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粵邊紅軍游擊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江西、廣東兩省邊界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粵邊紅軍游擊隊
  • 外文名:Red Army Guerrillas in the Jiangxi-Guangdong Border Area
  • 活動範圍:江西、廣東兩省邊界地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和地方武裝,由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項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等領導繼續堅持鬥爭。12月,中共贛南省委根據蘇區中央分局指示,成立信(豐)(南)康贛(縣)(南)雄特別委員會(後稱贛粵邊特委),李樂天任書記,楊尚奎任副書記。同時,成立信康贛雄軍分區,李樂天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月下旬,李樂天、楊尚奎率特委、軍分區機關和1個營共700餘人,到達江西大庾(今大余)、廣東南雄交界的廖地村與油山游擊隊會合。1935年3月下旬,項英、陳毅等率紅軍第24師第70團餘部轉移到油山。4月初,贛南軍區司令蔡會文和贛南少共省委書記陳丕顯率領獨立第6團80餘人也突圍到油山。至此,集中在贛粵邊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達1400餘人。與此同時,國民黨粵軍3個師和江西省贛南警備團、保全團共約4萬人,開始對贛粵邊地區進行大規模“清剿”。為打破敵人的“清剿”,項英、陳毅等領導人於4月上旬在大庾長嶺村召開會議。會議根據中共中央2月來電指示精神和當面敵情,決定實行依靠民眾、堅持鬥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鬥爭方針,並規定了游擊戰爭的戰術和各種鬥爭策略。會後,蔡會文率一部到江西崇義與湖南汝城交界地區游擊,其餘部隊則以大隊或小隊為單位,分別到以北山、油山、上(猶)崇(義)、南山為中心的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至1936年5月,各區紅軍和游擊隊戰勝重重困苦,堅持與國民黨“清剿”軍和叛徒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李樂天等領導人和許多指戰員英勇犧牲,部隊減少到不足300人。6月,兩廣事變爆發後,贛粵邊地區的國民黨軍兵力有所減弱,形勢有所緩和,項英、陳毅乘機相對集中兵力打擊國民黨地方部隊,使紅軍和游擊隊有所恢復。此後一年間,紅軍和游擊隊在反“清剿”鬥爭中發展到500餘人(後發展到700餘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贛粵邊紅軍和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與國民黨達成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協定,於1938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