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只國

印度佛教歷史名詞,佛陀住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基本介紹

簡介,文字記載,資料,

簡介

跋只又作跋闍國跋祇、跋耆、拔耆、越只、佛栗氏、弗栗恃、毗梨只、毗離子,意譯增勝、避、聚,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種族名。《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載,摩竭陀國王阿闍世(Aja^tasattu)欲討伐跋只,曾先遣大臣禹舍(Vassaka^ra)詣佛所請示,得佛教誡,知跋只族人強而不可侮,遂築巴陵弗城(Pa^t!aligama),防其入侵。《四分律》卷五十四等亦記載,佛滅後一百年有毗舍離跋闍子比丘(Vesa^lika Vajjiputta-kabhilkhu^)由於認為‘十事非法’,而舉行七百集法。

文字記載

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玄奘旅印時(大正51·910a)︰
‘弗栗恃國周四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學。天祠數十,外道寔眾。國大都城號占戍挐,多已頹毀,故宮城中尚有三千餘家,若村、若邑也。’
此外,又記載大河東北有伽藍,其西有佛陀濟度漁夫的遺蹟,往東北百餘里,在故城附近更有阿輸迦王塔及佛的發爪塔等;該書此處之注釋雲,北人稱此地為三伐恃國。

資料

◎附︰憍桑比〈佛世時印度十六國的政治形勢〉(摘錄自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1})
在共和政府的國家裡,只剩下三個是獨立的︰一個是跋只國,其他兩個是波瓦國(Pa^va^)和拘屍那的末羅國。這三個國家中,跋只國較為富強,然而她的毀滅也比較快。(中略)佛陀出生於一個有同樣的共和政體的國家,但是釋迦族的獨立老早就被毀滅掉。跋只國人民在佛世時能夠倚靠自己的團結和力量維持著自己的獨立,他從心裡尊敬他們,那是很自然的。在《大般涅盤經》中,佛陀看見梨車人(Licchavi ,即跋只人)從遠來,對比丘眾說︰‘沒有看見過三十三天的天人的人,可以看一看這群梨車人!’
跋只人的首都是吠舍離城(Vaisa^li^),住在它附近的人把跋只人叫做梨車人。在它的東邊原是毗底訶人的國土,那裡曾出現過像經那迦(Janaka)這樣的賢王。人們從《神通遊戲經》中知道,毗底訶人的最後一個國王須密多羅(Sumitra)統治著密提拉城(Mithila^)。在這以後,毗底訶可能並歸於跋只國。
關於佛陀所說跋只國繁榮的七種方法,在《大般涅盤經》的開頭和《增一阿含經》中都有記載。《大般涅盤經》里有這七種方法的詳細闡釋。從這可以推測,在跋只國記憶體在著一種五人陪審制︰一般不會對無罪者給予處分。跋只人的法律是成文的,同時他們盡力依法律行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