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效用

跨期效用

傳統的凱恩斯消費函式存在著缺陷,即沒有考慮理性的消費者應該是在整個一生中使其效用重大化。通過建立消費者重優規劃模型,結合我國兩個階段的經濟數據,可以估計出在這兩個階段時間偏好參數與跨期替代彈性的值。

基本介紹

定義內涵,相關模型,

定義內涵

如果在決策時考慮時間因素,行為經濟學家發現,新古典經濟學在跨期決策時所依賴的折現效用模型也缺乏科學基礎。折現效用模型可通過薩繆爾森1937年發展的效用函式表現出來: 其中 。在折現效用理論中,決策者對消費束 的跨期偏好可以用上述折現效用函式來表達,決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計出未來每一期的效用流,然後通過一個統一的折現率 折算成現值,靜態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就轉化為動態的效用現值最大化問題。儘管後來的主流經濟學家對上述折現效用模型進行了改進,但其共同的問題在於:1、折現效用模型中對新的備擇計畫和現有的計畫的評價標準是相同的;2、折現模型假定了一系列結果的總價值或總效用等於每一期效用的現值總和,因此,效用的跨期分配就毫無意義,即每一期效用是獨立的;3、折現模型中每一期消費也是獨立的;4、折現模型中即時效用 不隨時間變化,任何活動帶來的福利在每一期都相同;5、折現函式 不依賴消費形式,即它是獨立於消費的;6、跨期偏好時間一致,即折現率 在每一期相同;7、邊際效用遞減時間偏好為正假定。

相關模型

從上述折現模型的諸多假定看,一個核心問題是決策者的偏好是否時間一致,如果時間不一致,那么折現效用函式就毫無意義。行為經濟學家的確發現了偏好時間不一致的有利證據 ,比如泰勒(Thaler)發現,被實驗者要求回答和15元無差異的一個月後、一年後和10年後的收入,回答結果是20元、50元和100元,這意味著一個月期界的年折現率是345%,一年期界的是120%,10年期界的是19%。即被實驗者明顯表現出時間偏好的不一致,這個結果被後來的眾多經驗實證研究和實驗研究所證實。除了偏好的時間不一致外,行為經濟學還發現:收益的折現率高於損失的折現率;小額效用流的折現率高於大額效用流;對延期的事件折現更多;在選擇結果序列時,人們更偏好遞增序列而非遞減序列;效用和消費的獨立性不成立,跨期選擇時不同時期的選擇相互影響等等。行為經濟學在對新古典跨期選擇模型進行批評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模型,比如萊伯森(Laibson)的雙曲線模型就非常著名 。
從表二可以看出,當事人在不確定下決策時,不可能顯示出偏好穩定。進一步考慮時間因素時,當事人也出現了偏好的時間不一致等現象。因此,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預期效用理論無論在靜態還是在動態都是不成立的。通過反駁後者,行為經濟學建立了自己的決策理論,並在期望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比如引入累積權重函式及其分別與收益和損失對應;考慮參考點的轉換;效用函式的非傳遞性構造;引入習慣因素;考慮自我意識等等。隨著這些研究的深入,行為經濟學的決策理論不僅得到進一步完善,而且越來越具備可實證的形式,眾多的實驗數據、場數據及微觀計量結果均證實了期望理論等行為經濟學決策模型的強大預見力,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卡尼曼獲得諾獎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