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贛邊紅軍游擊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湖南、江西邊界中部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贛邊紅軍游擊隊
  • 外文名:Red Army Guerrillas in the Hunan-Jiangxi Border Area
  • 活動範圍:湖南、江西邊界中部地區
1934年8月,湘贛蘇區紅6軍團奉命西征後,中共湘贛省委書記兼湘贛軍區政治委員陳洪時、湘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譚余保、湘贛軍區司令員彭輝明等,率軍區所屬5個獨立團和軍區直屬隊及各縣武裝共5000多人,繼續堅持鬥爭。9月,國民黨軍開始對湘贛邊紅軍和游擊隊發動大規模“清剿”。由於中共湘贛省委未能及時指導紅軍轉入游擊戰爭,致使紅軍在反“清剿”作戰中遭受嚴重損失,至1935年6月,全區紅軍和游擊隊只剩100餘人,原軍區司令員彭輝明、繼任省委書記林瑞笙等許多領導人相繼犧牲;省委書記陳洪時等少數人投敵叛變,餘部分散在萍鄉以南、寧岡(今井岡山市)以北、安福以西、攸縣以東山區堅持鬥爭。7月,譚余保在蓮花縣棋盤山主持召開幹部會議,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定以保存力量為原則,依託武功山分散建立游擊根據地,開展民眾性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並成立以譚余保為書記的湘贛臨時省委和以曾開福為司令員、譚余保兼政治委員的湘贛游擊司令部。隨後,收攏失散人員約300人,分編為3個大隊(後又建立第4大隊),並以大隊為單位分散活動於永新、蓮花、安福、吉安、分宜、攸縣、茶陵等縣。經一年半的艱苦鬥爭,建立了以武功山為中心的方圓約400千米的茶(陵)攸(縣)蓮(花)、攸(縣)醴(陵)萍(鄉)、萍(鄉)宜(春)安(福)3塊游擊根據地。1936年12月,湘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湘贛紅色獨立團,段煥競任團長,劉培善任政治委員,各大隊改為連。至翌年初夏,又恢復和建立了明月山、太平山、鐵鏡山、九隴山等10餘塊游擊根據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毅於10月到達九隴山找到紅色獨立團,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與國民黨合作抗日的指示。11月,紅色獨立團300多人集中到蓮花縣神泉整訓,並於1938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1營。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