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幡神

跳幡神

跳幡神是流傳於江蘇省溧陽社渚鎮嵩里村的傳統祭祀舞蹈,明萬曆年間就興盛於中國民間,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祠真君誕辰,幡神隊起舞祀在阡陌之間。

跳幡神於1982年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2006年進入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成為江蘇省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3年12月11日,由中宣部審批、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頒發的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這在常州民間文藝歷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也是首次榮獲民間文藝集體表演項目的國家級最高獎。

2015年,嵩里村“跳幡神 ”被認定為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幡神
  • 地理位置:溧陽市社渚鎮嵩里村
  • 屬性:民間文化、儺文化項目
  • 演出時間:每年正月
  • 參加人數:約150人
  • 級別:江蘇省級非遺項目
  • 榮譽:2013年獲得民間文藝“山花獎”
簡介,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活化石,春風吹紅了這朵爛漫的山花,跳幡神的精彩過程,跳幡神跳上了中央電視台,如何續寫它的神話,山花獎獲得者,社渚鎮儺文化,儺文化藝術節,舉辦中國儺文化藝術節和儺文化博物館開館,

簡介

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活化石

儺文化源於新石器時代,商代的甲骨文證實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源頭。儺文化的套用,西周王朝首當其衝,待到漢代已盛行於世。在宮廷,季春時節,主祭官披熊皮、戴面具、穿黑衣、手執戈盾,率領眾奴隸在宮廷內驅邪逐疫,謂之大儺、皇儺;軍隊征戰前舉行儺祭儀式,以壯軍威,謂之軍儺;王朝倡導,民間風行,祀福消災,謂之鄉儺。漢代儒家思想強盛蓋世,儺文化漸從王宮淡出,走向消亡,可在民間深入人心,終年不絕。
嵩里跳幡神是一種融中原民間祭祀文化與江南農耕宗教文化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舞蹈,是我國3000多年來民間儺文化遺存的一種活態形式。 跳幡神以起儺、行儺、演儺、圓儺四個程式,表現驅邪逐疫、感恩天地、祈 盼豐收、祝福平安的主題。整套舞蹈動作簡樸、粗獷、奔放、有力,是中原文化 與江南農耕土著宗教文化相融相生的豪放、大氣的藝術表達。

春風吹紅了這朵爛漫的山花

社渚鎮儺文化產生於兩宋時期,隨著大批中原人的遷入而傳承至今。五百多年歷史跌跌撞撞,社渚的儺神廟毀毀建建,毀的歲月,村民悄然藏起神像、面具;建的年代,神像、面具奇蹟般出現在廟堂。如今,儺祭儀式又興盛了,就像原野上茅草,在春雨中破土而出,顯示著強盛的生命活力。民俗藝術隊伍中,除了嵩里跳幡神,還有蔣塘竹馬燈、乘馬圩凍煞窠、大田跳五猖、劉家邊跳祠山等。這一支隊伍的誕生,在經濟發達、文明進步的蘇南地區,也許會出人意料之外。
跳幡神
儺文化在這塊土地留著深刻的烙印,溧陽有句俚語:蔣塘竹馬嵩里儺。嵩里村附近幾個村世代敬儺,“文革”期間,“破四舊”的烈火,曾經將它燒得肢殘體傷,但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又吹紅了這朵爛漫的山花。在振興儺文化的時期,嵩里村又發現明代普濟寺遺址的古碑,上面“咚咚社日楓林渡,旌旗飄揚神鴉舞”的詩句,加倍增強了發掘和保護儺文化的決心。聯想當年瀨水河畔鑼鼓喧天、幡神起舞的壯觀場景,村民們在稻穀登場,農忙轉閒,開始自籌經費,購置盔袍、道具、樂器,相聚排演。待到臘月底和正月初,一支支浩浩蕩蕩的隊伍,走鄉串村,祭祀山神,求祥納福,祈盼豐收,給節日增添濃郁的歡樂氣氛。
據清光緒五年編篆《溧陽縣誌》記載: “明代萬曆年間,嵩里普濟廟建於西北,供奉祠山真君,真君姓張名勃……,二月初八誕辰走祀。而在西鄉一帶,真君出會,幡神起舞,常在五穀之年尾歲首。”。每逢年終歲首,嵩里進行以驅邪逐疫、感恩天地、祈盼豐收、祝福平安為主題的跳幡神。 據專家考證:跳幡神是江南地域風格獨特的儺舞。
跳幡神跳幡神
跳幡神中斷於太平天國運動,一直的清朝鹹豐年間,有一次一群放牛娃在廟基上玩耍,在一塊青石板下發現了一個紅漆木箱,啟封開箱,原來全套跳幡神的面具、服裝、盔甲和兵器。族長老人湯恆年意識到是菩薩顯靈了於組織村裡的青壯年披掛戰袍,頭戴面具,手持兵器,儺舞佇列浩浩蕩蕩,伴隨著喧天的鑼鼓從本村跳到鄰鄉,邊行邊舞邊祀。就這樣“跳幡神”延續至今。
嵩里儺事活動主要有“請神”、“娛神”、“敬神”等內容。“請神” 中又分“立案”、“上燈”、“開暗門”、“請神面”、“唱早春”四道儀式。“值符神”被請出後,便進村逐戶“唱早春”,通報明日進行演儺活動。“唱早春”有近百行唱詞,句式工整押韻,琅琅上口,吟唱中飄逸著音樂美和韻律美。

跳幡神的精彩過程

社渚跳幡神社渚跳幡神
嵩里跳幡神,有起儺、行儺、演儺、圓儺四個程式。 每年除夕夜,獻祭三牲等,舉行“起儺”儀式。每年的除夕之夜,嵩里村的湯姓男子都不約而同聚集在一起,在那歷經劫難的神像面具前供奉乾果糕點,點燃紅燭,溫熱香爐,人氣伴和繚繞香菸,滿屋升騰盤旋神聖之氣。
大年初一清晨,舉行“行儺”儀式。一陣足千鞭和足斤爆竹同時炸響,長者擺放三牲祭:豬頭、整雞、全魚,三拜九叩後就取出塵封的面具,眾人或披掛戰袍、或戴神面具、或捧神具法器、或掮神旗打羅傘。儺神佇列浩浩蕩蕩地從本村 巡迴到鄰鄉,邊行邊舞邊祀。每進一村村口都有三牲祭供,每經一戶戶主都供果 焚香,爆竹聲聲,此起彼伏。 回到嵩里土場上,舉行“演儺”儀式,是跳幡神最出彩的地方,分為上、下兩 場。
上半場,在鼓聲和嗩吶聲的奏鳴里,八匹小竹馬,在“走馬鑼”聲中上場, 小竹馬追逐撒歡,角力嬉戲;接著是“三聖”:“開路神”、“壓陣神”、“報信神”上場,作大刀舞,間以吼聲。舞蹈由單手握刀、雙手握刀、雙手交叉握刀、 雙手豎握刀、雙手平握刀、轉翻身、過門、原地過門、平刀、交叉平刀、面刀、 砸腳、控具頰、掛刀、單頰花、滾刀、面頰、雙頰花、刺喉、背頰、撩刀、垛刀等二十二個動作組成。在每一路動作,配合默契,刀滾人轉,有條不紊,使人看 得眼花潦亂。
下半場,五路幡神(青、白、紅、黑、黃)暨(東、南、西、北、中)表演。 每位幡神分別著五色靠旗,黃色代表中方,象徵日正中天;青色代表東方,象徵旭日東升;赤色代表南方,象徵萬物甦醒;白色代表西方,象徵地大物博;黑色 代表北方,象徵豐收在望。五路神,念念有詞,似唱如吟,動作簡樸,張揚原始 野性。他們的動作是由作揖、分紙篤、拉紙篤、撩紙篤、繞紙篤、伸刀並各擺開 陣勢,雙洗臉、四吊角、破十字、雙人搶背、搶背伸刀,組成剪刀快之一、之二、 穿城、單梅花、雙梅花、二龍出水、幡神四撩角。此時,嗩吶(招軍)高奏,鑼 鼓喧天,鞭炮齊鳴,鑼鼓聲越奏越快,五路幡神越跳越歡,在周圍眾神與村民百姓陣陣呼喚聲中,“演儺”儀式終場。
整個表演過程頗為神秘而激烈,使人仿佛置身於先民胼手胝足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情景,又看到神鬼人,儒釋道融為一體的驃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 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妄、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和藹、溫柔、慈祥 等等性格的舞動。表演開始後,報馬縱橫跳躍,穿梭往來。旗手手舞大刀大吼喝 道,或作鯉魚纏草狀,或扮燕子撲水姿。東西方神手執巫紙對舞穿行,南北方神踢腿旋轉魚貫流行,中央主神方步穩重,俯仰天地。五路神共同舞蹈,念念有詞 動作簡樸,充滿原始性。加之鼓樂喧天,磬鈸激越,招軍高亢,襯托著莊嚴隆重 的氣氛。既有對神的威嚴的肅穆,也有百姓祛邪納祥的歡愉,充滿陽剛之美、威武之美、原始之美。舞姿既有巫舞的特點,亦頗具古典漢舞之韻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嵩里跳幡神,既祭神、且娛神,從大年初一跳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六這天,舉行“圓儺”儀式:把神面、神袍、神器、旗幡等回歸原處供奉。跳幡神是中原文化與江南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民間藝術產物,成為原生地百姓春節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活動,乃至成為江南地域現代節慶活動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牌,對於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提升區域特色文化的影響力,將越來越顯示其重要作用。

跳幡神跳上了中央電視台

社渚儺舞與眾不同,它既有唱詞,又有風格粗獷、勁猛的幡神表演,這和只舞不唱的江西儺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歷史洗滌了塵埃,社渚儺文化以嶄新而獨特的風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引起了社會各界層的重視。1982年,社渚跳幡神資料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分卷》出版發行。1991年,韓國著名漢學家任東權先生,專程來到社渚嵩里村,觀看了跳幡神表演,對“大刀舞”、“幡神舞”等主體儺舞給予極高評價。
隨著社渚儺舞的嶄露頭角,中外專家屢屢走進社渚,尋找儺文化源泉。許多電視台錄製了專題片,多次播出,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社渚的跳幡神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9月16日,社渚鎮政府、市文聯、市民協將“跳幡神”推向江蘇首屆中秋民俗節暨2008中國南京國際桂花節,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四套和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紛紛予以拍攝採訪,《新華日報》兩次刊登了演出照片,《中國藝術報》也發了圖片;在十支演出隊伍中,跳幡神名列首位;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領導給予高度讚揚,稱它為江蘇民間文藝表演的一大亮點!
跳幡神跳幡神
2008年11月15日,一村一品國際研討會在美麗的天目湖畔拉開帷幕,來自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農業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和高棉、蒙古、日本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四百多名政要、工商界、學術界、企業家、農民代表,對社渚儺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的外賓和表演者合影,有的外賓當場打開攝像機,要將社渚儺文化帶回去研究。
令人振奮的是,2009年2月2日,中國民協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陶思炎與常州民協、金壇民協多位領導專家赴社渚鎮觀摩考察儺文化,對社渚儺文化活動給予了肯定,認為這是江南地區少見的活態儺文化表演形式,氣勢磅礴,表演和欣賞價值極高,應該好好保護和傳承下去,在成功申報省級非遺的基礎上,抓緊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有關專家認定,社渚跳幡神就是儺戲在江南的遺存。儺戲,被稱為“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著名戲劇家曹禺曾說:“儺戲所承載的文化現象是我們民族的又一道“文化藝術長城”。這種古老而又神秘的戲劇形態,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蔣塘的竹馬燈和乘馬圩的凍煞窠與跳幡神同出一轍,也是儺文化系列。中國儺戲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對這一發現持肯定態度,他認為,溧陽儺戲的發現填補了蘇南地區文化演變缺失的一環,也將成為研究蘇南文化和其它地區文化內在聯繫的重要佐證。
跳幡神跳幡神

如何續寫它的神話

毋庸置疑,社渚儺文化已成為溧陽文化的星級品牌。它為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促進地方旅遊事業、吸引外商投資提供了良好契機。面對“長三角”地區僅有的獨特文化,應該感到自豪與欣喜,可欣喜後的思考又是那么沉重。“得天獨厚、後繼乏人、前景堪憂”,也許是社渚儺文化處境的真實寫照。隨著經濟大潮和現代文明的衝擊,隨著老藝人們年齡增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相當一部分鄉民選擇離開村莊,儺文化的傳承勢必要出現斷代現象。即使少量有興趣的留村年輕人,也要外出打工,平時演出排練幾乎不可能,只有年底才能湊合班子,演出幾天而已,在挖掘文化整合資源方面更是後繼乏人。
跳幡神跳幡神
儺文化是塊響噹噹的文化品牌,許多地方納入了政府規劃。南昌市紅谷灘紅角洲臥龍山投資數千萬元,興建以儺文化為主題的世界面具公園,如今20座高6米的大型儺面雕塑已矗立在公園內;黑龍江北極島,也以非凡的氣度,建造了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儺園,現已經黑龍江省民族委員會認定,是北方草原僅存的草原儺。北極島儺園被《中國旅遊》雜誌選為封底,由此吸引了全國眾多的旅遊團;南昌舉辦國際儺文化藝術周大型活動,邀請日本、韓國等國際友人前往觀光交流;江西萍鄉利用儺面具的雕刻,發展了一支藝人隊伍,解決許多人的就業問題;去年,我國已經籌備申報世界非物質遺產,將儺文化推向國際文化圈。社渚儺文化,戴著神秘的面紗朝我們走來,讓我們觸摸到祖先的靈魂,可是我們又該如何續寫它的神話?
我們期待政府的規劃,也期待各界有識之士,以民間文化原生態地為基礎開發旅遊,利用“水、村、山”自然要素,突出鄉土文化特色,配合政府投資建造動態儺文化園,形成社渚文化旅遊圈,再創“長三角”旅遊亮點。那么這個瑰麗的“文化空間”,就將與天地共存、永續傳承。
社渚儺文化,這個人類的始祖文化,正在走進國際視野。
跳幡神跳幡神

山花獎獲得者

2013年12月11日,從吉林省長春市傳來訊息,來自溧陽市社渚鎮嵩里村的民間儺舞“跳幡神”,一舉榮登由中宣部審批、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頒發的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領獎舞台!這在常州民間文藝歷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也是首次榮獲民間文藝集體表演項目的國家級最高獎!
溧陽市社渚鎮有著豐富的儺文化資源,跳幡神是其中的代表項目,它以祭祀“江南大禹”張渤為依託,帶面具,穿戲袍,插背旗,豎雉毛,表演形式粗獷奔放,原始質樸,走祀阡陌,走村串莊,表達了人們驅疫消災、祈福求祥的美好願望。跳幡神是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常州第一舞”,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舞蹈專家、中國儺戲研究學會副會長巫充明教授,在觀看了跳幡神表演後,稱其為“儺文化在江南最後的遺存,是儺舞的活化石!”
跳幡神
今年2月份,由市文聯所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並與溧陽市宣傳部、溧陽市文聯、民協及溧陽市社渚鎮共同組織參賽的溧陽民間儺舞“跳幡神”,作為江蘇省唯一一支代表隊,參加了在陝西省隴縣舉辦的“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暨民間民俗禮儀十一屆山花獎評比”大賽,在全國幾十支表演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金獎!又經層層評比選拔,榮獲山花獎。山花獎兩年頒一次,是由中宣部審批、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國家級民間文藝大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戲曲“梅花獎”等,同屬我國文藝界最高獎項。
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揚對跳幡神榮獲“山花獎”予以較高評價和祝賀,並表示明年正月初八來社渚現場觀摩考察。

社渚鎮儺文化

社渚歷史厚重、文化富蘊、民俗獨特,尤其是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社渚儺文化猶如綻開的一朵絢麗的文化奇葩。蔣塘竹馬燈已經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河口祠山廟會、嵩里跳幡神、乘馬圩凍煞窠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田跳五猖、劉家邊跳祠山入選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河口祠山祭鼓、帳墓祠山鼓樂、新塘跳關音、宋村關公舞、社渚龍舞、東里恩鴿鑼鼓、西里祠山舞、楊樹溝劃龍船等相繼入選溧陽市“非遺”項目。

儺文化藝術節

每年正月初八,社渚鎮人民廣場卻是人山人海一片歡騰。社渚鎮儺文化藝術節為蘇皖邊區的百姓呈上了的春節文化大餐。蔣塘竹馬燈、嵩里跳幡神、乘馬圩凍煞窠、大田村跳五猖、劉家邊跳祠山、新塘跳觀音、宋村跳關公、社渚舞龍、河口舞獅、楊樹溝劃龍船、居委會健身舞等來自全鎮的十餘支文化隊伍先後登台表演。
社渚儺文化藝術節就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展示社渚風情,推介社渚形象,不僅我們老百姓可以藉此自娛自樂,可以讓大家更多、更近地接觸文化遺產,還可以通過宣傳,加深大家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舉辦中國儺文化藝術節和儺文化博物館開館

2015年10月15日-16日,由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州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溧陽市社渚鎮儺園舉行。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劉禎、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吳曉林、常州大學副校長芮國強,省文化廳非遺處、省非遺保護中心、常州市文廣新局以及溧陽市領導出席活動。
來自全國各地及韓國美國新加坡的近百名儺文化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與會學者觀摩了社渚鎮儺文化表演,共同探討研究中國儺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舉行了“江蘇省社渚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揭牌及溧陽儺文化博物館(非遺展示館)開館儀式,並完成了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換屆工作。
社渚儺文化,源於農耕文明,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祛邪消災的民間情緒表達。從1998年起,社渚鎮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舉行“社渚儺文化”表演藝術節,已經成為社渚鎮的文化品牌。2014年社渚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文化(儺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文化),2015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社渚儺文化保護試驗區。新建成的社渚鎮儺園主要包括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