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四五”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
江蘇是開放型經濟大省,對外貿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四五”是江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篇章的關鍵階段,全面推進高水平開放、制度型開放的重要階段,也是從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轉變、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好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根據《“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十四五”江蘇貿易發展的基本戰略、主要目標、發展任務和發展重點,編制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省“十四五”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
- 實施地區:江蘇省
發展基礎,面臨形勢,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江蘇外貿克服了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成功抵禦了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貿易大省地位持續鞏固,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貿易規模穩步提升。2020年,全省實現進出口總額6427.7億美元,其中,出口3962.8億美元,進口2464.9億美元,“十三五”時期年均增幅分別為3.3%、3.2%和3.6%。進出口規模連續18年、出口規模連續21年居全國第二位,進出口、出口、進口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3.8%、15.3%和12.0%。202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433.1億美元,占全省貿易總額的比重為6.3%,居全國第五位,占全國比重為6.5%;服務外包規模連續12年居全國第一位。
貿易結構持續最佳化。一般貿易支撐帶動作用顯著,2019年一般貿易占比首次超過50%,取得歷史性突破,2020年一般貿易占比較“十二五”末上升9.6個百分點。國際市場布局更趨多元,“十三五”時期江蘇對新興市場出口年均增長5.7%,高出傳統市場增幅4.5個百分點,歐盟超過美國躍升為江蘇第一大貿易夥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占比較“十二五”末提升3.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拉動作用顯著,占進出口比重達35.2%,較“十二五”末提升5.7個百分點。區域發展更趨均衡,2020年蘇中、蘇北進出口占比較“十二五”末分別提高了0.3個和2.0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20年知識密集型服務占比較2016年提升20.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2.8個百分點。
產業支撐不斷鞏固。“十三五”時期,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始終居主導地位,2020年占出口比重分別為66.8%和37.2%,高於全國7.3個、7.2個百分點。重點行業出口增勢良好,積體電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船舶及海工設備、工程機械、醫藥等產業出口規模居全國前列。進口產品結構最佳化,2020年機電、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分別占比58.9%和42.6%,高於全國12.7個、9.4個百分點,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為全省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撐。
企業實力穩步增強。“十三五”時期,全省外貿經營主體不斷壯大,2020年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7.7萬家,比“十二五”末增加2.3萬家。外貿企業加速從貼牌代工向構建自主品牌轉變,2020年全省共培育421個省級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品牌企業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超過10%,國際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省級以上外貿轉型升級基地77個,其中國家級基地38個,基地數量和發展質量保持全國領先。南京、蘇州獲批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南通、鎮江入選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無錫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江蘇省中醫院和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中國(南京)軟體谷數字服務出口基地獲批,國家級服務貿易發展平台數量居全國首位。
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全省10個設區市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培育了15家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和21家省級公共海外倉,跨境電商產業和企業加快集聚。“十三五”時期,納入海關統計的跨境電商進出口年均增長1.4倍,拓展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超萬家;海門、常熟兩個國家級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累計出口117億美元。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江蘇是科教大省、製造業大省、開放大省、消費大省,全省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需要認清形勢,把握規律,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可能受影響出現較大波動。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抬頭,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處在歷史轉折點,國際經貿規則主導權爭奪更加激烈,貿易投資壁壘日益增多,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多元化、區域化和本土化趨勢明顯,增加了貿易發展的不確定性。同時,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仍是長期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為貿易增長提供了新空間。區域一體化深入推進,為國際貿易投資發展帶來新機遇。製造服務化、服務數位化外包化趨勢明顯,服務的可貿易性大幅提高,有望推動服務貿易穩步增長。
從國內看,要素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弱化。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外貿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高質量商品和服務供給仍相對不足。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為外貿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國內消費加快升級,內需市場的活力和後勁將持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顯現,對優質進口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堅定不移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推進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為國際貿易投資創造了良好環境。
從省內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歷史使命,為我省在新征程上推動高水平開放、實現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引。江蘇經濟外向度高、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集群,科技和產業創新步伐加快,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日益完善,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交匯疊加,加快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為江蘇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增添了新動能。但總體來看,江蘇外貿仍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處於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尚未確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對美貿易占比較高等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更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衝擊和影響;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規模和發展水平與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區有一定差距;金融、文化、教育、醫療等產業開放水平不夠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區域發展協調性有待增強,亟需進一步優結構、增動力、補短板。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以“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為目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為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強化產業支撐、平台支撐和環境支撐,加快推進國際市場布局、區域布局、經營主體、商品結構、貿易方式“五個最佳化”和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台、國際行銷體系“三項建設”,全力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篇章、更好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引領。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以及模式和業態創新, 以創新提升外貿國際競爭力。發揮自貿試驗區、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各類開放載體優勢,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加強改革探索,積極先行先試,以高水平開放促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各類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套用,以推動數位化轉型帶動貿易結構最佳化升級,培育貿易新增長點。
堅持穩中求進、量質並舉。科學把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辯證關係,系統集成江蘇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深入開展“保主體促兩穩”行動的成功實踐和創新舉措,積極應對變局挑戰,切實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夯實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注重鍛長板補短板,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提升質量效益。
堅持協同融合、內外統籌。立足江蘇產業科技發展優勢,大力推進貿易投資融合工程,注重推進貿易與產業、科技、環境協調發展。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省建設,更好發揮外貿暢通要素流動的載體作用和暢通雙循環的橋樑作用,注重推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聯動互促,主動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積極探索線上線下“兩大模式”,促進進口與出口、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雙循環暢通。
堅持風險防範、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底線思維,強化貿易領域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健全預警和法律服務機制,提升企業防範和規避重大風險的能力。積極應對國際經貿摩擦,探索建立貿易調整援助制度,建立健全出口管制合規體系,維護產業安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
到2025年,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加快形成,貿易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貿易結構更加最佳化,貿易大省地位不斷鞏固,貿易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貿易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貿易規模穩定發展。貨物貿易規模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占全國份額總體穩定。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更加協調,服務貿易及服務外包業務規模保持全國前列。
貿易結構持續最佳化。一般貿易支撐帶動作用更加顯著,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成為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國際市場布局更趨多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比重提升2個百分點;知識密集型服務比重穩步提升,優質服務進口不斷擴大;區域發展更趨均衡。
貿易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品牌企業,國家級、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數量和發展質量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在重點領域培育超百家省級服務貿易重點企業,形成一批省級服務貿易基地。江蘇製造、江蘇服務、江蘇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保稅維修、離岸貿易、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動能、新支撐。
重點任務
(一)強化產業支撐,夯實貿易發展基礎。
1.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展新一輪大規模以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補重大裝備短板、提升產業安全水平、提升質量發展水平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質量效益和安全水平與國際同行業先進對標。引導紡織服裝、箱包、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由加工製造為主向研發、設計、行銷延伸,向高端化、品牌化、個性化定製等方向發展,引導化工、機械、鋼鐵等優勢出口行業向中高端攀升,不斷提高出口檔次和附加值。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發展水平,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大力推進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提升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創新力。建設省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吸引國內高端產業、核心配套環節和先進要素在江蘇集聚發展,培育發展一批專業化企業服務平台,努力打造世界級現代產業集群。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新能源、新醫藥等新興產業,船舶及海洋工程、工程機械等裝備類成套設備開拓國際市場。
加快發展出口產業集群。深化貿易和產業融合發展,在電子信息、醫藥、新能源、船舶、紡織服裝等行業推進國家級、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完善市場開拓、貿易摩擦、研發創新、檢驗檢測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體系,支持基地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輻射帶動配套產業鏈,增強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持續開展“出口基地線上拓展行動”,優選輕紡、汽車零部件、五金工具、機械產品等出口產業集群開展數位化轉型,打造線上產業帶專區,提升企業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市場的能力。
2.提升自主品牌和產品質量。
持之以恆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評價、宣傳和保護機制,強化梯隊式品牌培育體系,加大對省級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企業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開展品牌連鎖、跨國兼併、品牌收購等方式,擴寬品牌創建路徑,推進品牌國際化。加大江蘇品牌海外推介力度,推動境內外知名展會資源向品牌企業傾斜。引導品牌企業藉助跨境電商增強品牌培育能力,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網際網路品牌,推動江蘇品牌出海。加快培育形成自主創新、品質高端、服務優質、信譽過硬、市場公認的江蘇品牌群體,圍繞優勢產業和重點產品,完善“江蘇精品”認證制度,開展“江蘇精品”品牌認證工作。加大對品牌企業的海關智慧財產權保護,打擊出口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為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營造良好環境。
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圍繞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產品技術標準對接,以先進標準支撐和引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圍繞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有序開展關鍵技術質量攻關、質量比對和質量合格率提升三大行動,推動產業集群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打造質量標桿,積極爭創一批中國質量獎企業。鼓勵企業開展節能、低碳、有機等綠色產品認證,推動質量認證示範區建設,完善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監管體系。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組織實施標準領航質量提升工程;構建全省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共享檢驗檢測數據,打通“產學研檢”產業鏈。
3.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實施“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畫。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構建“金字塔”產業鏈培育發展體系,創建一批具有標桿示範意義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深入推進省領導掛鈎聯繫優勢產業鏈工作,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產業鏈示範基地建設,依託省級以上開發區,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培育卓越產業鏈。開展產業鏈重構行動,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可靠性,形成國產替代進口能力,豐富重要產品供應渠道,提高重點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鏈協作配套。
加大雙向投資補鏈強鏈固鏈。加強供應鏈風險監測預警,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上下聯動做好服務,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和關鍵產品進出口,主動順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維護國際供應鏈安全穩定。招引更多補短板、優結構、強鏈條外資項目,努力把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和研發中心、關鍵零部件生產等環節留在國內,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的創新型企業,支持更多本土企業為外資龍頭企業配套,實現穩鏈固鏈。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使對外投資成為國內產業鏈的外溢和延伸。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支持龍頭企業加強國際產業、科技、金融、人才等開放合作,開拓多元化市場,嵌入全球創新網路,構建堅實穩固、內外循環的供應鏈體系。
(二)最佳化貿易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
1.推動內外貿協同融合發展。
最佳化國際市場布局。發揮國際展會交易平台作用,完善省級貿易促進計畫,深入實施“絲路貿易”促進計畫,深耕發達經濟體等傳統市場,積極拓展東協等“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最佳化市場多元化布局。用好廣交會、華交會、東協博覽會等境內知名展會平台,新培育一批在重點市場有影響力的境外品牌自辦展,支持企業充分利用展會平台開拓市場。組織“江蘇優品·暢行全球”系列貿易促進活動,支持出口企業套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大數據等新技術,利用線上展會和跨境電商平台開展線上推介、網路直播、供需對接、線上洽談和線上籤約,線上線下融合開拓國際市場。深入開展“FTA惠蘇企”宣傳推廣,加快RCEP等自貿協定落地實施,打造地方服務中心,實行分類指導,持續提升FTA利用水平。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探索融入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加快內外貿市場對接,完善外貿企業拓內銷支持體系,對標國際先進標準生產內銷產品,推動國際國內標準接軌,推動“同線同標同質”適用範圍擴大至一般消費品和工業品領域,促進商品服務內外循環暢通。培育一批雙循環示範企業,引導企業進一步最佳化資源、品牌和行銷渠道,主動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充分發揮出口進口“兩類產品”優勢,建設國內行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聯動互促、順滑切換的良好態勢,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深化綜合保稅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和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試點,支持加工貿易企業拓展國內市場。
2.最佳化市場主體結構。
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開展全球化布局,推動境外投資向研產銷全鏈條拓展,增強江蘇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跨國經營的能力。支持企業通過跨國併購投資等方式,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最佳化資源、品牌、行銷、物流、結算、服務等渠道體系,通過垂直整合、併購重組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創新資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進重點民營企業人才人事綜合改革,支持打造中小外貿企業集聚發展平台,著力培育新增主體,推動中小企業“抱團出海”,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走國際化道路,穩步提高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
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支持企業運用新技術、創新新模式、發展新業務,培育一批成長快、創新能力強、潛力大的新企業,實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建立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庫,培育認定千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百企引航”企業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貿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圍繞主業實施兼併重組,打造行業隱形冠軍。依託海關特殊監管區等載體平台,大力吸引國內外貿易型總部企業,建設一批全國性、區域性進出口產品採購交易分撥中心、運營中心和集散中心。支持大型外經貿企業集團向供應鏈企業轉型,帶動上下游企業在生產、採購、融資等方面協同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外資企業本土化發展,推動跨國公司將生產裝配基地向研發行銷中心、關鍵零部件配送中心和全球維修服務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延伸,帶動配套產業鏈,增強外貿轉型升級驅動力。
3.創新發展加工貿易。
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強研發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推進高端裝備、高附加值醫療設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全球檢測維修再製造業務。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優勢,探索推進積體電路高端製造領域全產業鏈保稅監管模式改革試點,促進保稅檢測維修、保稅研發等新業務發展。開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改革試點,探索加工貿易整體監管新模式,進一步簡化手續,激發企業活力;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集中審核作業模式,發揮參數智慧型管控作用,開展專業化審核建設,提升加工貿易監管效率。開展省級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和省級特色園區建設,提升南北共建園區發展水平,引導加工貿易省內有序轉移,探索南北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聯動和融合新路徑。
4.積極擴大進口。
最佳化進口商品結構。落實重大技術裝備、支持科技創新等國家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用足用好國家、省級進口貼息政策,動態調整《江蘇省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促進進口與產業深度融合、高效聯動,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支撐。鼓勵優質消費品進口,支持各地打造進口消費品集散中心和保稅展示交易平台,發展“跨境電商進口+新零售”等新模式,培育新型進口商品消費模式,搭建行銷網路和服務平台,促進高質量供給,為消費升級、品質消費和境外消費回流提供支撐。保障我省生產生活緊缺的資源、原材料和大宗農產品進口,鼓勵擴大諮詢、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等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
推進進口載體平台建設。全力做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參展組織工作,積極承接和放大溢出效應,最佳化進口結構,深化經貿合作。加快崑山等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建設,大力培育引進進口主體,在提升進口便利、加快進口商品流通、促進進口配套服務的集聚發展方面開展探索,建設成為監管制度創新、交易模式靈活、服務配套齊全、雙循環優勢明顯的進口先行區。繼續推進張家港保稅港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建設和汽車平行進口工作,積極搭建貿易便利化平台,做大做強車城金融服務平台,著力培育輻射華東、面向全國的高端汽車展示交易平台。
5.最佳化省內區域發展布局。
支持蘇州、無錫、南京、南通、常州等重點地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對外開放優勢和產業特色,打造高水平開放合作平台,著力提升國際創新資源匯聚能力,大力發展積體電路、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高端製造業,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擴大外貿經營主體,做強特色出口產業,提升外貿規模和質量效益。
(三)促進轉型發展
促進轉型發展,提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水平。
1.推進服務貿易數位化轉型。
大力提升服務貿易數位化套用水平,探索加快數據跨境流動、技術共享和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服務出口企業孵化鏈,擴大數字服務貿易規模。支持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服務和數字視聽、電子出版等數字內容服務業務發展;推動金融服務、諮詢服務、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服務數位化運作、交付;推動數位技術賦能旅遊、教育、醫療、運輸等服務業務。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數字服務相關標準制定和資質認證。引進數字領域高端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加強相關領域人才培養。培育數字服務交易、技術支撐等數位化公共服務平台。
2.梯度培育服務貿易載體。
推進南京、蘇州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打造全省服務貿易發展核心引領區,提高集聚全球服務業先進要素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完善文化、中醫藥、數字服務等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推進機制和促進體系。推動南京等5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爭先進位,支持徐州、常州等有條件的地區爭創國家級服務貿易載體,持續開展省級服務貿易基地、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區)綜合評價工作。在數字服務、生物醫藥研發服務、文化服務等重點領域,梯度培育省級服務貿易基地和重點企業,培育國際競爭力較強的服務貿易領軍企業。支持打造一批數位技術、檢驗檢測、智慧財產權等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台。探索建立長三角會展等領域服務貿易聯盟。
3.加快服務外包轉型升級。
加快服務外包數位化發展進程,重點發展推廣眾包、雲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業態新模式,積極發展高附加值服務外包,鞏固江蘇服務外包領先地位。加快服務外包融合發展,鼓勵製造企業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支持企業開展研發、設計、檢測等生產性服務外包,積極發展生物醫藥研發、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和套用等高端服務外包,支持製造企業開展定製化服務、共享製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服務型製造新模式。加強與國內服務外包行業鏈主企業、行業協會、諮詢機構、平台等合作,推動一批高端化、國際化和規模化的服務外包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江蘇。加大對龍頭型、骨幹型外包企業支持,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型服務外包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
(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培育貿易發展新動能。
1.大力發展跨境電商。
統籌推進跨境電子商務載體平台建設、市場主體培育、業態模式融合、貿易便利提升、發展環境最佳化“五項工程”,以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為重點,培育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園、孵化基地,推進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引進跨境電商龍頭企業及配套服務企業,引導產業和主體集聚發展,完善產業鏈生態圈。開展“江蘇優品·數貿全球”專項行動,營造良好發展氛圍,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跨境電商發展路徑和模式。
2.大力發展新興專業服務貿易。
大力發展“數字+”“文化+”“信息+”“金融+”“健康+”等,推動服務貿易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支持通信、研發、設計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推動智慧財產權、人力資源、語言服務、法律、會計、諮詢等專業服務“走出去”,拓展專業服務國際市場。支持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新型業態,不斷提高服務貿易的跨境交付能力。鼓勵引進先進技術,支持成熟的產業化技術出口,帶動標準和產品出口。利用新型信息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
3.促進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發展。
促進跨境電商與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出口品牌建設相結合,發揮跨境電商在拓市場、提效益、樹品牌、促轉型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相融合,助力傳統外貿企業數位化轉型,推動政策集成、效應集聚,賦能外貿企業發展。推動海門、常熟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創新發展,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探索國內專業大市場國際化發展新模式,推廣套用“市采通”跨境服務平台。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快發展,最佳化監管服務,鼓勵業務模式創新,提升服務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能力。最佳化金融服務,提升外匯收支便利化水平,支持蘇州工業園區製造業企業開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支持南京等地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建立健全二手車出口管理促進體系,完善質量檢測、境外售後等服務體系,促進汽車零部件、維修服務出口。
4.提升貿易數位化水平。
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貿易有機融合,推進貨物貿易生產製造、行銷展示、跨境通關、物流倉儲、金融服務、售後服務各環節全流程“上線觸網”,推動形成以數據驅動為核心、以平台為支撐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模式,增強產品研發設計、技術最佳化創新、服務疊代升級能力。支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開展貿易數位化探索,搭建貿易數位化服務平台,增強貿易創新能力。深入推進產才融合、促進供需資源對接,推動企業提升數位化和智慧型化管理能力。鼓勵企業向數字服務和綜合服務提供商轉型,服務外貿企業數位化轉型,鼓勵跨境電商平台向全球數位化貿易平台升級。
(五)推進平台建設
推進平台建設,強化貿易發展支撐體系。
1.加快貿易促進平台建設 。
創新展會合作模式,開展“國際展會+”活動,組織行業研討、項目推介和企業對接。推動以展興貿、以展促貿,鼓勵各地培育發展特色展會活動,提升區域性展會平台作用,培育一批高質量的區域性展會平台和會展中心。打造高水平專業品牌展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行業品牌展會和江蘇海外品牌促進平台。持續打造“蘇新服務·智惠全球”江蘇服務貿易品牌。充分藉助重大展會平台和知名國際會展機構,發揮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等對外合作機制,最佳化我省境外合作園區、海外江蘇商會、海外經貿代表機構等海外經貿網路布局,深化國際經貿合作。
2.加強國際行銷服務體系建設。
建設自主行銷服務網路。鼓勵企業以合作、自建等方式在歐美、“一帶一路”沿線等重點市場建設品牌推廣展示中心、分撥中心、批發市場、零售網點和售後服務中心,開展倉儲、展示銷售、接單簽約及售後服務,完善海外行銷和服務保障體系。重點鼓勵工程機械、紡織服裝、機械設備等優勢行業建設國際行銷網路。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設國際行銷公共服務平台,在場地、設施、人才、資訊、服務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拓展公共服務,提高運營效率。搭建供需對接平台,鼓勵外貿企業利用國際行銷服務平台開拓市場。
積極培育發展海外倉。鼓勵支持企業在重點市場布局一批配套管理和服務功能完善的公共海外倉,為全省跨境電商和一般貿易進出口企業提供通關、倉儲配送、行銷展示、退換貨和售後維修等服務。培育打造一批省級公共海外倉,推動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市級培育孵化,完善梯隊式培育機制。支持行業協會、中介機構開展企業對接、業務培訓與宣傳推廣。加強海外倉與外貿企業業務對接,調動企業自建和使用海外倉積極性,幫助企業積極套用海外倉拓市場、擴出口、創品牌。
3.構建高效國際物流體系。
推進國際物流樞紐建設。完善國際空港、陸港、海港布局,加大重點港口國際貨櫃航線和國際全貨機航線的扶持力度。積極構建航空貨運供求信息共享機制,整合省級航空貨運平台資源,提升物流效率。建設空港型物流樞紐網路,提升南京區域航空樞紐功能,加快中國郵政國際貨郵綜合核心樞紐建設,支持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加快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提升航空中轉集散、跨境物流和空鐵聯運能力。協同推進長江經濟帶區域物流發展,打造與上海、浙江等省市錯位分工、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國際物流樞紐體系。培育一批骨幹海運企業、國際航空物流企業,提升境外落地配送、跨境物流綜合服務能力。
做強做優中歐班列。發展品牌班列、特色班列,促進江蘇國際貨運班列提質增效。推進運貿一體化發展,積極對接省內綜合保稅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跨境電商產業園等載體平台,推動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業態與中歐班列深度融合,拓展運貿產業鏈條。推動境外攬貨體系建設,指導和協助相關地區開設攬貨服務機構、建立海外倉、打造境外物流集並分撥中心等,促進班列雙向均衡、常態化運行。充分利用我省境外經貿機構、重要展會平台和重大經貿活動開展宣傳推介,擴大江蘇國際貨運班列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4.發揮開放平台載體優勢。
高水平建設江蘇自貿試驗區。聚焦戰略定位,賦予江蘇自貿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加快推進《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改革試點任務落實。支持南京、蘇州、連雲港自貿片區開展差別化探索,推動特色化發展,促進平台資源要素共享,實施聯動創新發展。對標CPTP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紮實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在投資、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加強改革探索,支持有條件的片區先行先試。最佳化口岸通關流程和研發用特殊物品進境查驗流程,壓縮整體通關時間。探索建立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和追溯標準國際互認機制。探索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快發展數字貿易、新型離岸國際貿易、保稅檢測維修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新支柱產業。加強與上海、浙江等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產業創新、要素資源等方面的合作聯動。支持在省內符合條件的國家級開發區、國際合作園區以及其他開放平台設立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發展區,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
強化開發區主陣地作用。統籌全省開發區力量,強化上下聯動,支持開發區在穩外貿中發揮主陣地作用。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區以“一特三提升”為導向,推動特色創新(產業)示範園區、智慧園區、國際合作園區等園區特色發展,培育自主可控優勢產業集群,促進特色創新要素集聚。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以開發區為重點建設商務創新區。支持開發區按照市場化原則強化投資促進。完善最佳化開發區考核評價辦法及指標體系,加快推動全省開發區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考核評價工作“風向標”“指揮棒”作用。深化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六)加強投資帶動,拓展發展新空間。
1.穩中有序推動“走出去”。
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實施“一帶一路”引領工程,鼓勵支持優勢行業龍頭企業帶動抱團走出去,完善省“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庫,加快形成一批示範項目和標誌性工程,布局建設一批立足當地、輻射周邊的多功能服務站,構建“一帶一路”服務網路。持續推進上市公司海外併購,鼓勵上市公司等優質公司群體整合海外高端要素資源。持續推動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範園、高棉西港特區等境外園區建設,支持國家級、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模式升級。鼓勵優勢裝備製造企業建設海外生產基地、設立境外研發機構和設計中心。
健全“走出去”保障體系。打造江蘇“全程相伴”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完善企業“走出去”服務保障體系。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探索“走出去”企業投融資新路徑,積極爭取境外重大工程項目融資試點。積極對接相關金融機構和平台,探索推出江蘇版“兩優”貸款,鼓勵省內金融機構成立種子銀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中介機構加強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服務和指導。探索開展“走出去”企業信用評估,對誠信企業提供用匯等政策便利,引導企業依法合規誠信經營。
2.推動利用外資提質增效。
推動外資與本土產業融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等先導產業創新型企業的引進,引導外資主動融入和參與我省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構建。推動外資企業深度參與我省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促進內外資共享生產要素、共享知識溢出,提高產業鏈完整性和風險防範水平,助推產業鏈邁向中高端。爭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堅持以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為特色,以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為主攻方向,探索以生產性服務業開放推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新路徑。
推動外資轉型發展。重點引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項目,支持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和增資項目,全力推動利用外資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完善外資總部經濟促進政策,研究制定國際總部經濟集聚區管理辦法,支持建立外資總部經濟服務中心。鼓勵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中心,支持外資龍頭企業或新型研發機構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制定實施外資研發中心鼓勵政策。
最佳化對外資企業服務。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保護與管理工作機制,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行業領軍以及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跟蹤服務,發揮重大外資項目領導掛鈎、外商投資投訴、外資企業政企協調服務等機製作用,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七)深化改革創新,最佳化提升營商環境。
1.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最佳化監管服務。最佳化口岸通關流程,鼓勵口岸監管創新,探索套用上下船舶智慧型監管系統和進出長江開放水域國際航行船舶篩查系統。擴大長三角區域“聯動接卸”物流一體化實施範圍,推進有條件有需求的地區複製推廣,深入推進長三角通關一體化,實施上下國際航行船舶作業人員“一地辦證、全域通用”政策。推動實施“兩步申報”通關模式改革、關稅保證保險改革、綜合查驗改革,持續壓縮通關時間。加強企業信用培育,引導更多規範守法企業成為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企業。通過企業協調員、互認國家海關聯絡員工作機制,協助高認企業解決與“一帶一路”AEO互認國家貿易往來中遇到的通關問題。支持動態調整出口貨物查驗率。深入推進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化,推動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增量擴面。強化口岸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持續落實降費措施。持續實施出口退稅無紙化申報試點,實現地域全覆蓋和一、二類出口企業全覆蓋。
加快江蘇特色電子口岸建設。全面推廣套用中國(江蘇)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貿易信息化服務。加強與省內水運、空運口岸的信息化對接,重點支持通關物流信息化、智慧化建設,進一步推進貨運單證簡化和無紙化。將服務貿易出口退稅申報納入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深入推進長三角“單一視窗”合作共建,加快功能性平台對接和信息共享。推進省電子口岸對接港口、鐵路、交通、出入境等信息化平台,開展5G技術在移動申報、移動支付、移動查驗和物流監管等場景的套用探索,提升電子口岸平台服務能力。深化省市縣電子口岸互聯互通,加快省電子口岸雲平台建設,支持電子口岸特色套用項目建設。
2.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
完善智慧財產權執法機制。推進《江蘇省智慧財產權促進和保護條例》立法進程,持續開展智慧財產權行政執法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開展智慧財產權執法行動,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重點商品交易市場、外商投資領域的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商標、專利、地理標誌侵權假冒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進出口環節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引導、鼓勵企業充分運用智慧財產權海關保護措施,維護合法權益。
加大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指導國家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江蘇分中心、各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機構加強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服務。跟蹤我省外貿企業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加強糾紛應對指導服務。編制發布“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國家和主要投資貿易國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指引。發揮仲裁、調解作用,多元化解智慧財產權糾紛。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全鏈條保護法律服務機制,加強涉外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事務技能宣傳培訓,指導企業有效規避涉外風險,妥善應對涉外糾紛。
3.營造公平貿易環境。
提升貿易摩擦應對成效。發揮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四體聯動”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和全過程指導服務機製作用,加快形成多主體協同應對的工作格局,及時做好案件績效評估和示範推廣。健全預警和法律服務機制,加快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預警體系,推進省級進出口公平貿易工作站最佳化布局、拓展功能、提升質量。建立溝通磋商機制,鼓勵省內行業商協會和龍頭企業與國外民間組織、法律服務機構、海外分支機構等暢通溝通與合作渠道。開展TBT/SPS通報評議,加強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調查和培訓宣傳。
創新貿易救濟工作手段。完善貿易救濟調查工作體系,開展重點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估,指導受進口衝擊的產業主動提起貿易救濟申請,維護產業安全和企業權益。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效果,綜合評估對訴求企業及上下游產業的影響。建立健全產業聯繫機制,研究設立貿易調整援助制度,幫助因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等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紓困解難。
健全合規體制機制。規範貿易政策合規工作制度,強化各級政府及部門WTO合規意識,提高貿易政策制定水平。大力宣傳、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完善出口管制部門協調工作機制,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內部合規體系和風險防範機制,推動出口管制合規體系建設。
4.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依法依規統籌用好財政資金,支持外貿穩中提質,重點支持開拓市場、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創新外貿金融產品和服務,多層次、多渠道開展銀企對接,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升級“蘇貿貸”融資產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擴大惠企數量和放貸規模。引導企業在境外上市、發債,通過直接融資提高外資利用水平。鼓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落實更多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的惠企措施,推動中國進出口銀行江蘇省分行加大外貿產業信貸投放;鼓勵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提升精準服務企業的前瞻性、及時性,擴大承保規模、深度和覆蓋面,加大對新興市場、服務貿易和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力度,發揮風險管理專業優勢,為企業拓市場、強風控、助融資提供精準服務。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為實現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各地各部門要強化責任,依據本規劃明確具體工作部署,抓好組織實施,做好規劃重大任務的分解落實。加強規劃宣傳,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市場主體參與機制,合力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
(二)完善工作機制。
依託省開放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發揮重點出口企業工作專班、省服務貿易工作專班和外資工作專班作用,進一步強化上下聯動、橫向協作,建立完善省級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機制。省商務廳負責牽頭組織本規劃實施。各級地方政府要把推進實施本規劃、加快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任務,制定具體推進方案和措施,確保落實到位。省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完善規劃實施、政策落實和項目推進的監督檢查與跟蹤評估機制,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加強對貿易高質量發展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協同推進。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
(三)最佳化專業服務。
構建市場化、社會化外貿服務體系,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龍頭企業作用,提升信息諮詢、國際認證、研發檢測、國際物流、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專業服務能力。支持各類行業協會商會在開拓市場、應對貿易摩擦、加強行業自律、推進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發揮獨特優勢,持續抓好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專項治理工作。建立涉外法律諮詢服務專家智庫,發揮仲裁、調解等多元化糾紛處理機製作用,打造專業化、國際化法律服務平台。
(四)強化人才支撐。
加強業務培訓,加快培養一支懂政策、善執行的幹部隊伍,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完善“政、校、協、企”四位一體人才培訓機制,組織實施本土人才國際化能力提升計畫,支持高等院校產學研基地建設,多渠道開展貿易政策及實務培訓,借力省“雙創”計畫、“333”工程、海外留學人員回流計畫等項目,強化貿易急需的金融保險、法律法務、數字經濟、跨境電商等領域高層次人才和高端創業創新團隊的招引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