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音樂

宮廷音樂

宮廷音樂是古典音樂的一種,流行於宮廷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宮廷音樂
  • 發明者:伏羲
  • 起源:黃帝時期
  • 興盛:中國唐朝
中國宮廷音樂,外國宮廷音樂,德勒斯登,出名經歷,過去猜測,出色表演,

中國宮廷音樂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曆法和文字。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的琴本來有五十根弦,但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把他的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叫神農的音樂家,據說他是牛首蛇身。神農曾教人耕作五穀,曾遍嘗百草而發現醫藥,還曾經創造了五弦琴。因此可以理所當然地構想,當時的音樂用的是五聲音階。
在中國古代,有關音樂方面的書籍不下三百種。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時又是一位音樂家,他曾寫過許多論述音樂的隨筆,我們可以在論語中看到他對音樂的一些評論。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並把悲哀與歡樂付諸琴韻之中。孔子把琴藝親自傳授給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藝者就達七十二人。他的教學內容,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之秩序,“樂”即取得和諧。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樂來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融詩、舞、音樂於一體,與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在宮廷內部或朝廷儀式上為宮廷統治者而演奏的音樂。中國宮廷音樂的類別,如果按其演奏場合,大致可以分為外朝音樂和內廷音樂兩大類。外朝,是群臣朝會辦事的場所;內廷,是皇帝與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這兩種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音樂。
如果按其功能性質而言,又可分為典制性音樂和娛樂性音樂。典制性音樂主要用以顯示典禮的隆重和皇帝的威嚴,包括祭祀樂、朝會樂、鹵簿樂等;娛樂性音樂以供人欣賞、愉悅身心為目的,包括筵宴樂、行幸樂、吹打樂等。
宮廷音樂
特徵
(1)功利性,以音樂來表現統治者的威嚴、高貴,或用音樂為統治者歌功頌德,或把音樂作為享受、娛樂的手段之一。
(2)禮儀性,即多為配合一定的禮儀場合而奏,依其不同的場合功能而使用不同的樂曲,接儀式進程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樂曲,同一名稱的樂曲也根據不同場合而有不同的樂隊編制、演奏處理。
(3)旋律、節奏的“雅化”,以優美纖細、典雅端莊為其基本風格特徵。
代表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音樂家一般有兩個特點;其一是他們的名字前面都冠以“師”的稱呼,如師曠師涓等為的是表明他們在當時較高的社會地位。其二,樂師們往往是雙目失明的瞎子。因為盲人有較強的音樂記憶能力。師曠是晉國著名的音樂家(公元前572--532年)師曠善於用琴聲描繪飛鶴的翱翔、鳴叫,以及舒翼而舞的優美姿態,還能表現大自然中的風雨聲和雷電聲等震撼人心的種種音響。他演奏的琴曲名為“清商”、“清豸清角”,他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師曠的聽覺比晉國鑄锺樂工要靈敏的多,他是一位重於藝術、敢於直諫的音樂家,他還彈的一手好琴,具有相當精湛的技藝。司馬遷《史記》中這樣記載:“師曠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如果說最被人們熟知和津津樂道的宮廷音樂家,該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楊玉環,即楊貴妃。唐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楊玉環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很好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彈琵琶。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陽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鹹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貌似武惠妃的兒媳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楊玉環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並親自插在楊氏鬢髮上。玄宗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卷三)複製新曲《得寶子》,據此,楊貴妃當為歷史上最負勝名的宮廷音樂家。
其他樂師
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製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
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奏,並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淒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並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

外國宮廷音樂

現在的各種資料顯示巴赫一生中七次走訪過德勒斯登這座當時被稱為‘艾爾貝河畔的佛羅倫斯’的城市。德勒斯登自1547年開始作為薩克森公國的首府開始成為了文化中心,自古以來便是各種文人藝術家們聚集的地方,歷史上留有米歇爾.普雷托里亞斯(MICHAEL PRAETORIUS,1571?-1621),亨里希.舒爾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等歐洲著名音樂家的足跡。巴赫早在1717年22歲那年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樂隊長時首次走訪了德勒斯登。這之後接連6次訪問過德勒斯登,與德勒斯登宮廷音樂家們如有著良好的關係。

德勒斯登

巴赫第一次對德勒斯登的訪問是巴赫在魏瑪擔任宮廷管風琴師兼樂師的時代並且離開魏瑪前往科登宮廷之前的時候。至於前往德勒斯登的目的,據說是為了與從法國來德勒斯登訪問的名振整個歐洲大陸的巴黎管風琴演奏家路易.馬爾尚(LOUIS MACHAND,1699-1732)競演管風琴。而發出邀請的便是當時在德勒斯登宮廷著名的法國籍小提琴演奏家讓-巴蒂斯特.沃爾米埃爾(JEAN-BAPTISTE VOLUMIER,1670?-1728)。最早的巴赫傳記作者約翰.尼古拉斯.弗凱爾(1749-1818)也在巴赫傳記(《U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LEBEN,KUNST UND KUNSTWERKE》)中記載了這段傳世逸話。

出名經歷

那年的巴赫已是32歲,早已成為被愛樂者及專家們所矚目的人物了。恰巧這一年馬爾尚正在以他的法國風格的管風琴演技橫貫德國進行著他的旅行演出。闊愛音樂並為之投入大量資財的弗雷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當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機會,在宮廷里舉辦了聲勢浩大的馬爾尚專場演奏會。不單是奧古斯特一世深深崇拜義大利、法國這樣具有巴羅克藝術傳統國度宮廷藝術,即便是當時的德國音樂界中也瀰漫者嚮往、迷信、仿效義大利、法國巴羅克音樂風格的習俗。用我們熟悉的辭彙‘崇洋媚外’來形容當時德國特別是德國宮廷貴族們對意法音樂迷戀的程度一點也不過分。然而客觀情況也確實是義大利、法國這些國度的音樂家無論是作曲技法、樂器演奏技術均是領先於德國的。包括巴赫本人就曾長時間研究過馬爾尚的鍵盤音樂的樂譜。可以想像往日苦心研究過的作品的作者即將在附近的德勒斯登宮廷獻技,同時又受到宮廷參加競演之邀請,巴赫的心情是多么激動。最起碼對於這次競演巴赫是給予相當重視的,希望與心目中的海外名手一個決高低極其符合巴赫的那種爭強好勝的性格。

過去猜測

不知是何原因,正式公開競演的那天對手馬爾尚卻不見了身影。現在遺留下來的資料並沒有提供什麼有利的證據馬爾尚到底為何臨陣而歸的。但是弗凱爾的巴赫傳記及C.P.E.巴赫(巴赫次子,柏林樂派的代表人物。古典樂派的開拓者)留下的《故人傳略》中都明確表示馬爾尚應畏懼演技上敗給巴赫而臨陣脫逃的。事實到底為何大概已無法淳請了,或許馬爾尚在賽前卻遇必須即刻返回巴黎的急事而不得不立刻離開宮廷返回巴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疑將落得一個臨陣逃脫的‘美名’而遺臭萬年了。事實上今天的各種書籍的相關記載均傾向於馬爾尚應畏懼輸與年輕的巴赫而失去已有的名聲、地位而‘臨陣脫逃’的。

出色表演

接下來,一場雲集了各方音樂愛好者、音樂家的鍵盤樂器競演音樂會成了巴赫一人的表演了。巴赫在當時演奏了一些什麼曲目現在已不得而知了。或許是用管風琴或其他鍵盤樂器演奏了魏瑪時期創作的眾贊曲(CHORALL,BWV599-644),或許是前奏曲和賦格(PRELUDE&FUGE,BWV531-541)。由於音樂會是在宮廷內的緣故,考慮到貴族們更希望來一些更具海外(如法國、義大利)風格的作品也可能是演奏的義大利風格的協奏曲(BWV592-597)。比這些更重要的是這場音樂會的深遠影響。會場中不乏當時德國著名的宮廷音樂家,如當時德勒斯登宮廷樂隊長、著名的巴羅克音樂理論家、作曲家約翰.戴維.海尼西恩(Johann David Heinichen,1683-1729),有當時名振德國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約翰.喬治.皮森泰爾(Johann Georg Pisendel,1687-1755),法國著名的小提琴家沃爾米埃爾,法國長笛演奏家皮埃爾-加布利埃爾.比法爾丁(PIERRE-GABRIEL BUFFARDIN,1690?-1768)等。這些站在音樂最前線的著名音樂家們定會被巴赫——在他們眼中屬於非主流的音樂演奏家(或許在這個崇尚法國、義大利音樂的宮廷里,這些頂尖音樂家們還沒有聽到過巴赫作品,更不知道巴赫是一位已創作有許多作品的音樂家,僅僅將巴赫作為一個管風琴、鍵盤樂器演奏家來看待了)——的演技所威震,沒有想到巴赫的德國風格對位法音樂的深奧、宏偉,演奏的如此流暢。巴赫的演奏無疑讓他們想起了德國歷史上的那些鍵盤樂器大師們。……
或許,德勒斯登的音樂家們通過這場沒有成功的競演音樂會最終認識了巴赫——後期巴羅克的非主流音樂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