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闍(Vṛji)國,印度次大陸佛陀時代十六大國(十六雄國)之一,都城為毗舍離(吠舍離Vaishali),為梵文वैशाली(拉丁文轉音Vaiśālī、Vaiśalī等,巴利文:Vesāli)的音譯。
毗舍離城的遺址今在印度比哈爾邦瓦伊沙利(Vaishali)縣。跋闍國是離車族人的居住地,由8個部落組成共和體制,全族信奉佛教,是八王分佛舍利的國家之一,因此在佛教典籍中記述頗多。毗舍離城是當時印度次大陸的八大商業城市之一,為恆河中游的交通中心,為摩竭提國都城王舍城與僑薩羅國(憍薩羅國)都城舍衛城(Sravasti))之間的必經地。
跋闍國的全盛時期,約在佛陀在世時,曾經給恆河對岸的摩竭陀國以強大威脅,但在佛陀圓寂後3年(即公元前483年),跋闍國被摩揭陀國所滅。
據佛典記載,在佛陀圓寂百年後,在毗舍離城外的重閣精舍(重閣講堂Kutagarasala Vihara)舉行了第2次佛教結集(第二次結集),證明此時國雖破但城還在。公元7世紀之後,根據玄奘的記述,跋闍國與毗舍離城均已荒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跋闍國
- 外文名:梵文वैशाली;英文Vrji
- 存在年代: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83年
- 都城:毗舍離
- 主要民族:離車族人
- 政治體制:部落共和制
- 主要信仰:佛教
- 別名:跋耆國、拔祗國、越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