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結構最佳化

貿易結構最佳化

貿易結構最佳化(Trade structure optimization)是指推動貿易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貿易結構最佳化
  • 外文名:Trad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 定義:推動貿易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過程
解釋
從貿易理論來分,大致可分為靜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和動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
靜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中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理論:一是以大衛·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為代表的古典貿易理論。其代表觀點是產品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而導致價格差的原因則歸結於勞動生產率或技術差異;而赫克歇爾一俄林則是從生產要素價格差異來討論國際貿易起因,進而指出生產要素的豐裕和稀缺程度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差,從而致使商品的國際價格差異。二是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該理論的構建框架為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不完全競爭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追求產品規模的經濟效應和產品差異上的消費效應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又一動因。新貿易理論是在突破古典貿易理論假設前提下對國際貿易理論的補充。但這兩種理論的出發點都只強調了現存的資源,是在資源總量恆定不變的前提下對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論探討,是一個靜態過程。
從動態貿易結構最佳化理論分析:一是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通過專業化學習、投資創新等後天因素人為地創造出來,強調的是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技術創新。該理論的兩大支撐是技術和資本,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手段,加快產品中生產要素的轉換比率,同時把技術作為比較優勢內生變數,強調“乾中學”的經濟效應。通過“乾中學”以及技術創新鞏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差異,資本的作用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生命周期成長和成熟兩個階段,是產品生產在生產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這兩個階段由於技術外溢資本的作用尤為重要。二是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波特認為比較優勢可以人為地有意識地選擇策略來配置稀缺資源。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波特的競爭理論中,有四個基本的要素:生產要素、需求結構、相關與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和競爭程度。波特將生產要素細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基本要素指的是不需要花費太大代價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級要素則需要通過長期投資或培育才能夠創造出來的要素。他認為高級要素最為重要,它們是取得高級國際分工層次的關鍵,一國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通過高級要素獲得補償。但是在高級要素上處於劣勢則無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彌補。競爭優勢注重企業的非價格競爭和創新競爭。關注要素的質量和產品的需求情況,主動地創造比較優勢,在改善貿易結構中,高級要素的決定作用越來越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