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波,名宗德,北京市人,生於1902年,卒於1979年。1918年考入京兆醫學講習所,受到張愚如等指導。畢業後師從清末名醫王旭初、針灸名醫劉睿瞻學習。1925~1954年,在北京西城區掛牌行醫,精通各科,後專攻兒科。1958年,調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兒科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兒科主任、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理事、北京中醫學會理事等。
中醫學家趙心波(1902-1979),字宗德,北京人。出身於中醫世家,受家學薰陶,曾在北京安定門餘慶堂藥店學徒,後師從清末名醫王旭初為師,學徒四年,1925年起掛牌行醫。初疹治內、婦、兒科,後專攻兒科,因療效卓著,譽滿京城。
趙心波,名宗德,北京市人,生於1902年,卒於1979年。早年曾於北京安定門餘慶堂藥店學徒。1918年考入京兆醫學講習所,受到張愚如等指導。畢業後師從清末名醫王旭初、針灸名醫劉睿瞻學習。1925~1954年,在北京西城區掛牌行醫,精通各科,後專攻兒科。1958年,調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兒科工作。1968年赴山西稷山中醫研究院農村疾病研究所工作。1971年調回北京,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兒科主任、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理事、北京中醫學會理事。
著有《中醫兒科概論》、《趙心波兒科臨床經驗選編》、《趙心波醫案》、《常見神經系統疾病驗案選》等。
趙心波身為中醫,尊重西醫,主張中西結合,取長補短。他贊同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的形式。這樣,在辨病的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不僅著眼於消除症狀,還要從根本上把病治好。他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髮展都有一個主要矛盾,都有其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例如,小兒肺炎“熱毒盛”和“氣陰傷”是正邪鬥爭的兩個方面。在熱盛氣陰不衰的情況下,可以重用清熱解毒;在熱盛氣陰已傷的情況下,應清熱解毒、益氣養陰並用;在熱盛氣陰將竭的情況下,應首先補氣回陽,待病情穩定後再清熱解毒。有一分熱邪就清解一分,使之不留後患;如果熱退正虛,則主要以扶正養陰為主。這是肺炎辨治的基本原則。
他認為,在兒科疾病的治療調護方面,要抓一個“準”字。張景岳曾言:“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以至驚風、吐瀉及寒熱疳癇之類,不過數種。且其髒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 對此,趙心波極為讚許。他常言:“兒科症難在辨因,只要病因明確,治易也。”他認為兒科疾病火熱居多,一因外感溫(瘟)毒機會多;二因內傷飲食機會多,導致積滯生熱。在治法上他推崇丹溪的滋陰降火和東垣的昇陽散火。對於溫(瘟)毒,他按“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但他不同意衛、氣、營、血或上、中、下三焦僵化式的傳變規律,認為兒科溫病重在熱毒,往往是表里俱熱,上下同病,或神昏或驚厥或出血皆因熱盛而致。他治療小兒溫病重清氣分之熱,首選白虎湯合清瘟敗毒飲,即使症見神昏、抽搐,也不離清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