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丈跳馬節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古丈縣
起源,活動內容,媒體報導,跳馬舞,
起源
土家族跳馬節,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時間為農曆春節後第一個馬(午)日,屬闔族連寨節日性酬神歌舞盛會,流行於古丈縣土家族地區。
相傳明朝初年,初徙湘西古丈縣的土家勇士魯力卡巴的後裔,經常遭受官匪欺擾。一個大霧瀰漫的早晨,村寨青壯一齊出動,殺向敵陣。敵人驚恐萬狀,朦朧中見來的儘是些騎著高頭大馬的壯漢,刀光劍影,風聲鶴唳,嚇得魂飛魄散,不戰而潰。從此,安寧,六畜興旺。為了顯示力量,祈望年豐,遂舉行跳馬活動,相傳至今。
活動內容
馬活動包括許馬、扎馬、跳馬三個階段。據史料記載:“扎馬數匹,全身糊以黑白黃紙,外加粉飾,如馬一般。馬腰間特用竹塊扎兩圈孔,以便人身穿入孔內,表示形同騎馬狀態。賽跑時,無異馬跳之姿勢。”跳馬節歷時三天三夜,包羅了梯瑪酬神祀典、賀馬、抬老爺、操旗、調年、西可樂、出馬、跳馬、燒馬、審老爺、燒老爺等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表演。雄雞啼鳴,鐵炮三響,各路旗手引著馬隊向馬場進發。十二名騎士駕著各自假馬,以跳代跑,威風凜凜地躍進馬場。馬鈴叮噹,鞭炮震天,鼓鑼齊鳴,地動天驚。驃悍的騎手大顯身手,揮舞篾刀,以粗獷的馬步,多變的陣容,優美的造型,雄健的舞姿,贏得觀眾的熱烈的掌聲和喝彩,從而角逐勝負。事畢,主賓相約,男歌女唱,吹樂跳鼓,隨人所好,盡興娛樂,直至天亮。
跳馬集歌舞技藝為一爐,再現了土家先民生活、勞動、戰鬥、祭祀場面,對研究湘西土家族的遷徒、習俗、心理素質和民族文化均有極高的價值。
媒體報導
1989年,中央電視台在“神州風彩”欄目中向全國播放了《土家跳馬節》盛況。1991年10月,“中國少數民族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20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觀看了古丈代表隊土家跳馬表演,給予高度讚揚。
特別要說明的“跳馬”淵源及變遷的是:湘西著名學者石啟貴先生著書中的“苗人跳馬”,指的是1957年以前湘西地區為苗族土著民族地區,故有“苗人跳馬”之說,1957年後,行政區劃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一來,流傳跳馬民俗活動的地區相應被區劃為土家族地區。跳馬內容中的“西可樂”等均為土家語。
跳馬舞
原是太平、宋家兩地土家族人民每遇災荒疾病,許馬跳馬敬山神土地的迷信舞蹈。許馬、可許9匹至12匹。馬用篾條扎架,各色布料做皮,枇杷樹葉做耳朵,棕絲做馬鬃和馬尾。農曆正月十五日,祭成祖宗之後,第一個屬“馬”的日子為跳馬日。前3天,每晚幾十人化裝山神,在馬場表演打粑粑、送春書、犁田等活動,“馬”日晚上,鐵炮3聲、嗩吶、長號、鑼鼓齊唱,3人1匹馬(1人牽、1人騎、1人趕),由兩個旗手引向馬場。路上每隔1米,燒一把油香照明,一路馬鈴鐺鐺,鑼鼓喧天,到跳馬場後,僅由鼓點指揮,隨著鼓聲節奏起舞造旗。即一、二拍位準備式,三拍位舉起旗、揚起馬,四拍位休止,如此若干次後,鼓點越敲越密,馬越跑越快,最後鑼鼓重擊“冬冬冬”3聲,全部人馬急奔出場,將馬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