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傳統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於商周時期,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超化吹歌大約起源於北朝,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組合的宮廷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化吹歌
  • 分類:音樂
  • 地區:中國
背景,變遷,特色,歷史考證,傳承現狀,老一輩,新一輩,

背景

超化吹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4000多年前,興於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宮廷,曲譜記錄方式世界獨一無二,以竹管為主演奏。千年來演奏者以口述傳承。由於供奉著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河南新密超化寺名震一時,是明朝香火旺盛的大寺院。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後,前往超化寺參拜,將吹歌傳授給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的僧人傳給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
超化寺吹歌超化寺吹歌

變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在當地的尖山鄉沙古堆村、袁莊鄉姜溝村、超化鄉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還是超化村“吹歌社”。超化吹歌隊由16人組成,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十八笛笙,音優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屬罕見。演奏風格質樸、明快、高雅,常服務於節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餘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牆、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三點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覆,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2006年11月份。“超化吹歌”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南省此次入選的傳統音樂類中8項名錄之一。
新密超化吹歌口授心傳,念的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工尺譜,它不同於西洋的五線譜,也不同於現代中國常用的簡譜。
2013年2月,“超化吹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9月2日,有中國音樂古化石之稱的新密“超化吹歌”出現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國際軍樂節上,本屆莫斯科軍樂節歷時8天,一天內有不同國家的文藝表演,而“超化吹歌”破例天天演出。“超化吹歌”演奏的曲目有:古代軍樂《雷霆戰鼓》,古代宮廷音樂《繁華勝景》,古代祭祀音樂《天地祥和》,民間音樂《千年華韻》。

特色

超化吹歌不同於一般傳統民間鼓吹樂。
首先在於它不是自然成熟於民間的東西。只有多方面的音樂元素經過了專業的融合創造,它才可能兼有豐富的層次和典雅的風格。
其次在於它所包含的梵樂元素。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北魏時達到鼎盛。南朝梁武帝曾把佛教定為國教,前後四次出家為僧。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十幾位帝後出家為尼。在宮廷與佛教聯繫密切的這樣一個時期,宮廷禮樂與佛教音樂相互薰染浸潤,是可以想見的。
鼓吹樂與超化地方的密切聯繫,也是藉由佛教建立的。超化寺建於東漢,興於北魏,盛於。唐開元年間西迎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分十九座寺院修塔藏之,超化寺是其中之一,列為“名剎拾伍”。超化吹歌作為地域音樂形式,就是隨著寺院的建立和興旺發達,先在北魏時期以宮廷鼓吹曲的形式走進寺院,成為佛教法樂;後在唐代藉助以歌舞音樂為標誌的音樂藝術的高峰式發展,經過充分的涵育,成為兼具宮廷格調和梵樂韻味的成熟音樂。
也許正是經歷了這樣的逶迤跌宕,超化吹歌才有了江河一樣的隱忍與浩瀚。

歷史考證

鄭州是中國商代的國都,再看新密市超化這個地方,流淌了幾千年的溱河和洧水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在這片獨特環境下產生的。
錢林申,退休前是新密市文化館館長,長期從事超化吹歌研究工作,他說:“北魏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好多樂奴被貴族家庭遣散,有的樂奴生活沒有著落就到寺廟裡。因為寺廟要宣傳他們的教義,這些樂工就到寺廟落腳,所以寺廟裡就有大型樂隊,保持了宮廷音樂風貌。”
吹歌樂器吹歌樂器
當地史志記載:“超化吹歌師承於唐宋時期的宮廷音樂。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後,前往排名中國名剎十五位的超化寺參拜,將吹歌技藝傳授給這個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了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中國十年動亂期間,超化吹歌面臨失傳,老藝人張振恆想盡一切辦法,在老夥計們的幫助下,將樂器保存了下來,可是前前後後,超化吹歌18年沒有演奏過。1978年錢林申重新發掘、整理,讓吹歌死而復生,對超化吹歌他可謂情有獨鐘。
吹歌的主要樂器叫“管子”,翻開《辭海》,書中對管子的解釋是:商代就有,以木製、竹製為主,唯獨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純黃銅精鑄而成,專家將它稱為“古代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
超化吹歌隊伍中要同時有兩支管子,一個高音,一個低音,這在全中國的吹歌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傳承現狀

超化吹歌的傳承,得上溯到明末宋大運那一代,到現今已經是第10代。
“在中國河南省省會鄭州市西南一個叫超化的小鎮,吹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民間流傳了300多年。這個源於4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出自宮廷,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的古老音樂,因為苦澀難學,因此後繼乏人,因為其嚴格的行規,所以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老一輩

村里人說,流傳下來的管子,只剩下三根,其中一根因為傳人不願意拿出來,管子再也沒露過面。
現在只有兩名管子手,吹高音的叫王國卿,他17歲開始學吹管子,如今已經42歲了。
仔細看看他的管子,長16厘米,上粗下細,不同於中國傳統管子的上細下粗,正面7個孔,背面1個孔,每個孔同時能發出3個音,用力大小不同音高不同,粗的那端插了枚哨嘴,大約4厘米長,蘆葦做的。這么小小的樂器能吹出什麼樣的聲音呢?您聽聽……
吹歌管子樂器吹歌管子樂器
“演奏有一定難度,靠氣流控制。這根管子有300多年了。”
“300多年了!”
“馬上斷代了,現青黃不接。”
“為什麼這么說呢?”
“這裡面奧妙很深,不容易學。”
“管子是最難吹的,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
“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隊員說,”管子難學,三年還吹不成句呢。“難怪現新密只有兩個會吹這種管子的,難怪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管子專家鬍子厚試試這種管子,也只能搖搖頭。
管子同祖傳的十八苗笙、笛子、簫、鼓、雲鑼、鐃、鈸等樂器配起來更具韻味,可惜紫竹做的同樣有300多年歷史的十八苗笙壞了,送到許多地方沒人會修,如今只有用現代十四孔笙來代替了。

新一輩

青黃不接了”,超化吹歌隊隊長宋俊忠說。
新密吹歌的行規很嚴,為了保持音樂的高雅,不能為婚喪嫁娶服務,只用於拜會朋友、參加祭祀典禮、廟會和娛樂。300多年來,吹歌隊始終恪守這項規矩,隊員們只能憑著自己的愛好,偶爾“玩玩”。
16個成員中,除了上了年紀的,每個人基本都有生意。吹管子的王國卿開了一個汽車修理廠,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生意上。宋俊忠說,他們家是世家,費多大力氣他都會把吹歌傳下去,“好在小孫子喜歡這個,算是有了接班人。”
上了一節課就請假來練習的宋星輝,抹了把臉上的汗,就鼓著腮幫子開始吹笙。
宋星輝7歲,是超化吹歌最小的樂手,學吹笙才半年多。
他很認真地看了看爺爺宋俊忠:“我是爺爺接班人,不能讓吹歌失傳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