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駒

趙伯駒

趙伯駒(約1120年—約1182年),字千里,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著名畫家。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孫。宋室南渡後流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後以畫扇為宋高宗趙構賞識並予召見,曾官至浙東兵馬鈐轄。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建南宋畫院的新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伯駒
  • 國籍:宋(今中國)
  • 出生日期:1120年
  • 逝世日期:1182年
  • 職業:畫家、宋朝官員
  • 主要成就:山水畫
  • 代表作品:《風雲期會圖》、《春山圖》、《阿閣圖》、《後赤壁圖》、《漢宮圖》、《江山秋色圖
  • 親屬:父:趙令穰 弟:趙伯驌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個人生活,

人物生平

趙伯駒,字千里,中國南宋畫家。宋宗室,宋太祖七世孫。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南宋初。宋高宗極其愛重,曾命他畫集英殿屏風,賞賜很厚。對樓台界畫亦盡工間之極。其弟趙伯驌,字希遠,以文藝從侍高宗左右,亦長山水、花木,尤工設色。曾任浙東兵馬鈐轄。擅山水、花果、翎毛、樓台,其山水師法李思訓父子,並吸取北宋文人畫家水墨山水的表現手法,形成清麗秀雅,“精工之極,又有士氣”的青綠山水,頗有書卷氣。有《阿閣圖》、《漢宮圖》、《江山秋色圖》等傳世。弟趙伯驌,字希遠,亦善畫,多作青綠山水,風格與兄相近,有《萬松金闕圖》傳世。
《松隱集》說:“趙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書史,皆妙于丹青,以蕭散高邁之氣,見於毫素。”

代表作品

作品
作品有《風雲期會圖》、《春山圖》、《阿閣圖》、《後赤壁圖》、《文會圖》、《鳥雀圖》等。留傳到現在的有《漢宮圖》、《阿閣圖》、《萬松金闕圖》、《江山秋色圖》、《漢太祖入關圖》等。
藝術特色
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建南宋畫院的新幟。其弟伯 ,字希遠,以文藝從侍高宗左右,亦長山水、花木,尤工設色。
擅畫山水、花果、翎毛。 山水以青綠見長,取法唐人, 參古融今,布景繁密。筆法秀麗精緻,設色典雅濃郁,高宗稱其畫有董源王詵氣格。

個人生活

天尊御茶
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初春,宗室畫家趙伯駒給餘杭徑山寺畫了百幅身羅漢像,在餘杭的徑山寺住了半年多,成了寺里和尚與幫工們最尊敬的客人。幫工中有個來自桐廬魏豐村的廚師,人稱大鼻子師傅,四十多歲,生得身高馬大,紫紅臉龐,笑起來雙眼眯成一條縫,鼻子肥大透亮,故有此諢號。他心地善良,生性憨厚,做事勤懇,從不與人計較長短得失,燒得一手素食,也善“點茶”。但凡寺里來了貴客,都叫他“點茶”伺候,因此最先得識皇叔爺趙伯駒。趙伯駒在京城臨安、皇城內外見過不少點茶師,很少發表評說,偏對大鼻子師傅的點茶功夫讚賞有加。這讓大鼻子師傅十分激動,從此常湊空來趙伯駒住的小院,為他點茶。相處久了,趙伯駒更欣賞他的為人,據說他畫的其中一幅眯著眼引線穿針補衣的羅漢,就依照大鼻子師傅的模樣畫成的。
清明前的一個清晨,趙伯駒走完千步剛回到小院,大鼻子師傅就走了進來,拎著一隻竹箱說:“皇叔爺,小的從家裡帶來了一些新摘新炒的土茶,請你嘗個新鮮!只是鄉下土貨,沒有外間的名貴,莫要笑了。”趙伯駒笑道:“名貴的不一定就好,土貨也未必就差!”大鼻子師傅見皇叔有了興趣,開箱取出一隻陶罐,才揭開蓋,便有一股清香徐徐飄出,令人兀地神清氣爽,趙伯駒說:“啊,這香味已是不凡的了!”
新茶用土紙包著,打開紙包,趙伯駒取出幾片放在掌中,只見片片扁平如摺紙,新翠之色不減,湊近嗅了嗅,分明還有新茶的芬香,並不是從茶餅上扒下來的茶塊,不覺有些驚異,問道:“這茶如何吃?”大鼻子師傅笑道:“這就是鄉人土貨。鄉下人供不起烘製茶餅的費用,采了新茶嫩芽,就在自家灶頭上用鍋炒,炒成這一片片的,用紙包好,放在石灰甏里,用的時候取出少許放在碗裡,用沸水沖泡著喝,最能沁人心脾潤肺養神。不知皇叔肯試一杯乎?”
當時的飲茶方法還沿用唐五代相傳的一套程式,整個程式頗為繁複。即先從或方或圓的茶餅上取下所需的一塊,放在碾藥用的船形碾槽里碾碎,用篩子篩去雜質,再將茶粉末放在濾巾中,取水沖淋,使盡去雜質,然後將濾淨的茶粉末放在壺中加水煮,同時根據節令添加佐料,包括鹽。煮沸的茶水,表面會不斷泛起一層水泡,被內行人視為最美最具欣賞價值的過程。“茶聖”陸羽曾為此寫下詩一般的讚美之詞。所謂“點茶”,就是將這一整套程式演繹得極為嫻熟,手段乾淨利落,煮成色香味俱佳的茶湯,然後拿長柄湯匙將茶水分給飲者。看慣了這種“點茶”的趙伯駒,對大鼻子師傅的建議不由大覺新奇,說道:“好!吾且來充一回鄉人,品一回鄉人土茶!”
大鼻子師傅本還擔心皇叔爺不賞臉,聞言大喜,立即從竹箱中拿出兩隻粗瓷海碗,放在桌上,撮了些許新茶放在碗中,然後又從箱裡取出小爐和一瓶山溪水,對皇叔揖道:“請皇叔少待!”說著麻利地在院中點火煮起茶來。
不一會壺中水沸,大鼻子師傅拎起瓷壺,對準碗中茶葉沖了下去,只見扁平的茶葉霎時在水中翻滾打旋,隨即片片舒展,如翠葉懸空直立於水中,展顯出嫩綠的本色,一股清香也如遙山吹來,令人心曠神怡。只聽大鼻子師傅說:“皇叔爺,這就是我等鄉下人喝的茶,雖然粗疏簡直,但茶的色味全在其中,一點兒不曾缺失”,見皇叔聽得十分專注,又道:“待水稍溫,就可以飲了!”
趙伯駒從來沒有見過沖泡後還能重回綠色並保持原有形狀的茶葉,心中已覺大妙,稍待水溫就捧了海碗呷了一口,閉目回味了一下,只覺得一股幽香直衝腦門,真似醍醐灌頂,撥開十千魔障,又連呷了幾口,睜眼笑道:“大妙大妙!”少頃又問這茶有何名字,大鼻子師傅說:“難得皇叔爺高看,這鄉人土貨以前誰會看上眼?也不知傳了多少代,至今還沒有個名目哩!”嘆一聲,忽又興沖沖說:“要不請皇叔爺給它取個好名字,也讓我鄉下人永世感念你的恩德!”趙伯駒笑著連連搖手,說:“這哪裡是我該取的名?”想著想著,心裡有了主意,說:“這樣,再過幾天,我就要回去,不如路上拐個彎,你陪我去產茶地桐廬天尊山看看,捎些新茶,帶回京城,……至於給它取名的事,我想只要茶好,總該會有佳名的!”
數日後,趙伯駒由大鼻子師傅陪著,帶了幾名僕人乘船經分水到了桐廬魏豐爬上天尊山看了茶園,訪問了當地幾位老農,買了幾斤新茶,然後在桐廬僱船直下臨安
宋高宗對堂侄趙伯駒兄弟始終給予優厚的待遇,允許他們隨時入宮覲見。端午節那天,宮中按例舉行端陽午宴,趙伯駒奉召入宮,到後宮澄碧堂觀賞石榴花,宋高宗問他在徑山寺有何聽聞,趙伯駒就將土茶獻上,將自己的品嘗經驗與評品一一稟報。高宗聽罷大喜,當即令翰林司藥童取水煮茶,分賜在座諸人。趙伯駒見龍顏大悅,又說起山民為茶求賜佳名一事。高宗笑道:“此種新茶炒制簡便而香味清純,形色亦妙,雖屬山民無奈之作,較之茶餅烘製之繁,烹煮之煩,不知省卻多少心力!而人心趨簡厭煩,喜真拒飾,誰知不為後世茶事正宗?故可令諸學士為其撰一佳名來呈”。後來據說取名為“天尊御茶”報高宗準允,成為南宋宮廷的御用之茶。而這種用沸水泡茶,即飲、不加它物的飲茶法,到了元代果然成了飲茶正道,沿襲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