特德拉古萊斯庫羅馬尼亞1999第34屆中國天津
李小鵬中國
1995第31屆日本鯖江涅莫夫俄羅斯
1994第29屆(單)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謝爾博白俄羅斯
1983第22屆匈牙利阿卡皮揚蘇聯
1981第21屆蘇聯黑曼東德
1979第20屆美國季佳京蘇聯
1978第19屆法國清水日本
1966第16屆聯邦德國松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