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
實用信息
旅遊小貼士
小貼士
礦泉水知識
其判斷的依據是:燙手(水溫高於40℃)者為"湯泉",不燙手者(水溫在40℃左右或低於40℃)為"溫泉"。
水是人類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我們生活的地球有著豐富的水。地球上的水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球表面的水,如河流、湖泊之水,我們稱之為地表水;另一種是存在於地殼深層的水,如井水、泉水,稱之為地下水,與普通水有三個不同處:
1、水溫多數比較高,所以有溫泉、湯泉,熱水泡子之稱。但也有少數溫度不高,稱為冷泉。
2、含有特有的較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如硫酸鹽、碳酸鹽、鈉、鉀、鐵、氟等以及氡、鈾等放射性元素。
3、含有氣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因此從地下湧出來時常冒出許多氣泡。
礦泉水是一種地下礦藏,經過複雜的地球化學變化,在地殼某些地層中逐漸形成的。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溫度很高,壓力很大,所有的物質都可成為可流動的熔融狀態,這就叫做岩漿。當非常的岩漿衝出地表時就是火山爆發了,沒有衝出地表的岩漿,在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冷卻凝固,其中所含的水汽大部分凝結成水,但溫度很高,如果這種水遇到地殼裂隙就會自行涌冒出來形成礦泉,這種礦泉稱為火山性高溫礦泉。
還有一種礦泉的形成與地下水的深部循環作用有關。大家知道,地下深部地溫比地面要高,地面水滲入地下,通過粗松的岩層而貯留在深部不透水的岩層中,受地下高溫、高壓長期(幾百年、幾千年或更長時間)的作用,逐漸溶解了岩層中種種化學成分,就成了礦泉水。這種礦泉水逐至地層裂隙,湧出地面就形成了礦泉。這種礦泉稱之為循環水性礦泉。赤城湯泉就屬於這種礦泉。
礦泉療法是古今中外很受歡迎的一種治病方法。關於礦泉水的醫療作用,我國早有歷史記載,如東漢張衡溫泉碑中提到:"有疾厲兮,溫泉泊焉"。《寰宇記》:"滉女有惡疾,浴於溫泉,應時而愈"。《水經注》:"大融山石出溫湯,療治百病"。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有"廬山溫泉有四孔,四季皆溫暖,可以熟雞蛋……方土每教患有疥癬,風癩、楊梅瘡者飲食入池,久浴後出汗,以旬日後自愈也"。
從醫學的觀點來看礦泉水所以能治病,主要在於礦泉水的溫度、壓力、浮力的物理作用,以及礦泉水質成分的藥物化學作用,還有神經反射、大腦調節的生物作用的綜合結果。
赤城湯泉的成因是由於受中生代造山運動的影響,剛剛形成的燕山山脈基岩造成許多複雜的皺褶和斷裂。赤城湯泉恰恰處於南北溝和東西溝聚斑花崗岩切割斷裂層的交匯部位。經過相當時間的斷層發育構成了地下水與地殼深部熱源相接觸的良好通道。大氣降水沿岩層裂隙經各種複雜的通道滲入地殼20公里以下的較深部位,然後貯留在結構穩定、含化學物質多又不透水的岩層中。長期受到岩漿餘熱的高溫高壓作用,岩層中各種微量元素逐漸被溶解於水中,這就形成了高溫礦泉水。又在構造與地形的控制作用下,最後沿斷層導水通道上涌,從而,形成循環水性溫泉。該泉出露處最高水溫達68℃,屬高溫弱鹼並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湯泉。六處泉眼出露地點水溫高低和含化學物質都各不相同。
泡溫泉的形式:
溫泉形式的多樣化對都市遊客減輕壓力、保健有一定的作用,如超音波水力按摩溫泉、林溫泉、石溫泉、花草溫泉、酒溫泉、咖啡溫泉、瀑布溫泉、沖噴溫泉等。它們由於以不同的建築風格來裝修設計,所以除了有減壓養岙的功能外,還成為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
一些溫泉由於水溫高達攝氏80度以上,加上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所以在其泉眼浸泡的雞蛋或鵪鶉蛋的蛋黃嫩而蛋白呈半固體狀,吃起來味道非常鮮,營養豐富;而"溫泉雞"、"溫泉豬手"等溫泉風味菜式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食家自然不會走寶。
溫泉泳或溫泉浴是一項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加上溫泉有加快血液循環的功效,所以身心得以全面減壓和放鬆,靈敏度和注意力有所下降,自駕車人士一定要休息兩個小時以上才可以駕車上路。建議遊客參加旅行社的溫泉保健團,安全有保障,勞逸結合,在旅遊車上可以很快入夢鄉。患有急性病症、出血症、傳染病、重性心臟病、晚期高血壓、惡性腫瘤等病患者將被謝絕浸泡溫泉;輕度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溫泉治療。請不要在酒後進入溫泉,很容易醉酒或出現其它不適症狀。
溫泉沐浴常識:
首先:先沖涼潔身,以保持溫泉水質衛生及讓身體適應水溫。另外洗去皮膚汗漬可更容易吸收泉水中的礦物質;
其次:選擇適合自己溫度的水池浸浴,一般從溫到熱,每次浸浴15-20分鐘即應上岸稍作休息後再浸浴(高溫池不應超過10分鐘);
第三:初次不適應者或浸泡時間過長者,可能會出現口乾或胸悶等不舒適感覺,此時應立即上岸稍做休息,飲杯水或飲料可舒緩不適;
第四:凡患有較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身孕或身體不適者均不宜入池浸泡,除非經醫生準許或有專人陪同方可;
第五:酗酒者嚴禁入池浸泡,否則責任自負;
第六:身體適應者可在浸泡期間"過冷河",即淋冷水溫差浴;
第七:浴後用清水沖洗身體,但不要用肥皂或浴液,以保存皮膚表面所吸收的礦物
泡溫泉的8個注意事項:
進入寒冬,光是想想暖融融的溫泉浴,就會讓人覺得舒適愜意。醫學專家認為,較體溫略高的溫泉水,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舒活筋骨,還能令肌肉鬆弛,減少關節炎病人的關節緊繃感,有助於緩解病情。不過,溫泉浴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泡好"的。香港《明報》撰文指出,泡溫泉,有幾點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兼骨科醫生林國基指出,在擁有溫泉的地方,泡澡已成為當地人文化及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經常為之,因此對強健身體的促進作用也比較明顯。相比之下,如果我們只是去旅行,單用一天半天的時間盡情泡溫泉,不僅難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還可能因為泡過了頭而引起問題。
1.疲倦不宜
人覺得疲倦時,最重要的是好好休息。如果立即泡溫泉,反而可能加重心肺的負擔。還有,在飽餐或酒後1小時內、睡眠不足或劇烈運動後都不宜泡溫泉。
由於溫泉的水溫多在38-42攝氏度,略高於體溫,所以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0-15分鐘,每天最多不過3次,以免加重心臟負荷。而且,當身處30攝氏度以下的環境時,身體還可以利用對流、輻射以及出汗3個方式進行散熱;一旦達到36攝氏度以上,就只能靠出汗散熱了。但身在水中,汗水根本不能蒸發,這就會導致體熱難以散發,時間泡得過長就可能導致中暑。
3.入池有序
進入溫泉池,要循序漸進,以便讓身體慢慢適應。事先將身體弄濕:手伸進泉中30-40厘米的深度試溫,再舀泉水淋在腿、臂及軀幹上。進池時,應先站起來泡雙腿,接下來慢慢泡身體下半部(心臟以下),待適應後,再讓身體上半部(心臟及以上)完全泡進池中。
4.離池要慢
離池時,動作也要慢。先緩緩站起,等身體慢慢適應後,再離開溫泉。
5.最好再洗個澡
雖然溫泉經營者大多建議泡後不要立即洗澡,好讓泉水中的礦物質留在皮膚上,以發揮護膚功效。但事實上,這些礦物質並不能滲進皮膚,留在身上效用並不大。溫泉水因地質區域不同有酸、鹼性之分,為避免皮膚受泉水中的酸性或鹼性物質刺激,事後最好還是洗個澡。
6.擦乾身體
泡完後,皮膚毛孔全部張開,會大量出汗,此時應趕緊擦乾身上水分,吹乾頭髮,以免著涼。
7.補充水分
在高溫環境下,身體很容易流失水分。泡溫泉後,必須飲用大量開水作為補充。
8.稍事休息
泡過溫泉後,新陳代謝加快,所以不應該緊接著進行其他活動,或喝酒、暴飲暴食,以免加重身體負荷或消化不良。應稍事休息、放鬆以恢復體力。
最後,林國基補充,果酸護膚品的成分可能與溫泉水產生不良化學反應,所以應在徹底清潔身體後使用。
泡溫泉禁忌
凡有以下情況應迴避溫泉浴:
1.癌症、惡性腫瘤患者。經手術摘除或治癒者除外。
2.各種急性疾病患者,尤其是發燒患者。
3.結核以及結核性疾病患者。
4.傷寒、赤痢、流感等傳染病患者。
5.心臟病、惡性貧血、紫斑病、白血病、癲癇、脊椎骨疽、胸膜炎患者。
6.極度衰弱以及極度營養不良者。
7.懷孕初期與臨產期的孕婦。
泡溫泉後別用別用洗浴液
因為溫泉的水溫都比人的體溫高。在剛泡溫泉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就進入溫泉當中,否則會引起血壓的快速上升,造成對心臟的負擔。
天氣轉涼,泡溫泉"火"了起來,北京煤炭總醫院皮膚性病科劉愛英主任提醒,泡溫泉後沖洗身體時,最好別用浴液清洗,因為,在溫泉中浸泡之後,皮膚中水分會隨著身體的排汗流失,水分相對減少,再用浴液或香皂等鹼性物質清洗,非常容易造成皮膚的油脂流失,使皮膚出現乾燥和瘙癢,同時,也會讓皮膚剛吸收的礦物質和營養物質流失,有些得不償失。
還有人認為,為了能讓皮膚充分吸收營養,乾脆不沖洗,多省事。劉主任說,沖不沖洗要根據所泡溫泉的性質而定,如果浸泡硫磺或鹽分較高的溫泉,不沖乾淨,待水分蒸發後,殘留在皮膚上硫磺或鹽的濃度可能很高,對皮膚的刺激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