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流動性(superfluidity)是指超流相液態氦在低速度下無阻、無損耗地流過極細的毛細管或狹縫的性質。液態氦在飽和蒸氣壓下,溫度降低到2.172 K(λ點)時發生相變,從普通的黏滯液體相(氦Ⅰ)變到超流相,又稱為氦Ⅱ相。氦Ⅱ相有很多在普通液體中觀察不到的現象,超流動性是其最具特徵的基本性質。
若將液態4He沿飽和蒸氣壓線下降到 2.172K(見液態氦),液氦的物理性質立即發生很大變化。當溫度低於λ點時,液氦可以在低速度下毫無阻尼地流過很細的毛細管。毛細管的孔徑可以小到只有10-8米,就是連氣態的氦這時也無法通過。這種沒有阻尼的流動就稱為超流動性。伴隨超流的產生,同時還發生了很多其他在普通液體中觀察不到的現象。
基本介紹
發現,理論詮釋,
發現
1911年,H·昂尼斯成功地液化了氦氣後,發現了超導現象。以後在極低溫度下陸續發現了一些現象,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注意,前蘇聯科學家P·卡皮查是在這方面有卓越功績的科學家之一。1934年,他從英國回到前蘇聯,前蘇聯政府為他新建了莫斯科物理問題研究所,並從英國購買了所使用的全部儀器,使他能繼續從事研究工作。1938年,他發現液氦在溫度從4K下降到2K時,突然出現一個從未見過的現象。這時液氦能從蓋得很嚴的瓶子裡逃逸出來,並從很細的毛細管或狹縫(兩塊經光學拋光的玻璃壓在一起形成的10-5—10-4厘米的狹縫)中迅速流過,粘滯係數近似於零。卡皮查把這種現象叫做超流動性,把處於這種狀態的液氦稱作氦Ⅱ,普通的液氦叫氦Ⅰ。英國物理學家J·艾倫和A·邁斯納幾乎同時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其論文和卡皮查的結果發表在同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為了表彰卡皮查在超流動性研究中的卓越功績,197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卡皮察的實驗表明,當氦Ⅱ流過間隙小於10-5厘米的狹縫時,黏度小於10-11泊,至少比液體氦(He)小1,500倍,比黏度最低的氫氣還要低104倍以上。卡皮察認為,這一結果意味著液態氦進入到一特別的狀態,類比於超導體,建議稱為超流態。
理論詮釋
超流動性唯象地可用L.朗道的二流體模型解釋。模型認為,氦Ⅱ由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的兩種流體組成:性質與普通黏滯流體相同的正常流體和熵為零、無黏滯性的超流體。超流動性是超流體部分的表現。更深刻的解釋是,超流動性與氦(4He)原子是玻色子以及低溫下發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