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境內村屯分別為蓋平縣(36個自然屯)和海城縣(10個自然屯)管轄;
宣統元年(1909年)鎮域歸營口直隸廳管轄;
1913年,營口直隸廳改為營口縣;
1938年,營口市政籌備處與營口縣公署合併成立營口市公署,境內村屯分別歸營口市、蓋平縣、海城縣管轄;
1946年,成立營口縣,境內原由海城、蓋平兩縣管轄的村屯劃歸營口縣;
1956年,境內成立3個鄉,即營口市第五區路南鄉、農場鄉和營口縣柳樹區江家房鄉;
1957年,江家房鄉劃歸營口市第五區;
1958年9月,路南、農場、江家房3個鄉改為營郊公社下屬的3個生產大隊;
1959年8月生產大隊改為管理區;
1961年設立柳樹、老邊和路南3個公社,屬營口市郊區;(1984年7月,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營口市郊區更名為營口市
老邊區。)
1983年8月,路南公社改為路南鄉;
1992年1月1日,撤銷路南鄉設立路南鎮;
1996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崔家、馬圈子、韓家、白廟子、大水塘、歡心甸、太和、前塘、後塘、江家房、城子、老爺廟、新立、趙平、鋼鐵、光明、董家、新興、大興19個行政村;
2003年,全鎮人口14969戶40347人,轄19個行政村,轄崔家、馬圈子、韓家、白廟子、大水塘、歡心甸、太和、前塘、後塘、江家房、城子、老爺廟、新立、趙平、鋼鐵、光明、董家、新興、大興,87個村民小組;
2009年,轄崔家、馬圈子、韓家、白廟子、大水塘、歡心甸、太和、前塘、後塘、江家房、城子、老爺廟、新立、趙平、鋼鐵、光明、董家、新興、大興1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1563萬,常住人口7萬餘人,總面積82.7平方千米;
2012年,營口市行政區劃調整,將路南鎮大水塘村(約5.48平方千米,人口18000人)劃入
西市區;將光明村(約3平方千米,人口8558人)、新興村(約1.13平方千米,人口1208人)、大興村(約3.68平方千米,人口1360人)和董家村(約1.1平方千米,人口888人)劃入
站前區,調整後轄崔家、白廟子、太和莊、歡心甸、韓家、馬圈子、前塘、後塘、江家房、老爺廟、新立、趙平、鋼鐵、城子,戶籍人口減少3萬餘人。
行政區劃
轄14個行政村:崔家席坊、馬圈子、韓家學坊、歡心甸、太和莊、白廟子、前塘、江家、城子、趙平、新立、鋼鐵、後塘、老爺廟。
戶籍人口1.22萬人,常住人口3.86萬,鎮人民政府駐崔家席坊村。
區位優勢
路南鎮位於老邊區西部,東接柳樹鎮和示範場,南鄰沿海街道(原二道鎮)、營口鹽場,西連營口市站前區,北靠邊城鎮、大石橋市水源鎮。南北約13千米,東西約12千米。
路南鎮地處城鄉結合部,發展“三邊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堅持特色產業特別抓,全力培育優勢,在夯實農業基礎,走工業強鎮之路的同時,發展第三產業。三產、市場的快速發展,不但拉動了全鎮經濟,而且使那些離地不離鄉的農民富起來,建起了別墅,購置了汽車,農村城市化已成現實。
按照“三種、兩養、一開發”的農業發展思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使農業向精品高效方向發展。以農事龍頭企業為依託,大力發展以生豬、契約雞為主的畜禽養殖業。充分利用沿海資源優勢,發展海參、海蜇、對蝦和魚類等品種養殖。圍繞營口市菜籃子做好蔬菜保護地生產,大力發展特色和綠色蔬菜品種。大力發展特色水稻、中草藥等其它種植業。同時,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水平。
發展思路
多年來,路南鎮在建設小康示範鎮中,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走城鄉一體化之路,立足本鎮,放眼全地區,提出把工業做大做強,著力打造工業強鎮。已形成了精細化工、新型材料、機加汽保、紡織服裝等支柱產業群體。截至2006年路南鎮已經擁有企業438家,其中三資企業18家,高科技企業21家,規模企業60餘家。
幾年來,路南鎮始終把對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全鎮各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為“富民強鎮”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全面開展了文明新風進家庭、文體活動進家庭、法制進家庭、科教進家庭、婚育新風進家庭、衛生進家庭等項活動。
榮譽
近20年來,路南鎮先後有7個村、2個企業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有一個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兩個村被評為全國小康示範村,全鎮科技、民政、武裝、工會等8項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婦聯、團委、文體等24個部門的工作進入省先進行列,真可謂群星璀璨、交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