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妙嚴寺記臨摹研究》是一本於1999年6月1日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趙孟頫妙嚴寺記臨摹研究
- 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 頁數:123頁
- ISBN:7531806150
- 作者:阿敏 董俊茹
- 出版日期:1999年6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專門研究書法臨摹的著作,面向書法學習者和愛好者,以新,實見長,重點在字的結構而非筆法,重"形"的分析而不大偏重於"神"的內容,同時避免使用泛泛之語,追求針對必須精確考量角度,尺寸為臨摹的可靠參照,可以肯定地說,本書以其明顯區別於其他書法讀物的特點而十分適合書法臨摹的學習和提高.
作者簡介
阿敏,本名高惠敏,1948年生,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書法藝術專業畢業,現任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書法教研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媒體推薦
序
阿敏
這是一本專門研究書法臨摹的著作。它與一般書法教材相比,有四大不同:
第一, 歷來講臨摹,主要篇幅都集中在“筆法”上;而本書的重點,卻是字的“結構”。這樣做的根據是:任何豐富精美的筆畫,只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才可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如果連“結構”(骨架)都看不準寫不對,那么這“筆法”(血肉)無論如何美妙生動,也會因其無所依附而最終歸於虛無。而“結字”這門相當精確、難解的學問,因為歷來研究不深,致使很多人誤以為“特別容易”。所以,作者要特彆強調它在書法中的重要意義和先行作用。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並試圖總結規律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結字”實在是“筆法”施展的根據和書法成功的前提。
第二, 寫書法看書法,從來都是“神”重於“形”;而本書的特色,卻更重視“形”的分析而不大偏重於“神”的形容。作者的觀點是:存在決定意識。書法的一切關於“神”的感受,統統來自於“形”對視覺和心理的實際作用;不同的“神”,一定產生於相應的“形”,除此沒有第二條途徑。談到“臨摹”,只要“形”能巨細無誤,那么“神”就自然惟妙惟肖;假如寫出來“神”與原作不合,那么從“形”那裡一定能找到具體的誤差和原因。“神”只屬主觀感覺範疇,它可以因人而異、見仁見智,說起來較少科學根據和量化標準;“形”則有其客觀計量尺度,方圓長短、錙銖分毫,對不對準不準,一比一量,異同立見,差訛多少,也辨得明說得清。“形似”是書法臨摹的基本能力,假如這方面還差距較大,奢談“神似”反而是
霧裡看花、本末倒置。
第三, 各種教材講結字形態,只用“左高右低”、“上寬下窄”之類的泛泛語;而本書則認為“診斷必須憑藉查驗數據”,精確考量角度、尺寸,才是臨摹的可靠參照。因為,“左高右低”“上緊下松”之類,本來人人都看得見、做得到,但為何同一個字幾個人臨,雖然都做到了鬆緊有別、高低分明,到頭來仍是形象各異,與字帖不同?原因其實極簡單:雖稱“左高右低”,但究竟“高多少、差幾許”,臨摹者卻眼未細察、手有誤差。本書的主旨,就是要點破這道“機關”,還要引導讀者學會考量、比較的方法。只有主動重視、尋找那計量的途徑,觀察和修正才能對症下藥、有據可依。
第四, 這本書的寫、編、印的方法、程式也與眾不同。按一般出書程式,作者寫完文稿附上圖例,然後經編輯編審再付排印,大家可以各負其責,互不見面——但這本書肯定不行。首先,圖例相當複雜,必須一字一字從字帖中摘出來分類編組,然後還要加上絲毫不能有誤的特殊標記;其次,這是一本主要以視覺形象說話的書,應該“版式先行”——先保證圖片和版式的合理、美觀,然後再“配上”相應的文字說明。於是,本書從寫到編到印製,只好寫、編、排三面聚齊,圖文兩相兼顧,“協同作戰”,隨時商議,幾乎誰都無法脫離出版的全過程。搞這樣一部從寫到編、從排到印完全由計算機完成的著作,是希望對讀者提供一些更加具體切實的方便和幫助,此中的細微進步和製作新意,雖不敢說對現代印刷出版有多大的開創意義,但至少在國內目前能見圖文並茂的書法教材中是絕無僅有的。因此或者也可以說,只有在寫作、編排、印製三方面都能同時熟練掌握運用現代科技的前提下,才可能有類似的出版新樣式面世。
……
阿敏
這是一本專門研究書法臨摹的著作。它與一般書法教材相比,有四大不同:
第一, 歷來講臨摹,主要篇幅都集中在“筆法”上;而本書的重點,卻是字的“結構”。這樣做的根據是:任何豐富精美的筆畫,只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才可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如果連“結構”(骨架)都看不準寫不對,那么這“筆法”(血肉)無論如何美妙生動,也會因其無所依附而最終歸於虛無。而“結字”這門相當精確、難解的學問,因為歷來研究不深,致使很多人誤以為“特別容易”。所以,作者要特彆強調它在書法中的重要意義和先行作用。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並試圖總結規律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結字”實在是“筆法”施展的根據和書法成功的前提。
第二, 寫書法看書法,從來都是“神”重於“形”;而本書的特色,卻更重視“形”的分析而不大偏重於“神”的形容。作者的觀點是:存在決定意識。書法的一切關於“神”的感受,統統來自於“形”對視覺和心理的實際作用;不同的“神”,一定產生於相應的“形”,除此沒有第二條途徑。談到“臨摹”,只要“形”能巨細無誤,那么“神”就自然惟妙惟肖;假如寫出來“神”與原作不合,那么從“形”那裡一定能找到具體的誤差和原因。“神”只屬主觀感覺範疇,它可以因人而異、見仁見智,說起來較少科學根據和量化標準;“形”則有其客觀計量尺度,方圓長短、錙銖分毫,對不對準不準,一比一量,異同立見,差訛多少,也辨得明說得清。“形似”是書法臨摹的基本能力,假如這方面還差距較大,奢談“神似”反而是
霧裡看花、本末倒置。
第三, 各種教材講結字形態,只用“左高右低”、“上寬下窄”之類的泛泛語;而本書則認為“診斷必須憑藉查驗數據”,精確考量角度、尺寸,才是臨摹的可靠參照。因為,“左高右低”“上緊下松”之類,本來人人都看得見、做得到,但為何同一個字幾個人臨,雖然都做到了鬆緊有別、高低分明,到頭來仍是形象各異,與字帖不同?原因其實極簡單:雖稱“左高右低”,但究竟“高多少、差幾許”,臨摹者卻眼未細察、手有誤差。本書的主旨,就是要點破這道“機關”,還要引導讀者學會考量、比較的方法。只有主動重視、尋找那計量的途徑,觀察和修正才能對症下藥、有據可依。
第四, 這本書的寫、編、印的方法、程式也與眾不同。按一般出書程式,作者寫完文稿附上圖例,然後經編輯編審再付排印,大家可以各負其責,互不見面——但這本書肯定不行。首先,圖例相當複雜,必須一字一字從字帖中摘出來分類編組,然後還要加上絲毫不能有誤的特殊標記;其次,這是一本主要以視覺形象說話的書,應該“版式先行”——先保證圖片和版式的合理、美觀,然後再“配上”相應的文字說明。於是,本書從寫到編到印製,只好寫、編、排三面聚齊,圖文兩相兼顧,“協同作戰”,隨時商議,幾乎誰都無法脫離出版的全過程。搞這樣一部從寫到編、從排到印完全由計算機完成的著作,是希望對讀者提供一些更加具體切實的方便和幫助,此中的細微進步和製作新意,雖不敢說對現代印刷出版有多大的開創意義,但至少在國內目前能見圖文並茂的書法教材中是絕無僅有的。因此或者也可以說,只有在寫作、編排、印製三方面都能同時熟練掌握運用現代科技的前提下,才可能有類似的出版新樣式面世。
……
圖書目錄
序
上編·臨摹的基本觀念與問題
第一章 基本觀念
第二章 有關問題
一、擇帖 六、章法
二、器用 七、專博
三、方法 八、理論
四、筆法 九、形神
五、結構 十、碑帖
下編·趙孟頫《妙嚴寺記》臨摹實踐
第三章 確立目標和原則
一、準備 二、目標 三、原則
第四章 選用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一、方法 二、印象
第五章 研究的目的是發現和總結規律
一、發現 二、小結
附·趙孟頫《湖州妙嚴寺記》墨跡
跋
上編·臨摹的基本觀念與問題
第一章 基本觀念
第二章 有關問題
一、擇帖 六、章法
二、器用 七、專博
三、方法 八、理論
四、筆法 九、形神
五、結構 十、碑帖
下編·趙孟頫《妙嚴寺記》臨摹實踐
第三章 確立目標和原則
一、準備 二、目標 三、原則
第四章 選用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一、方法 二、印象
第五章 研究的目的是發現和總結規律
一、發現 二、小結
附·趙孟頫《湖州妙嚴寺記》墨跡
跋
文摘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