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由於“潮汐鎖定”而無法看到月球的那部分)

月球背面(由於“潮汐鎖定”而無法看到月球的那部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由於“潮汐鎖定”效應,月球繞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周期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47秒),人類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是半個月亮,哪怕是幾億年以前的恐龍,它們看到的月亮也是這半個月亮,我們從來都看不到月亮的那半邊。而正是這種未知,以及探知深部物質、了解月球演化的好奇心,驅使人類夢想著探求月球背面的故事。

2019年1月3日,探測器嫦娥四號降落在月球對該盆地進行探測,有助於研究月殼和月幔的組成、月球的地質特徵、起源和演化現象。

月球正面月海帶周圍圍繞著許多山脈,如阿爾卑斯山、亞平寧山等,而月球背面幾乎沒有明顯的山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亮背面
  • 外文名:Farside
  • 別稱:Moon back
  • 分類:衛星
探測過程,探測發現,背面之謎,探測歷史,繞行探測,著陸探測,物理意義,

探測過程

馮·卡門撞擊坑
2019年1月3日,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穩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嫦娥四號著陸區相當於嫦娥三號著陸區的八分之一,且落區周圍有海拔最高9000米高的山峰。不同於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的著陸區,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區地形起伏達到6000米,可謂跌宕起伏、險象環生。
月球背面
馮·卡門撞擊坑對於中國而言還有另一層非凡的意義:它是以20世紀匈牙利裔美國航天工程學家馮·卡門命名的,他被譽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
嫦娥四號落月
2004年1月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嫦娥探月已經走過了15年。
2015年,嫦娥四號才正式決定到月球背面著陸
2019年1月3日10時15分,嫦娥四號迎來制動時刻,7500牛發動機開機,動力下降開始;
10時21分,降落相機開機,開始抓拍落月全過程;
10時25分,嫦娥四號轉入懸停模式,隨後不一會兒便轉入避障模式。
10時26分24秒,經歷了近700秒的落月過程。

探測發現

科學家們認為,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月球深部物質組成的重要視窗,對該盆地進行探測,有助於研究月殼和月幔的組成、月球的地質特徵、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解釋月球上的磁異常現象。
月球背面
月球車在月背行走時,還可以獲取集地形地貌、物質成分、淺層結構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剖面,這個剖面一旦建立起來,將是國際首創。
同時,到月球背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是天文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這樣的天文觀測是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的重要手段,也將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

背面之謎

在沒有太空探測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由於潮汐鎖定,月球繞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周期相同,因而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景色”總是一樣的。直到大約60年前,前蘇聯的月球3號探測器傳回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影像。大約50年前,美國阿波羅8號的3位太空人在環月飛行時,成為最先親眼看見月球背面的人類。
越來越多去往月球的探測器讓人們發現,原來月球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正面相對平坦,而背面崎嶇不平、遍布坑坑窪窪的撞擊坑。無論是物質成分、形貌構造還是岩石年齡,正面和背面都有很大差異。比如,從成分上看,月球正面約60%都被月海玄武岩覆蓋,而背面幾乎都是高地斜長岩。月球上有22個月海,19個分布在正面,只有3個很小的月海在背面。此外,月球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約60公里。

探測歷史

繞行探測

1959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月球3號探測器,這顆月球探測器飛到了月球背面,在距離月球60千米~70千米的高空,成功地拍攝了月球背面首幅傳真照片,然後飛向地球,在接近地球時又用電波將月背傳真照片傳送回地面接收站,至此,人類第一次目睹了月球背面的真實面目。1959年10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了月球3號探測活動的最新結果——月球3號從月球背面上空飛過,隨後公布了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
從月球3號飛船發回的照片看,月球背面多為月陸高地,而月海平原和環形山較少。在北半球發現的月海,被蘇聯命名為莫斯科海,這是一個直徑大約為300千米的圓形月海;而在北半球發現的一些環形山被取名為喬爾德環形山、布魯諾環形山、羅蒙諾索夫環形山;居里環形山等,南半球的環形山,就取名為焦耳環形山、維爾努環形山和齊奧爾科夫斯基環形山等。
1965年7月,蘇聯發射的月球8號探測器拍攝了月球背面更詳細的照片,又對許多環形山給予新的名稱,其中包括以美國天文學家洛韋耳和日本天文學家平山清次的名子命名的環形山。
美國從1966年8月開始,先後發射了5顆月球軌道器。這種月球探測器是環繞月球飛行的人造月球衛星。它長期繞月球運行,不斷地發回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傳真照片,美國據此於1967年8月編制和出版了詳細的月球背面地圖。在這期間,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地名。
1959年10月,蘇聯的月球3號獲得的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我們對月球背面的情況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其後的月球探測活動,使人類對月球背面的情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揭開了這個亘古之謎。

著陸探測

2019年新年伊始,中國探月工程實現開門紅——1月3日10時26分,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漫長飛行後,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物理意義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更為古老,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地球上經歷了多次滄海桑田,早已將自己的過往隱藏,對月球背面的探測或許能讓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家園。
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差異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差異
意義之一:探究月球背面的岩石結構
月球背面的岩石更加古老。如果我們能獲取更古老的岩石類型等物質成分信息,對我們了解月球的化學成分演化過程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通過對月球背面進行勘測,人類可以獲取集地形地貌、物質成分、淺層結構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剖面,這個剖面一旦建立起來,對揭示著陸區域地質演化歷史、演化細節有重大貢獻。
意義之二:探究月表的環境
月球背面月面中子與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表環境與月球正面存在差異,宇宙輻射、太陽風與月面物質相互作用也不盡相同。月球背面月表環境探測將為人類重返月球以及月球探測器設計等提供重要幫助。
1959年蘇聯拍攝的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1959年蘇聯拍攝的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
意義之三:天文觀測
天文學家一直希望找到一片完全寧靜的地區,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在地球上,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電磁環境會對這樣的觀測產生嚴重干擾。而月球背面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因為月球自身禁止了來自地球的各種無線電干擾信號。到月球背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的,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上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這樣的天文觀測是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的重要手段,也將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科學家或將窺見大爆炸後宇宙如何擺脫黑暗,點亮第一代恆星從而迎來“黎明時代”的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