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級城市體
- 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
- 概念範疇:區域經濟
- 樣本案例:珠三角超級城市體
- 提出背景:城市化
時代背景,發展現狀,理論依據,發展前景,存在問題,改善方法,
時代背景
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交通通信發展和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我國區域一體化程度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由於中國各級行政區域之間仍然壁壘高築,各自為政,在此情形下,企業往往傾向於分散在各級小區域內搞自我發展。這嚴重抑制了人口和產業的集聚,不利於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發展。
21世紀是城市的時代,是逐步走向城市網路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由於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部分產業或服務不再與其所在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保持密切的聯繫,或不再以其所在地的“供養”人口服務為主業,其服務輻射範圍也遠遠超過了當地居民。它立足於某地,卻服務於全球或大區域,植根於小城市卻服務於大城市。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這類空間組織形式越來越發展,並在其所在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深遠的作用。
經濟背景
第一,中國的增長模式是出口導向型的,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一直在上升。2000年至2006年間,中國GDP每增加1美元,出口就增加51美分,這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當前中國經濟成長前景過於依賴全球貿易環境。而未來幾年西方國家經濟成長將會放緩,或採取保護主義政策,全球貿易環境可能惡化。
第二,中國人口結構正變得不那么有利於經濟成長。五年內,中國人口撫養比會達到最低值;之後,人口變化趨勢將成為經濟成長的阻礙因素。未來20年內,中國老齡人口比例將達到1995年日本的水平,而正是在那時,日本失去了增長的動力。人口變化趨勢也使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越發緊迫,中國必須在20年內實現工業化,否則將陷入低收入水平陷阱中。
第三,中國的生態環境已經被嚴重破壞,進一步破壞將引發巨大的經濟成本。比如,中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可能已經兩倍於可持續發展所限定的水平。如果空氣品質繼續惡化,將出現嚴重的城市健康危機。水污染的情況與空氣污染類似。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所有工廠必須安裝相應的處理設備,這會增加生產成本,並減緩經濟成長步伐。
第四,中國壓低生產要素價格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由於政府擁有所有關鍵生產要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推動經濟成長,這些要素的價格就被壓低。但沒有合適的定價,這些資源將被濫用,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為了讓資源消耗回到可持續路徑上,中國可能需要把水、煤炭等自然資源的價格提高一倍到兩倍。當然,經濟成長的速度也會降低。
發展現狀
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區域於1994年首次正式提出。該區域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占廣東國土面積的14%。而該區域2008年的GDP占廣東經濟總量的84%。
“珠三角經濟地理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廣州、佛山、深圳、東莞‘緊密型城市體’已經初步成型。”日前在廣州舉行的“珠三角地理經濟結構變化研討發布會”上,珠三角經濟地理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多年累積的高速工業化、城市化正在推動該區域進入“超級城市體”時代。
除了珠三角以外,長江三角洲地區、直轄市重慶、河南鄭州等均有擬建超級城市體的理論構想。
鄭州地區
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為縮短中部地區增長極形成的時間並擴大增長極的正效應,鄭州市最有實力、潛力、活力成為中部崛起中的強勢增長極,所以應加速把鄭州培育成我國中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超級中心(龍頭)城市。
理論依據
增長極理論
二十世紀50年代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佩魯提出了“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的增長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一般是某些交通發達、資源密集、經濟占有優勢地位的中心城市,然後通過一系列的“子極”把“增長極”的經濟要素向外擴散,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增長極的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增長的三種效應上:一是支配效應;二是乘數效應;三是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或稱溢出效應)。
大都市帶理論以及都市圈和城市群理論
早在上世紀的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J. Gottmann)就提出了城鎮群體空間發展理論"Megalopolis"(大都市帶),引起了當時學術界廣泛的爭議。與戈特曼的“大都市帶”理論緊密相聯繫的是“都市圈”理念,1951年日本學者木內信藏提出了“三地帶”學說,其思想進而被發展為“都市圈”的理論,成為日本及許多西方國家城市發展主要空間組織形式。當戈氏的城市群理論被介紹到國內來時,“Megalopolis”一詞卻找不到一個貼切的中文表達,共有“都市圈”、“大都市帶”、“都市帶/都市連綿帶”、“城市群”等四種譯法。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帶的物理空間布局形態並無多大的區別。
點——軸開發理論
?>1984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陸大道研究員提出了“點——軸開發”理論。該理論以增長極理論和生長軸理論為基礎,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點軸系統的“點”即中心城鎮,是各級區域的集聚點,也是帶動各級區域發展的中心城鎮。點軸系統的“軸”是點和點之間通過交通線路、動力供應線、通訊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線起來就形成的,聯結若干不同級別中心城鎮而形成的相對密集的產業帶或人口帶。
點軸開發論者發展區域經濟的思路是:
①一國或一定區域範圍內,各地經濟基礎和區位優劣是不同的,要選擇若干資源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重要交通幹線經過的地帶,作為發展軸予以重點開發。
③根據各發展軸和增長極的經濟發展資源要素狀況,研究確定增長極和發展軸的等級體系,集中力量優先開發若干等級較高的發展軸和中心城鎮,逐步擴散推廣發展其他等級較低的發展軸和中心城鎮。通過發展軸和中心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鄭州市位於我國京廣和隴海兩大交通幹線所形成的發展軸的交匯處,在這裡布局超級城市作為增長極符合點軸開發理論,其輻射和帶動作用最強。
發展前景
珠三角地區的廣州、佛山、深圳、東莞正在向“緊密型城市群”集結邁進,一個常住人口達3000多萬、地區生產總值近2.5萬億的“世界超級城市體”正在珠三角誕生。與此同時,珠三角新的經濟成長極也呼之欲出。隨著珠三角交通體系的成熟和一體化的推進,這種在市場競合狀態下的主動錯位態勢日漸顯山露水,穗佛莞深“功能分區”已初露端倪。一個依靠地緣優勢、產業布局以及城市區域功能主動錯位發展的“世界超級城市體”已漸成雛形。
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突破口在於珠三角城市一體化,而推動珠三角城市一體化的突破口就在於廣佛同城化。穗深佛莞四城同時納入首批廣東“無線寬頻城市群”、廣佛捷運和穗莞深城際軌道開工、《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定》和《廣佛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定》簽署等接連不斷的舉措奠定了珠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基礎。
通過形成城市化的連續帶,造就了穗佛莞深“城市邊界”的消融。在穗深、廣佛、莞深等公路沿線,城鎮緊挨城鎮的現象已經開始出現。穗佛莞深城市間的繁華帶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連續性,這可能意味著一個龐大超級城市體的誕生。
存在問題
改善方法
利益衝突及磨合
首先是城市之間的利益衝突及磨合。
要把珠江三角洲一盤棋下好,管理好這個“超級城市體”,必須考慮到城市之間的差異、利益衝突及磨合問題。僅廣深之間的競爭就長期存在。城市之間需要的是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地區內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能夠優勢互補,通過最小的資源消耗達到最大的整體效益。每個城市要明確自身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城市建設要抓住重點。重複建設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還為城市的後續發展留下了隱患。而最需要得到磨合的是城市民眾的心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經濟發達的城市對一體化往往有一種排斥的態度,認為這將會拖自己的後腿。而經濟發展相對差一點的城市擔心一體化後本城市的話語空間被壓縮。
由市場和政府推動
其次是區域一體化主要由市場和政府推動,更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是市場的自然特性。政府應該在區域融合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發展的最好保障就是制度,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實將能杜絕不合理和不合法情形的出現。區域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要加大獎懲力度,通過制度讓每個人都明白這是大勢所趨。
珠三角的交通設施建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若要推動區域一體化卻遠遠不足,高速公路和捷運必須加強建設。通過交通建設,降低經濟發展的時間成本,充分潤滑,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