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石城

赤壁石城位於現在的老市區,唐貞觀七年(公元63年)蒲圻縣城從陸溪川中遷於此,當時無城,以山為屏。明萬曆三年(1575年),知縣胡其高倡修,歷經223年,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形成石城,城牆全部由條石砌就。

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由來,文化遺產,

簡介

遺址是由3座小山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這3座小山起伏相連蒼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樓閣錯落地隱現於其間,景色益顯秀美。其主要景點有赤壁摩崖、拜風台鳳雛庵翼江亭等。這些景點相距不遠,且有小徑相連,極易尋覓。赤壁山的西南臨江處,岩斜亘300餘米,怪石嶙峋,洶湧的江水直撲斷崖,捲起千堆雪,聲如巨雷。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者,自古不絕,故留下眾多書。據說赤壁火攻時,周瑜站在磯頭指揮,忽見沖天火光把斷崖照耀得彤紅一片,不覺豪興大發,當場寫下這兩個楷書大字,令人刻石紀念。此傳說雖不可靠,但它揭示了“赤壁”命名的由來。“赤壁”二字的近旁,還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的畫像石刻,它們與書法石,交相輝映,可謂書畫並茂。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南屏山頂的拜風台,傳為諸葛亮祭東風時的七星台遺址,後殿中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坐像,極其傳神,頗引人注目。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赤壁金鸞山腰的鳳雛庵,相傳龐統曾隱居於此。原庵早廢,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青磚黑瓦,古樸典雅。庵內主室所供奉的龐統塑像,莊嚴剛毅,有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概。庵四面蒼苔布綠,曲徑藏幽,古樹垂蔭,百鳥飛鳴,真有“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赤壁山頂的翼江亭,傳為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戰時觀望曹營的遺址。亭乃後人所建,碧瓦飛檐,六角攢尖,與傳為黃蓋獻苦肉計的遺址,即中峰望亭遙遙相望,互動映襯。此亭四周山花爛漫,芳草萋萋,景色十分迷人。丫在亭中俯瞰長江,可令人故國神遊,想見當年赤壁鏖金兵時“檣櫓灰飛煙滅”的情景。
據《三國志·吳書》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呂岱先後均在蒲圻一帶駐有重兵,吳主孫權3次在蒲圻陸口為諸軍節度。赤壁之戰時,此地曾築土稱營里,為魯肅屯糧之處,今猶稱魯肅糧城。

地理位置

赤壁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隔蟠河與湖南省臨湘市接壤,東與鹹安區相鄰,南與崇陽縣交界,東北與嘉魚縣連線,西北隔長江與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為北緯29°28’~29°55’,東經113°32’ ~114°13’。天然地成為南北交通要衝,省際交流視窗,平原山區紐帶。扼瀟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稱“湖北南大門”。距武漢112公里,距岳陽90公里。全市東西長68.9公里,南北最寬、最窄處分別60公里、26公里,整個圖形象一個頭西尾東的奔兔。為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帶,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南負幕阜山,北臨長江。境內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構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南部連綿逶迤的是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大小山峰百餘座,最高為觀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廣鐵路兩側為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北部是濱江濱湖地區。境內有23條大小河流,全長327.2公里,構成陸水、黃蓋湖、西梁湖三大水系,注於長江。還有黃蓋湖、西涼湖等數十處大小湖泊,形成環山錯湖的地域特色。境內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區環境空氣品質穩定在《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級標準以內,年平均氣溫16.9°C,年平均無霜期247~261 天,降雨量約1251~1608毫米,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赤壁市氣候溫暖濕潤,地貌結構複雜多樣,為各種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環境。全市現已查明的生物資源有2024種。其中,樹種300種,花卉 115種,農作物品種358個,蔬菜品種60個,藥用動、植物678種,天敵資源133種,水生生物180種,野生動物51種,珍稀動物52種,畜禽30 種,草類67種。素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苧麻之鄉、獼猴桃之鄉、魚米之鄉的美稱。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赤壁市現已探明礦產13種,產地100餘處,占全省已發現礦產110餘種的11.8%。礦產資源種類不多,但非金屬礦藏如石灰石、煤炭、白雲石大理石、五氧化二釩、河砂等資源儲量卻比較豐富,而且分布相對集中,具有一定的開發前景。
赤壁市境內有大小湖泊22個,水面面積為13.96萬畝。其中,萬畝以上的湖泊2處,千畝以上的湖泊6處,多集中於北半部。較大的湖泊有黃蓋湖、西梁湖、滄湖等,形成環山錯湖的地域特色。大小河港23條,全長327.2公里。河流呈南北流向,匯流入江。分三大水系,其中陸水河為主幹水系,發源於幕阜山,流經通城、崇陽,橫貫赤壁全境,由嘉魚陸溪口入長江,全長183公里,流域面積3950平方公里,在赤壁境內84.5公里,流域面積782.2平方公里。(發源於通城縣黃龍山,經洪廟入長江,崇陽與赤壁交界處洪下以上稱雋水,以下稱陸水)。1949年以來,國家對陸水河進行了全面綜合開發,投資近億元,興建了陸水水利樞紐工程,樞紐控制流域面積為3400平方公里,水庫蓄水面積57平方公里,庫容7.06億立方米,兼有發電、灌溉、防洪、養殖、航運、旅遊和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益。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歷史由來

“赤壁”二字位於赤壁磯頭臨江懸岩,南距市區138公里。《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軍藉助風勢,動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萬兵馬,東吳和劉備的軍隊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大帥部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餘,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功。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這一劍刻過萬重山,據說江西廬山有反寫“赤壁”字樣。
赤壁溯源相傳漢高祖劉邦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漢朝四百年基業,雖是沿襲秦制,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為上乘。漢高祖六年治沙羡縣,縣令梅赤就著手調查境內山川河流,發現許多無名地名,於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當時,朝廷以陰陽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擴大推演,以天人相應,將星空與地面配合,將二十八宿對準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沙羡當屬東南朱雀的翼、軫之間。

文化遺產

1986年春發現的這兩件弩機出土於東吳的武官墓中,墓因被破壞,墓主人身份不明,墓址與墓II相距5米左右,所出土的文物相近。二號墓為券頂磚室墓,出土文物共37件,其中有前文提到的鋼劍一柄,弩機一件,弩機上有銘文:“上大將軍呂侯都尉陳文和弩一張”十四字,銘文中所指上大將軍呂侯,乃是東吳名將呂岱,據《三國志·吳志·呂岱傳》載:“其年遷上大將軍”。又載:早在東漢延康元年(220)就被“遷安南將軍,假節,封都鄉侯”。不久又“進封番禺侯”。據此可知:銘文中的墓主人陳文和是呂岱手下的一員都尉武官。
赤壁石城赤壁石城
弩機,它是一種古代較為先進的遠程武器,1973年,在省博物館展覽大廳就有一個蒲圻赤壁古戰場的文物陳列專櫃,背景是一幅大黑白照片:蒲圻赤壁的摩岩石刻‘赤壁’二字。裡面除陳列鐵劍、鐵鏃外,有一件弩機,均註明采自蒲圻赤壁古戰場。
古戰場蒲圻赤壁,在戰後一度是吳蜀兩國的邊境重鎮,也一直是東吳的重要軍營地,吳蜀兩國的軍事結盟在這裡有較為充分的體現。1986年春,在金鸞山西北發現了兩件反映吳、蜀兩國協力抗曹的證據,這就是弩機。弩機在三國時代是一種最先進的新式武器,它有射程表尺,一連楞發十枝箭鏃
箭鏃,是迄今在赤壁發現的最多的古代兵器之一,從1958年以來,先後在赤壁山沿江發現箭鏃數百枚之多,從這些箭鏃的形式來看,有三棱形、六棱形等,據南京大學六朝考古學家蔣贊初先生考證:這些鐵鏃是東漢末、三國的遺物。宋人謝疊山在《赤壁·詩序》中說:“赤壁,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鏃”,即是例證,如此眾多的箭鏃在蒲圻赤壁古戰場出土,不能不說是古戰場的主要實物鐵證,它向人們展示了東漢末年在這裡確實進行了一次大戰,這些出土的箭鏃及其它文物可作為實物教材幫助人們較為深刻地認識古代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