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趙忠心

著名親職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研究員 ,中國教育學會親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社區與親職教育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忠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41年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
  • 主要成就:親職教育專家,教科所研究員
  • 代表作品:《中國親職教育》從書、《中國家教之道》、《中外親職教育薈萃》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教育思想,思想特點,主要著作,

人物簡介

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我國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親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導師,中國當代親職教育科學研究的開拓者。
在國內外150多家刊物上發表論文和科普文章1400多篇,獨立撰寫、主編出版30多部著作,總共1000多萬字。著有《中國親職教育》從書、《中國家教之道》、《中外親職教育薈萃》、《獨生子女家長必讀》、《親職教育》、《親職教育學》等著作20多部,其中學術著作《親職教育學》被教育部指定為全國中國小繼續教育教材。
趙忠心趙忠心

主要經歷

阿基米德曾經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科學宣言。“支點”成為每一個思想者和開拓者找尋的目標。 趙忠心也在上上下下地求索一個支點,他想把中國親職教育事業推進得更深入一些。
趙忠心趙忠心
貢獻
凡是關心和了解親職教育事業的人,對“趙忠心”這個名字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在當代親職教育領域,他保持著許多個“第一”和“唯一”:我國第一位專門從事親職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第一位在高等院校開設親職教育學課的教師,我國第一位親職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出版我國第一部親職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著作——《親職教育學》,創辦我國唯一的親職教育學術期刊《中國親職教育》,我國唯一以親職教育專業評上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我國唯一的親職教育學術高產學者——發表文章2500多篇,獨著、主編50多部著作、總計2000多萬字……伴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背景,他在親職教育領域內孜孜耕耘20餘載,與中國親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同風雨、共甘苦。他的志向、夢想、心跡、情感甚至生活,他的喜怒哀樂,無不與中國親職教育事業的脈搏一起跳動。他一貫銳利鮮明的思想和曲折坎坷的經歷記載著一項新事業誕生時不可避免的陣痛,也預示著它不可阻擋的勃勃生機。
首創親職教育學
32歲時,風華正茂的趙忠心老師就任北京師大附中黨總支書記。1980年9月他調到北師大教科所專門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當領導要他確定研究方向的時候,他石破驚天的提出:“親職教育。”當時人們郁不理解,紛紛提出質疑:親職教育都是婆婆媽媽的事情,有什麼可研究的?可他不這么認為。
趙忠心趙忠心
在多年的學校實際工作中,他接觸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他一直在關注這樣一個事實:雖然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接受同一老師的教育、教學和訓練,可是學生的發展卻千差萬別。他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因為學生們出生於不同的家庭並接受了不同的親職教育和薰陶。家庭和子女的關係好比是土地和禾苗的關係:土地肥沃,禾苗就茁壯;土地瘠薄,禾苗就瘦弱。在某方面,親職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甚至起著“型塑”的作用。比如,每個人的個性與親職教育有直接關係,而不是由老師塑造出來的。
趙忠心選擇這個研究方向,還是他對社會發展需要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結果。他回到北師大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時候,恰逢我國政府大力貫徹計畫生育政策,鼓勵“一對夫妻只生一胎”。他敏銳地覺察到,中國人家庭觀念一向濃厚,生兒育女意識強烈。家庭子女的數量減少了,人們勢必把注意力轉向子女的質量。子女的培養教育也會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家長會迫切希望親職教育科學化,對親職教育指導的需求必將日益強烈。他堅定地認為,社會的需要是科學研究最強大的推動力,親職教育理論研究大有前途。
可能是出於對他的愛護,領導和同事都不贊成他的選擇,認為在學術上是沒有出路的。但趙老師決心已定,不想打退堂鼓。他在領導面前給自己立下這樣的“軍令狀”:“五年之內我要拿出在全國有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來,否則,我主動辭職。”他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戰”的地步,決心終生許身親職教育事業。他說這句話的時間是1983年。就在沒有導師指導、沒有研究經費、沒有助手幫忙、學術界沒有承認它是一門獨立學科的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他義無返顧,全身心地投入親職教育這塊“處女地”,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孤獨的拓荒者”。
此後的1500多個日日夜夜,趙忠心一直奮鬥著。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獲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深刻的親身體驗;他翻遍了國家圖書館、師大圖書館各個閱覽室有關的圖書、雜誌、古書和善本。當時沒有複印機,他摘抄的讀書筆記就有一二尺高。他在親職教育這塊處女地里獨自開拓、默默耕耘。探賾索隱,他不知春夏秋冬;絞盡腦汁,他不思茶飯之香甜;著書立說,他不顧白天黑夜。他堅定地認為:“要想不寂寞,就得首先忍得住寂寞。”五年之內,他甘坐“冷板凳”,不輕易發表淺薄之見。經過五年奮鬥,1988年終於誕生了我國第一部《親職教育學》,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
他沒有滿足已有成就,繼續前進。當時,我國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轉型期,親職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給親職教育理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又進行了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對《親職教育學》進一步在理論上進行擴充與開掘。1994年,該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至今重印十次,累計5萬5千多冊。經過專家評審,1998年,這部論著被教育部選為“全國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學習教材”、1999年又被教育部定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本教材的份量逐步升級,表明親職教育在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社會的承認,親職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在逐步上升,趙教授的願望如期實現。
趙忠心的科學研究,填補了建國後我國親職教育學術領域的空白,充實了幾十年“一貫制”的高等師範院校教育學科的課程,受到了教育專家的讚賞。
率先從事親職教育
1987年,在中國高等師範院校出現了一門新課程——趙忠心教授首次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的親職教育學課。趙老師所在的教育科學研究所是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本來不承擔教學任務。為了檢驗和促進他的理論研究,他主動提出要給學生開課。由於我國高等學校以前從來沒有人開沒過這門課科,所以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當時報名選修的學生竟達1200人之多,涉及全校16個系,是北師大曆年選修課人數最多的課程。
而對趙教授上課的火爆場面,學生感慨地說:“只有電影導演謝晉侃電影,才會有如此盛況!”許多外校的學生和社會上的家長聽說了這件事,也紛紛前去旁聽。一般教室容不下這么多人,就改在500座大教室,還要分兩次上課。這么多的學生選修“親職教育學”課,當時在社會 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多家新聞單位報導了此事。20年來,學校選修親職教育學課的學生共有4000多人次。
當趙忠心首次在北師大開親職教育學課的時候,正趕上全國師範院校教育系教學工作研討會在北師大召開。與會人員對趙忠心開設的親職教育學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指出,趙忠心開了一門新課,打破了我國教育學學科發展沉悶的氣氛,對師範院校教育學科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解放三十多年來,我國高校一直照抄照搬蘇聯教育系的課程模式,幾十年一貫制;而開設親職教育學課突破了教育系固有的課程體系,對於改革傳統教育學科模式有一定作用,具有開拓意義。
趙忠心認為,中國親職教育事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一支指導親職教育的骨幹力量和進行理論研究的專門人才;二是要加強基礎理論及其套用的研究,為親職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他主張,全國的高等師範院校、教師進修院校和女子學院、共青團院校都要努力創造條件,普遍開設親職教育學課,提高教師、有關幹部的親職教育理論修養,大力加強專門人才的培養和理論研究,努力滿足中國親職教育指導的需要,為振興我國的親職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在開設親職教育學課的基礎上,趙忠心教授在1991年成為我國第一位親職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率先招收了建國以後我國第一屆親職教育方向研究生。十多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親職教育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

教育思想

趙忠心教授的座右銘是:“許身家教,孜孜耕耘。”他著作等身、思想豐富,並形成了他的思想體系。現摘取其思想精髓,藉以展現一個教育學學人的睿智與風貌。
親職教育性質論
要建立一門獨立的親職教育學科,首先就要充分論證親職教育的特殊性。趙忠心教授認為,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親職教育的根本屬性在於它是一種“私人教育”,是“非正規教育”,是“終身教育”。具體而言,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在於:實施教育的環境不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係不同,教育者自身的條件不同,確定培養目的依據不同,教育內容不同,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不同,組織管理不同。親職教育的優勢是:廣泛的民眾性,強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權威性,鮮明的針對性,天然的連續性,固有的繼承性,內容的豐富性,方法的靈活性。
與此同時,他還論證了親職教育的局限性:親職教育的條件不平衡,親職教育易感情用事,親職教育比較封閉。正是親職教育的這些特殊性,決定了親職教育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可能性,決定了親職教育需要專業指導的必要性,從而奠定了親職教育學的邏輯基礎。
親職教育的歷程
趙忠心教授認為,研究親職教育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可以了解親職教育與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係,認識和掌握親職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展望和預測親職教育未來的發展前景。以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基礎,他指出:親職教育不是最原始的教育形式,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社會最原始的教育形式是公共教育,也就是社會教育。漫長的親職教育歷史,應當是從一夫一妻的個體家庭的親職教育開始的。趙忠心以確鑿、詳實的歷史材料為依據,深刻論證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親職教育基本狀況、主要特徵、發展的歷程和與政治經濟的關係。趙忠心教授關於親職教育的產生與發展論,揭示了親職教育的歷史發展規律,為研究、考察和改革我國的親職教育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基礎。
親職教育辯證法
影響親職教育實施過程和效果的因素很多。例如,家長自身的素質、教養態度、教育能力,家庭的結構、規模、生活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風氣等。他斷言,由於上述諸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親職教育錯綜複雜的衝突與矛盾。親職教育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不可能存在適用所有家庭的教育“絕招”。開展親職教育,必須要進行理性的思索,絕不能把親職教育絕對化、簡單化、庸俗化。為此,趙忠心教授提出了親職教育辯證法,為親職教育的理性實踐提供了指導。他論證了“親職教育的優勢與劣勢”、“獨生子女親職教育的長處與短處”、“愛而不嬌”、“嚴而有格”、“該管則管,該放則放,管放結合”、“發展特長和全面發展”、“言教和身教”、“說服教育和實踐鍛鍊”、“遇物則誨”、“掌握分寸”、“選擇教育機會”等重要的實踐和理論問題,為解釋和解決親職教育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提供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家庭素質教育論
從20世紀末開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當教育界大多數人只是關注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時候,趙忠心教授把眼光投向與素質教育利害關係密切的親職教育。他認為,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就必須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學校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主體,必須責無旁貸地首先要承擔這個歷史任務並且要發揮主導作用。但是,沒有社會教育特別是親職教育的配合,素質教育就不可能落到實處。為此,趙忠心教授提出:“要把家長看成是素質教育的資源,教育部門要把指導親職教育作為分內的事來抓,切實提高家長作為教育者的素質,允分挖掘和利用家長這豐厚的教育資源。”他具體論述了當前影響家庭實施素質教育的七大誤區:重視智力發展,忽視道德品質的培養;重視知識的學習,忽視能力的培養;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生活常識的學習;重視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重視特長的培養,忽視全面發展;重視孩子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重視孩子的營養保健,忽視身體鍛練。這些思想為迷失方向的親職教育敲響了警鐘。
獨生子女親職教育
20世紀80年代,獨生子女家庭成為我國的獨特國情。趙忠心敏銳地認識到,獨生子女教育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利益,關係到我國計畫生育政策的實施,關係到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未來。1988年,趙忠心出版了《獨生子女家長必讀》一書。他認為,要改造客觀世界,首先必須要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要有效地教育獨生子女,首先要正確認識獨生子女。針對歷史上對獨生子女偏頗的看法,他指出:認為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或“優等兒童”,實際上是遺傳決定論的觀點,不能把獨生子女看作是特殊兒童。他們和其他兒童一樣,也是普通兒童。他仔細分析了獨生子女家庭生活環境的特點,指出中國獨生子女教育應特別注意的問題:要把孩子擺在恰當的位置上,讓他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對孩子的期望要實事求是,不要期望過高;要全面關心獨生子女,不要只進行“一半的教育”;要儘早讓獨生子女進入社會群體,提高其社會適應性。他認為,中國獨生子女出現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與國外不同。因此探索獨生子女親職教育的規律,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生子教育的經驗,實現親職教育科學化,是擺在我國親職教育理論界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休閒教育論
自1995年我國實行“雙休日”以來,每年寒暑假、雙休日,再加上各種長假,中小學生處於休閒狀態的時間總共有170天之多,接近全年的二分之一。然而,中小學生休閒教育在我國幾乎還是空白,很少被人提及。學生放假家長不休息,家長和老師“鞭長莫及”,難以指導和控制,致使許多學生不會安排自己的休閒活動。他們在大量的休閒時間裡無所事事,或是沒完沒了地看電視、上網、玩遊戲機,或是漫無目的地閒逛,或是出入於不適合未成年人的休閒場所,學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存在著嚴重的隱患。趙忠心教授早在十年以前就敏銳地覺察到了這個問題,鄭重提出應加強青少年休閒教育的研究與探索、教孩子學會休閒。他明確指出,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休閒場所,家長是對青少年進行休閒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趙忠心認為,休閒是青少年、兒童的權利。中小學生在學校讀書學習是一種“發展”,休閒狀態則是另外一種“發展”。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休閒的自主權,根據自己的需要、喜好和特長,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地從事許多上學時不能從事的有益的實踐活動,獲得課堂上無法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使個性、知識、人格、情操、體質諸方面得到健康發展,與學校生活中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如果不會休閒,兒童青少年面臨紛繁複雜、不可預測和控制的社會環境,就有可能受到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蝕。事實表明,違法犯罪青少年基本上都是在休閒時間學壞的。所以,加強兒童青少年的休閒教育刻不容緩。我們要幫助他們選擇休閒方式,指導他們進行科學、文明、道德的休閒,使之在休閒活動中獲得教益。特別是在中央提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今天,趙忠心教授提出的休閒教育問題顯得更加重要。

思想特點

古今中外相結合
建立中國特色的親職教育理論。
趙忠心教授的學術視野很開闊。他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廣泛吸收前人創造和積累的親職教育經驗,努力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具有深厚的古文修養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他對中國古代的親職教育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整理出版了《中國家訓名篇》、《古今名人教子家書》、《古今名人教子詩詞》、《古今父范》、《古今母儀》、《古今家教文革》、《中國親職教育五千年》、《中國神童》等中國古代親職教育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在海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還研究了國外的親職教育經驗和理論,出版了《中外親職教育薈萃》、《大師的階梯》、《大師關鍵的一步》等外國親職教育思想史方面的著作,介紹了國外先進的親職教育思想和理念,為理淪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參考用書。
他特別重視中國親職教育傳統的研究。他認為,中國親職教育文化傳統是一個儲藏十分豐富的寶庫,那些有生命力的東西要繼承、發揚。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親職教育具有中國特色;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創新,才能使理論適用於中國國情。趙教授以大量的歷史資料為基礎,論述了中國優良的親職教育傳統。諸如重視胎教和早期教育、家長的人格修養和家長以身作則,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規範的訓練,教子必先治家,對子女堅持愛而有度、嚴而有慈、養教並重、一視同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則等。同時他也批判了中國傳統親職教育的糟粕,諸如以“三綱五常”為核心,普遍實行封建家長制,灌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樂知天命、明哲保身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等等。趙忠心揚棄中國傳統親職教育觀念,提出了現代親職教育的三大思想根基:更新評價子女的標準、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關係和建立新型的親職教育模式。他說:“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開放的社會對於親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親職教育只有真正實行開放,才能更好地為改革開放服務,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適應並立足於開放了的社會。”
理論與科普相結合
培養家教指導兩支隊伍。  趙忠心教授善於學習和思考,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在主攻親職教育理論研究之前,他曾主持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廣泛涉獵教育學科各個領域。 “六五”期間,曾參與“中等教育體制改革”實驗研究;“七五”期間,參與、主持國家教委和全國教育總工會起草的《中國教師法》和《中國教育基本法》。這些課題的研究,給他後來的親職教育理論研究打下了寬厚的基礎。趙忠心是當代親職教育學科的創建者,為親職教育學科建設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搭建了學科建設的基本框架,為促進親職教育基本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除了進行理淪研究以外,趙忠心教授還培養碩士研究生、訪問學者和進修教師,多次接受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婦聯和各級各類學術團體的邀請,為校長、教師、團幹部、婦聯工作者、記者、編輯等各類從事親職教育研究、教學、輔導和宣傳的人員進行講座,培訓、培養了一大批親職教育指導的專兼職人員。
趙忠心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專業學者,但他始終對大眾而臨的實際問題給予了理性關懷。他不僅承擔研究和教學任務,還經常到全國各地與家長面對面地交流和講學,並在科普雜誌上舉辦家長學堂、解答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20年多來,趙忠心老師曾經到全國20多個省市的50多個城市講學500多場,聽眾達數十萬人次。他的科普講座和科普文章深入淺出、廣證博引、語言生動、循循善誘、發人深思,努力引導家長學會用教育的頭腦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為親職教育科普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設與批判相結合
為親職教育流行輿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正如趙忠心最初選擇親職教育研究方向所預料的一樣,近10多年來,親職教育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親職教育指導的需求口益強烈。適應社會的需要,眾多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各界的熱心人士對親職教育充滿了熱情的關懷,紛紛投入到理論研究和科學普及中;同時,眾多文化商人也盯上了家長和孩子們。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狀況,一些貌似科學而實際並不科學的東西充斥於市。面對炒作起來的所謂“新經驗”和“新理論”,不少家長經不起片面的宣傳,紛紛盲目追隨,一些親職教育被導入誤區。面對這種情形,趙忠心教授心急如焚。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大無畏的精神,勇敢地站出來說實話說真話,旗幟鮮明地把親職教育的科學真理展現給大眾,引導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
“早熟的果實不豐滿”
批判早期教育決定論。
隨著家長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誤區也越來越突出。有一種傾向認為,早期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於是,就出現了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認字、算算術,讓四五歲的孩子學國小課本等現象。趙忠心認為,社會上出現的這種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傾向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客觀環境的產物。 一方面是獨生子女家長心態浮躁,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緒嚴重,從而為“早期教育決定論”
提供了生存的溫床;另一方而,有些所謂的“專家”不負責任地宣揚鼓吹,極力誇大超前教育和超前智力力開發的作用,曲意逢迎那些望子成龍過於心切的家長們,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錯誤引導。趙忠心教授明確指出:早期教育是重要的,但“早期教育決定論”是不科學的。它過分誇大了早期教育的作用,沒有任何實踐和理論的依據。過早地對孩了進行“定向”培養和訓練,任意實施超前教育,只能製造虛假的優勢,不能切實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質,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發展,甚至會傷害孩子,對我們整個民族身心素質的提高是不利的。對於早期教育應當採取積極而慎重的態度,不能盲目行事。隨心所欲地進行超前教育,後患無窮。
“神童是不能複製的”
批判人造神童論。
近幾年,有人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接連不斷地推出培養神童的“方案”、“計畫”、“工程”、“行動”、“教室”、“搖籃”之類的著作或產品,自我吹噓“揭開了神童之迷”、“兒童個個都是神童”、“兒童個個都是天才”、“讓神童進入千家萬戶”、“從我這個幼稚園出去的個個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些人開辦了製造神童的“工廠”。趙忠心說,這完全是鼓吹“現代迷信”,是根本無法兌現的虛假廣告詞。他指出,古今中外確實存在神童,但不能把“神童”這個概念的內含和外延任意泛化,更不能偷換概念;不能把通過強制性、掠奪式智力開發訓練出來的孩子稱為“神童”。他指出:“神童與其說是被培養出來的,倒不如說是被發現的。”趙教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神童是不能複製的。”他希望那些在“神童教育論者”的鼓動下還在盲日地做著“神童夢”的家長,要克服浮躁心理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破除迷信,趕快從夢中醒來,回到現實中來。還是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普通兒童,扎紮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培養、教育、訓練。不要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驅使下,硬是“趕著鴨子上架”,揠苗助長。還是要從孩子的實際能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讓孩子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練好基本功。這樣,才有發展的“後勁”,成才和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智商不是蓋棺定論”
批判智商測驗熱。
社會上測查學生“智商”的熱潮一直不斷。趙忠心說,在智力測驗沒有成為商品、只是作為一種普通的醫療診斷和教育科學研究手段時,測查人員對智力測驗過程和結果的解釋還能做到實事求是、一般不帶有水分。而智力測驗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以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為了招攬顧客,有的測查人員的解釋就不那么實事求是了,像算命先生,說他們測查的結果是板上釘釘、準確無誤。而有的家長,由於對智力測驗、智商不大了解,對測查結果也深信不疑,認為是“蓋棺定論”了。他呼籲家長正確看待智商,智商雖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人的智力是有可塑性的。特別是少年兒童,在環境、教育和實踐的作用下,智商變化的可能性和幅度更大。及時進行科學的培養、教育和訓練,再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智商就會明顯提高;而如果不及時進行科學的培養、教育和訓練,孩子本人又不努力,智商不但不會提高,甚至會有所下降。因此,一次智力測驗、特別是在年幼時的一次智力測驗結果,並不是“一測定乾坤”。它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而對傳媒上經常出現的什麼“財商”、“德商”、“健商”、“性商”等等五花八門的新鮮名詞,趙教授提醒人們說,這都是一些在學術界沒有定論的東西,明顯地帶有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最好不要趕什麼“時髦”。
究竟是誰發現了母親
批判浮躁的學術之風。
1999年,《發現母親》出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作者說:“16世紀發現了人,19世紀發現了婦女,20世紀發現了兒童,21世紀我發現了母親。”還說:“過去我們只重視教和學,忽視了潛教育的育和習,這是我們人類教育的最大問題所在。”還有一些不嚴謹的推論,例如:“母親是第一生產力”。面對這些武斷的結論,趙忠心給予了嚴厲批評。趙教授指出,我國早在《呂氏春秋·侍君覽》、西漢政論家賈誼的《新書 》和戴聖編纂的《大戴禮記》等書中,都記載過母親教育的情形。從唐宋到明清時期,後人又陸續增寫了許多部諸如《續列女傳》、《列女傳增廣》、《廣列女傳》等不下十部婦女傳記。每部《列女傳》中都無一例外地設有《母儀篇》,專門收集、介紹了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上百位教子有方的母親的事跡。到現代社會,中國母親教育著述就更多了。在1931年,上海中華書局印行了歐陽溥存撰寫的《母道》一書。1935年,上海女子書店又印行了綠萍的《母親日記》一書;1945年印行了熊芷的《母親學》 一書;1946 年,正中書局印行了傅琴心的《母教》一書 ;1948年,正中書局印行了張天麟的《中國母親的書 》一書,等等。1942年11月20日,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論“賢妻良母”與母職》一文,高度評價了母親的職責。他說:“為著人類綿延、民族的繁榮,尤其是為著目前健強我們中華民族的萬代子孫,我們極需尊重母職,提倡母職。”到建國以後,母親的作用在我國仍舊受到高度重視。1958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宋慶齡特意在《人民日報》上一發表了《在兒童節向母親們說幾句話》一文。遺憾的是,自詡為《發現母親》 一書對上述歷史資料置若罔聞、視而不見、無一反映。面對學術界的浮躁情緒,趙忠心教授忠告年輕學人:“我們做學問,要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數典忘祖,不要譁眾取寵。置史實於不顧,貪天功為已有,硬說是自己‘發現’了母親,是會貽笑大方的。”這充分表明趙忠心教授對年輕學人的關心和愛護。
賞識教育宣傳過頭了
批判親職教育簡單化與模式化。
針對禮會上盛行一時的“賞識教育”,趙忠心在媒體上公開發言:“賞識教育宣傳過頭了!”他說:“‘賞識教育’根本不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 ‘賞識’至多只是一種具體教育方式方法,不是什麼‘教育理念’;且只適用於弱勢群體和那些缺乏自我評價能力的人群。一種教育理念要經過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實踐,反覆實驗和論證才能形成,絕不是某個人一拍腦袋就提出一個什麼‘教育理念’。”他指出,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教育,歷來的教育家都主張該表揚就表揚、該批評就批評;要以表揚為主.以批評為輔;表揚要實事求是,批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鼓吹“賞識教育’’的人光講表揚、不許批評,而且主張表揚可以“無中生有,無限誇大”。不管孩子的情況如何、表現好壞,成天把“你真棒”、“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孩子’’掛在嘴邊,那不叫教育,那叫“哄小孩於”。況且,“賞識”這個詞是文學語言而非學術語言,其本意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而那種不分年齡段、不顧實際情況地一味“誇張地讚賞”,從根本上就違背了“賞識”這個慨念的本意,也直接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完全是譁眾取寵。把“誇張地讚賞”當作教子的靈丹妙藥向家長推銷,實在是種誤導。其結果,勢必給聽慣了“廉價讚賞”的孩子將來進入社會製造麻煩。事實表明,那種不問情況的廉價“讚賞”,早已遭到具有自我評價能力的青少年的牴觸。
教育是嚴肅的事情
是有其基本內在規律可循的科學;而不是任何人隨心所欲、隨隨便便就可以搞花樣翻新的遊戲。面對近年來社會上熱炒熱作的親職教育典型,趙教授提醒人們說:“成功的親職教育經驗是有一定價值的,但任何經驗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照抄照搬。因為每個家庭和孩子都是特殊的。我們應當保持頭腦清醒、心態平和,不要輕信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忽悠’。人是最複雜的,教育人的過程是複雜的,不能簡單化,不要奢望有什麼萬能的“絕招”和捷徑;還是靜下心來,要老老實實地學點親職教育科學知識,學會用教育的頭腦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改革開放年代,多元價值觀念相碰撞,舊的價值觀念受到質疑,新的價值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期間必然出現各種各樣似是而非的概念和理論。趙忠心教授就是這樣,在學術建設的同時,始終關注社會上出現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並以學者的敏銳和深邃對之進行學術批判,弘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教育觀,表現了一個教育學人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主要著作

在國內外150多家刊物上發表論文和科普文章1400多篇,獨立撰寫、主編出版30多部著作,總共1000多萬字。著
獨生子女家長必讀》、《親職教育》、《親職教育學》等著作20多部,其中學術著作《親職教育學》被教育部指定為全國中國小繼續教育教材。
趙忠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