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章金煥,浙江上虞道墟人,文博研究員,古陶瓷專家。曾在文博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撰著《瓷之源——上虞越窯》、《瓷之魂──越瓷瑰寶》,合著《瓷國之光──上虞古代瓷業回眸》。現致力于越窯發展史的研究,越窯青瓷、明清瓷器的鑑定工作。
越瓷器的仿製與鑑定
章金煥
越瓷器的仿製
越窯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窯系之一,制瓷歷史自東漢至宋代長達一千餘年之久。但是不知何因,如此著名的瓷種自南宋停燒以後一直無人仿造,無論在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從墓葬出土的實物來看,都沒有發現一件後世仿製的越窯器。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民間收藏熱的悄然興起,上虞陶瓷廠開始對越窯青瓷進行仿製,並率先成功仿製出青瓷雞頭壺、青瓷羊形器、青瓷獅形器、青瓷蛙形水盂四件晉代越窯瓷器。近年來,上虞越瓷陶業有限公司、上虞三雄陶瓷、上虞上浦越瓷作坊等單位和個人也相繼仿製越窯青瓷器,近年來,其它省和地區也相繼仿製越窯青瓷。她們以弘揚虞舜文化、再展越瓷雄風為已任,潛心專研,精力製作,為把失傳八、九百年的越窯制瓷工藝重新開發出來,傳承下去。把“千峰翠色”、“類玉類冰”的精美越瓷再現世上,重放異彩。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具有較高欣賞和收藏價值的越瓷珍品。
現在仿製越瓷,仿製的方法很多,並各有各的特點。其仿製特點是,在繼承古代傳統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高新科學技術,把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的方法進行。由於這樣,使仿製越瓷既保持古代越瓷器的器形、紋飾等風格,其釉面、胎體比原物更精美。在仿製過程中,她們還確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在原料採集上,有的採用仿哪個朝代的器物,到那個朝代的窯址附近去開採瓷土原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能使制坯原料成份容易相同或十分接近。在成型和裝飾工藝上,她們以造型優美、器形規整、時代特徵明顯的古代實物作為仿製樣品。仿照古代在快輪上拉坯成型或翻模的成型方法,並且在器物坯胎的有關部位,用手工進行刻劃、拍印、壓印、戳印、模印、堆塑等裝飾,這樣能使花紋裝飾與原物非常相同。並且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對原物的胎體、釉料、燒成溫度等數據進行精確的測試,使仿製時有參考數據可依。由於這樣,所以仿製品的器形、紋飾、釉色、胎質與真品十分接近,粗看同真品毫無區別,幾乎達到亂真的地步。近年來,上虞越瓷陶業有限公司還研製開發出鑲嵌金銀的新穎仿古越瓷,品種有鑲嵌金銀的王充、王羲之、祝英台等越中人物大盤,產品很受市場歡迎,已被國內許多收藏愛好者所珍藏。
這些古樸典雅的越瓷仿製品,由於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已被廣大人們所青眯。越窯雖然在漢至宋代這段時期內燒制出了大量越瓷器,但是由於時間久遠,傳世品極難保存至今,墓葬中出土的,它也不是取之不完、出之不盡的。並且隨著越瓷器在社會上地位的提高,越瓷真品很難得到的情況下,器形逼真的仿製品必然成為人們的理想選擇。因此它已成為單位和個人饋贈親朋好友的高檔禮品和主要收藏品。並且,現在仿製的器物,是挑選造型別致、器形優美、工藝精巧的越瓷珍品作為樣品,這類器物在當時已十分珍貴,燒制量十分稀少,所以若干年後,這些仿製品很快會成為古玩隊伍中重要一員,成為第二代的越瓷瑰寶。
瓷器鑑定
越瓷器的鑑定,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辨別器物的真偽,燒造年代和器物的完損這三方面內容。現在有人把瓷器鑑定神秘化,認為是深不可測。事實上,只要學習方法正確,經過努力,瓷器鑑定是容易學會的。在學習中你要堅待多看、多思考、多比較。在大量接觸實物的同時,經常查閱有關著錄,認真對照,思考分析。
下面分別闡述鑑定器物真偽,器物年代和器物完損的方法。
一、鑑定器物真偽的方法。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仿古越瓷器,仿製技術十分高超。所仿器物的器形、紋飾同真品十分接近,有的還對仿製品經過氫氟酸藥水的特殊處理,除去了新器的表面浮光,使器物外表更接近真品,對鑑定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但是仿品必竟是贗品,只要你熟悉掌握真品的特點,然後進行仔細觀察對比,還是可以看出作偽的蛛絲馬跡。筆者認為要鑑定越瓷器的真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器形:器形是一器物區別於另一器物名稱的依據,因此要鑑定文物的真假,須十分熟悉各個朝代的器物種類和器形特徵。就越瓷的器形特徵來看,總體上器形是由三國西晉時期的矮胖向東晉時期的修長發展。如盤口壺、雞首壺的壺類器物,它是從淺盤口、短頸向深盤品、長頸演變。器腹由扁圓、圓腹向橢圓腹發展演變。到中唐以後,這類壺的盤口消失,為尖唇敞口、喇叭口頸所代替。唐代的壺還出現了六角形的腹和短嘴,扁帶狀的執帶,平底變為底置短圈足。到了宋代,壺的肩腹部出現了六根雙線凸棱,把壺腹分成六等分,改變了唐五代時期內凹的瓜棱紋。又如虎子的器形,器成蠶繭形,提梁作奔虎狀的是三國時期的,器腹為圓形,口上翹,背上置絞索狀或圓條形提梁的是東晉南朝時期的。概括地說,鑑定文物,必須十分注意器形在口、頸腹、底、耳等方面的變化。注意器形方面是否有不倫不類之處。
2.胎質胎色:了解各個朝代器物的胎質胎色情況,因越瓷所用瓷土含鐵量較高,呈色多為灰白、青灰或淺灰色,而仿品比真品要白,對照兩種的胎色,兩者有何區別。
3.釉色:看一件器物的釉色如何,它是鑑定真偽的重要內容之一,掌握各個朝代的施釉方面,看其是浸釉法、涮釉法、還是用噴釉法施釉。對照器物造型特徵的年代與施釉法的年代是否相符,從釉色來看,真品的釉面勻淨、滋潤、無浮光,有的還有沁色。而仿品的釉面不勻淨,有浮光,較光亮,並且仿品的釉較混濁,玻璃質感不強。
4.紋飾:要熟悉掌握各個朝代的花紋裝飾特徵,以照所鑑定的器物,其造型的時代特徵與裝飾花紋的時代特徵是否相符,有否出現不倫不類的現象。一般來說,紡品的紋飾較呆板。現在所用的工具與古代不同,古代所用工具為竹、木製品。因此出現落刀、起刀纖細,運刀較重;而現代則用鐵質工具,運刀都粗細一致。關於紋樣的臨摹,說的容易其實很難,正如林士民先生所說:“因為每個時代使用的裝飾紋樣、反映了人們的信念、風俗。凡是貼摹圖案,線條不可能流暢,構圖遠不如原作,這也是仿品的一個通病”。
5.文字。器物上的文字也是鑑定真偽的依據之一。若器物上有銘文,應觀察銘文的字型與該字型出現年代是否相符。楷書要唐代才出現,而一件東漢器物上的銘文字型是楷書,那你應考慮該器物很可能是偽品,或者文字是後來加上去的。
6.土沁:沁色是器物埋在土中數百年以後才能出現,無法仿造。現代人做的假沁色,一般浮於表面,用藥水浸泡的假沁色,也很容易識別。
7.氣泡。用高倍放大鏡照器物表層,釉層中真品氣泡大小不一,有雜質;仿品氣泡大小一樣,無雜質。最後還值得一提的是,鑑定器物時,以上七點應綜合考慮,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文物辨偽,自古以來就是古陶瓷鑑賞家和收藏愛好者的一大難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仿古的手段也起來越高明。因此,對於新仿古瓷的鑑別,更需持謹慎的態度,否則你就會受騙上當。但是你只要根據以上七點的鑑定方法綜合運用,那么任何仿品即使是高偽品,也會被鑑定出來。
二、鑑定器物年代的要領
確定這件器物是真品以後,若要鑑定它是屬於哪個朝代的,那么你必須掌握每個朝代常見器物的器形 、花紋裝飾、裝燒工藝,胎質釉色,以及款名等方面的特徵。並且把這五個方面特徵綜合起來進行鑑定。
第一、在器形上,首先應了解漢至宋各個朝代器物的口、頸、肩、腹、底、圈足等方面的特徵。如:口,是敞口、斂口、還是直口;頸,是短頸,還是喇叭頸;肩,是溜肓、斜肩、還是折肩;腹,是弧腹、直腹、還是鼓腹;底,是平底、圜底,還是內凹底;圈足,是撇足、還是直圈足。每個逐一對照,綜合考慮,來確定其器形具有什麼朝代的風格特徵。
第二、再了解它的花紋裝飾具有什麼時代的裝飾特徵。如水被紋是東漢時代的紋飾。格線、聯珠紋是三國西晉時期常見紋樣。褐色點彩和蓮瓣紋是東晉南朝時期流行的花紋,在器物外表壓印幾條直線作瓜棱紋,把器物做面瓜果狀,是唐五代時期的器形風格和裝飾特點。又如,在器表刻劃纖細的花鳥、蜂蝶、魚蟲等紋樣是五代至宋代的裝飾花紋上的一大特點,這些都是我們鑑定器物年代的重要依據。
第三、應十分注意窯具在器物上留下的支燒痕跡,器物上留下的是泥點、三足支釘、齒口具還是盂形座、墊圈等痕跡。以上這些特徵,又是幫助我們鑑定器物年代的重要依據。
第四、還應搞清每個朝代的典型器類,每種器形出現與延續的時間等等。如五管瓶是東漢時期典型器,堆塑罐、雞首壺、洗(盆)是三國至兩晉時期常見器形。除以上四點外,其它還應注意器物的胎質、釉色、款名等方面的時代特徵。
三、鑑定器物完損的技巧
鑑定器物的完損,就是要鑑定器物是否殘缺,損傷,以及缺損器物有否修補過。如要作出這此正確結論,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鑑定。
1、看。觀察整個器形,是否有不協調的地方。有否出現某個口、頸、耳、肩、腹、底等部位以及紋飾與器物年代不相符的地方。有否作過套口(就是器物的口頸破損、殘缺、削割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口與之嚴密地進行插套鑲接。現在市場上有的器套上新器口頸的,或舊器套上舊器口頸的)、按把(把柄斷失,用其它的把補按)、鑲耳(器耳殘損,採用其它器耳粘補)、補缺(器物破碎缺損部分、用石膏、水泥等補上)、補釉(在器口、腹、底足等損傷部位,施以釉汁,入窯燒之),花紋加添等動作,以及動作後所留下的痕跡。
2、敲。輕輕敲擊器物,聽其聲音是否有破碎聲。如果有,就要進一步鑑定是否有衝線裂紋,還是器物已經過修補。
3、摸,用手撫摸器表各個部位,查找器物有否缺損。
4、刮。用金屬片狀物,在器物周身,尤其在口、頸、肩、腹、耳等顯露部位,有否出現刮至該處發粘,較軟的現象,出現與其它部位不一樣的感覺。
5、燙。就是懷疑該器物的某個部位有修補的可能,當還不能確定時,你就用火或熱水燙的方法,用火或熱水燙懷疑修補的某個部位,這樣做,它很容易發現其真假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