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浚(朝鮮王朝開國元勛)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浚(조준,1346年—1405年),高麗王朝後期至朝鮮王朝初期大臣,朝鮮王朝開國元勛。字明仲,號吁齋、松堂,本貫平壤。出身門閥貴族,早年科舉及第,後投靠李成桂,出任大司憲,彈劾李成桂的政敵並倡行科田法,為李成桂奪權鋪路。李成桂開創朝鮮王朝後,他長期出任左政丞(首相),為新政權的穩固立下汗馬功勞,以佐命開國功臣受封平壤伯(後改稱平壤府院君)。李芳遠依然重用他,與他結為兒女親家,命他再次出任左政丞,不久退為領議政府事,旋即去世。諡號“文忠”,配享朝鮮太祖廟庭。有《松堂集》傳世。

基本介紹

  • 本名:趙浚
  • :明仲
  • :吁齋、松堂
  • 所處時代:麗末鮮初
  • 出生日期:1346年
  • 逝世日期:1405年
  • 主要作品:《松堂集》
  • 主要成就:輔佐李成桂開創朝鮮王朝,穩固新政權
人物生平,早年生涯,登科入仕,投奔成桂,佐命開國,晚年去世,歷史評價,人際關係,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趙浚的家族平壤趙氏是被高麗忠宣王列入十五個有資格與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他的曾祖父趙仁規官至判都僉議司事,祖父是趙仁規的次子趙璉,官至僉議贊成事,父親趙德裕官至版圖判書。他雖然出身門閥貴族,但毫無紈絝習氣,自幼有大志。像他這種家庭無需通過科舉,一般都是憑門蔭入仕,而其母吳氏看見新科進士的排場,嘆息道:“吾子雖多,無一人登第者,將焉用哉!”趙浚就“涕泣自誓,發奮力學”。
趙浚
趙浚家系圖
洪武四年(1371年),恭愍王在壽德宮看見趙浚夾著書經過宮門前,感到驚奇,便召見他,詢問家世後,隨即任命為步馬陪行首(一作“寶馬陪指諭”)。當時,恭愍王讓子弟衛的洪倫等人強姦諸妃,趙浚嘆息道:“人道滅矣,復奚言哉?且王以威福與奪,常與群小謀,而不及君子,今日之勢,岌岌乎殆哉!”

登科入仕

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趙浚在李茂芳、廉興邦主持的科舉中及第。是年,恭愍王被洪倫等弒殺,王禑繼位。洪武九年(1376年),趙浚任通禮門副使,並出為江原道按廉使,行部旌善郡時,有“滌盪東溟當有日,居民洗眼待澄清”的詩句,有人看出其志不小。後調回中央,累遷典法判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趙浚被崔瑩舉薦為慶尚道體覆使,負責巡察倭寇之患的重災區慶尚道。趙浚到任後,立即召見都巡問使李居仁,歷數其逗遛之罪,並斬兵馬使俞益桓,使當地官員無不畏服,隨後力戰告捷,使慶尚道稍獲安寧,遂於翌年擢為密直提學、商議會議都監事。不久又以都檢察使派往江陵交州道,對付倭寇,並獲賜“宣威佐命功臣”號。

投奔成桂

其後,趙浚不滿王禑昏庸、權奸當國,便杜門不出,以經史自娛,暗中與尹紹宗、許錦、趙仁沃、柳爰廷、鄭地、白君寧結為友,發誓推翻王禑。李成桂見趙浚器宇不凡,與他討論時事,非常投機,也“待之如舊識”。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權奸林堅味廉興邦伏誅,趙浚正丁母憂,被起復為簽書密直司事,他予以推辭。同年夏,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推舉趙浚為知密直司事兼大司憲,趙浚便不顧喪期,欣然就任。此後無論大小事,李成桂都會諮詢趙浚,趙浚由此死心塌地效忠李成桂。他倡議革除私田,行科田法,為李成桂篡國奠定經濟基礎。此外還提出了“遣使黜陟將帥守令,而民安寇戢,令百官陳得失,台吏禁奔競,省冗官,興學校,置家廟,禁火葬,厚官祿,給圭田,兩府非登三科者不除,百司皆屬六曹,大夫無加刑,工商收告身,升御史階,置館驛丞,宦者不與朝官,非有功不封君,弱子弟不授官,諸道省元帥,八縣置守令,複試定律,籍丁口,置常平,軍吏受真職,水軍食島田,私膳私書,雜使別遣俱有常刑,罪不及孥,訟毋直達,監務皆遣參官,守令專理本郡”等改革建議。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趙浚任知門下府事兼大司憲,不久即參與李成桂主導的“廢假立真”,廢黜王禑之子王昌,擁立恭讓王王瑤。不過趙浚說王瑤“生長富貴,但知治財,不知治國,不可立”,最後是通過李成桂探籌決定的。
王瑤即位後,趙浚升任門下評理,封朝鮮郡忠義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冬被任命為門下贊成事(俗稱“三宰”,即第三等宰相,僅次於侍中和守侍中),翌年正月兼左軍總制使。其時鄭夢周與李成桂的鬥爭日益激烈,鄭夢周秘密告訴恭讓王說趙浚曾反對他當國王,恭讓王便十分厭惡趙浚。再加上趙浚與鄭道傳等一起彈劾恭讓王的姻親禹玄寶(其孫禹成范是恭讓王的女婿),因此恭讓王對趙浚更加不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將他派去明朝賀聖節,以羞辱他(當時明麗交惡,高麗使臣在明朝得不到禮待)。趙浚途經北平,拜謁燕王朱棣,據說他看穿了朱棣的野心,對人說:“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回國後,趙浚調任三司左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發生李成桂墜馬事件,鄭夢周趁機剪除李成桂的黨羽,趙浚受到彈劾,流放水原,性命難保。四月,鄭夢周被李芳遠暗殺,趙浚又被召還,任門下贊成事。

佐命開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趙浚與右侍中裴克廉率群臣勸進,將李成桂扶上王位,開創朝鮮王朝。即位前夕,李成桂將趙浚召入臥室,將他與漢代的宋昌相比,賜都統使銀印及畫角彤弓,將五道兵權交給他。即位後,拜趙浚為門下右侍中,封平壤伯(朝鮮太宗時改稱平壤府院君),策佐命開國功臣。在商議立儲時,他主張立有功者為世子,但因神德王后康氏的阻撓而未果。同年十一月,左侍中裴克廉去世,他進為左侍中(一年多以後改稱“左政丞”),並且成為在世的頭號開國功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任五道都統使,漢城四大門的鑰匙也交由趙浚保管。其時他與右政丞金士衡一起當權,趙浚“剛果不疑,專斷國政”,而金士衡的風格更偏向無為而治,故當時的政務主要由趙浚處理。
趙浚(朝鮮王朝開國元勛)
趙浚詩墨帖
洪武三十年(1397年),鄭道傳、南誾等勸說李成桂攻遼犯明,在家養病的趙浚本來與鄭道傳、南誾“同功一體,初無纖毫之隔”,但聽說鄭道傳的計畫後極力反對,面見李成桂,說:“殿下即位以來,民庶欣仰,反不及潛邸時。近因兩都之役,民之疲瘵至矣。況今天子明聖,堂堂天朝,無釁可乘,以疲極之民,興不義之舉,不敗何疑!”乃至“嗚咽流涕”,李成桂聽從趙浚的意見,擱置了攻遼計畫。鄭道傳又想取趙浚而代之,自己當首相,由此與趙浚勢成水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爆發第一次王子之亂,鄭道傳一派被李芳遠肅清,趙浚被召入朝,率百官上箋,請立嫡長為嗣,於是李芳果被立為世子,繼承王位,趙浚被錄為一等定社功臣,仍任左政丞。翌年十二月辭職,以判門下府事的身份回家。

晚年去世

建文二年(1400年)七月,因閔無咎、閔無疾之前“屢求美官”而趙浚不允,故指使台諫陷害趙浚,趙浚被下獄,後在李芳遠的搭救下出獄。
永樂二年(1404年)六月,趙浚再度出任左政丞,因政敵掣肘,他在翌年正月罷相,任領議政府事(前身是判門下府事,當時還是閒職)。儘管有政敵的詆毀,李芳遠對趙浚始終敬重,稱他為“趙政丞”而不直呼其名,還將自己的次女慶貞宮主(慶貞公主)嫁給趙浚之子趙大臨,結為兒女親家。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二十七日,趙浚去世,享年六十歲。李芳遠震悼慟哭,素膳輟朝三日,與世子親臨弔祭,賜謚“文忠”。後配享朝鮮太祖廟庭。

歷史評價

人際關係

主要作品

趙浚死後,其子趙大臨欲刊行其詩稿,由權近作序,但未能傳世。其九世孫趙䃏曾整理趙浚傳世詩作與疏箋為《松堂集》四卷二冊,但他之後捲入三福之變(庚申換局)而被處死,《松堂集》也一度失傳。直到光武五年(1901年),趙浚後裔在修族譜時發現《松堂集》,其十七世孫趙載明、趙載坤將其重新刊行,得以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