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
  • 外文名:Red Army Guerrillas in the Hunan-Hubei-Jiangxi Border Area
  • 活動範圍: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
1934年7月,湘鄂贛軍區紅16師掩護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由鄂東南向贛西北轉移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重兵圍攻,省機關和部隊均受重大損失,唯一的一部電台損壞,從此失去與中共中央的聯繫,開始獨立進行游擊戰爭。當月下旬,湘鄂贛軍區參謀長嚴圖閣率領紅16師餘部約1個營退到平江與通城、通山邊界活動。與此同時,在這一地區活動的還有中共湘鄂贛省委巡視員方步舟率領的獨立營及鄂東南紅3師第7團。8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決定派副書記傅秋濤等到湘鄂邊和鄂東南收集地方紅軍和游擊隊,重建紅16師。9月上旬,傅秋濤在通山冷水坪與嚴圖閣、方步舟會合,向他們傳達了省委決定。隨後,方步舟等率部南下平江,與湘鄂贛軍區司令員徐彥剛等率領的部隊會合,合編為紅16師第46團,全師共約1100人,徐彥剛任師長,方步舟任政治委員。11月,紅16師在向鄂北的行動中遭國民黨軍襲擊,部隊減至700餘人。1935年1月,紅16師利用湖南國民黨軍將作戰重點轉向“圍剿”紅2、紅6軍團之機,積極開展進攻作戰,接連取得勝利。至6月底,紅16師3個團的建制全部恢復。同年夏,國民黨軍一部和湘鄂贛三省保全隊一部共60多個團,對紅16師發動大規模“清剿”。由於中共湘鄂贛省委沒有及時指導紅軍轉入游擊戰爭,紅軍主力遭受嚴重損失,師長徐彥剛等許多指戰員英勇犧牲,部隊銳減到400餘人。1936年3月,國民黨軍調集11個師,又一次發動“清剿”。在危急形勢下,省委決定剩餘人員轉入游擊戰爭,用盤旋式兜圈子的戰術對付敵之重兵“清剿”,以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力量。此後,軍區政治委員傅秋濤和司令員嚴圖閣各率部分兵力開展游擊戰爭,省委所屬4個特委和軍分區也積極組織獨立營、游擊隊與敵進行堅決鬥爭。6月,紅軍游擊隊抓住敵情緩解的有利時機,展開攻勢作戰。7月,紅軍恢復到700多人,重新建立紅16師。1937年3月下旬,紅16師師長方步舟投敵叛變,致使該師遭到國民黨軍襲擊,銳減至200餘人。4月,繼任師長馮育雲投敵叛變,部隊再次遭受損失,減至100餘人。至此,整個湘鄂贛邊保存下來的紅軍和游擊隊共500餘人,槍200餘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共湘鄂贛省委於8月派出代表與國民黨軍武漢行營代表談判。10~11月,湘鄂贛邊紅軍和游擊隊集中改編為抗日軍第1游擊支隊,傅秋濤任司令員,劉玉堂任副司令員。隨後,部隊發展到1100多人,1938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